爲什麼嗓音條件一般但唱功很好的歌手反而更有名?

首先,唱功是一個綜合體,其中包括了嗓音條件,樂感,素養等等,所以無法一概而論。嗓音條件和樂感都是裡面重要的一環。鄭淳元的演唱從技術上而言是非常好的,但是其原始聲帶條件並不特別好(注意這裡不是說差到各種肌肉發育不良啥的),The One鄭淳元是典型的後天技術補足的案例。

為什麼嗓音條件一般但唱功很好的歌手反而更有名?

很多人覺得問題到這裡就結束了,其實恰恰剛剛開始。當今的聲樂技術是十分發達的,我們可以將一個人的演唱能力,音域等等完全擴展開來,但是這種擴展是無損的麼?有了技術一切不是都能解決了麼?並不是。

技術是通性審美,嗓音是個性審美:

嗓音條件好的人的原始辨識度要比嗓音差的人好多很,這會體現在基礎的辨識度。嗓音條件好的人相對屬於自己聲音的音色更好挖掘,而嗓音能力差的人需要技術補足。這種補充是類似於化妝,雖然大家都看出來你美了,但是也都知道你化妝了。

所以我在授課中常常去評定和設計一個人演唱中某些技術應該用的比例,也就是說一個嗓音條件不錯的同學使用某些技術的比例要恰當,不然反而會掩蓋掉作為演唱者本身的特質,這與流行唱法的個性化需求。所以在處理的過程中,我不得不反覆校對和修改一個學生演唱的比例(當然,並不是大幅度的。),來適應演唱能力的增長與技術的協調性。

為什麼嗓音條件一般但唱功很好的歌手反而更有名?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

針對嗓音能力差的學生則是另外一份預案:為了實現流行歌曲音域和演唱的需求,我們不得不適用技術補足一部分音域。當補足後,通性審美(技術)自然會比原始的聲音要佔比例更多。這個事情我們就要一邊使用一些機能提升的練聲法去加強學生自身能力,然後從其他地方放大優勢:比如樂感。 當然,流行音樂的辨識度和個性化是多方面的,並非一個簡單的嗓音條件就可以概括了。比如音樂的處理方式,比如技術細節:類似於顫音的處理,樂句連接處理,共鳴處理等等。而嗓音條件的不足也不僅僅有技術不足一個方案。比如李宗盛老師的樂感和風格補足。這類都是細化的方案,就不討論了。

為什麼嗓音條件一般但唱功很好的歌手反而更有名?

本文主要為了告訴大家:高音和技術並不是一切,從音樂的本身出發從我們自身的情況出發去進行演唱的調整才是真的學會唱歌,反之則成為了技術的附庸,被工具所迷惑,諸君慎之。

喜歡唱歌的朋友可以點擊文章下面的“瞭解更多”或使用手機百渡一下“說話式唱法”進行系統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