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縣沙河鎮村里「種」文化帶來新變化

隨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臨澤縣沙河鎮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提升農村文化服務水平為著力點,通過搭建鄉村舞臺、創建農村“文化牆”、社會主義核心價植道德文化長廊、農家書屋、村務公開欄、文體小廣場建設等作為體現文明程度的窗口和弘揚先進文化的有效載體,實現了全鎮村級文化體系建設的全覆蓋,讓群眾共享著 “ 農村文化 ” 帶來的新變化。

夏日黃昏,走進臨澤縣沙河鎮新民村、化音村,昔日三五成群“談閒語”“呆望”“打牌點”已全然不見,通村路邊大人小孩子看著的 “ 文化牆 ” 成了傳播文明的窗口、教育農民的陣地、美化家園的 “ 活教材 ” ,引領著鄉村文明新風尚。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圖畫、朗朗上口的標語、優美生動的圖畫,把國家政策、法律知識、婚育新風、文明公約、科技知識、尊老愛幼、環保知識及社會美德的文明新風 “ 種 ” 在新農村,成了引導教育村民的 “ 天然課堂 ” 。

“要致富,農家書屋學技術;要賺錢,農家書屋學經驗;要發展,農家書屋把書看”。“農家書屋”成了返鄉農民工讀書學習的好去處。打牌、喝酒、閒遊的少了,看書、借書、學習的多了,農民學習種、養殖技術的精氣神更足了。化音村村級文化體系建成後,依託城郊地理優勢,村黨支部多次舉辦各種技能培訓,大力發展葡萄、高原夏菜產業。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黨員代頭,建成30個棚葡萄延後栽培示範點一個,依託新合作百惠商貿公司千百畝高原夏菜點一個,完成土地集中流轉750畝,探索出了 “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 ” 的生產經營模式,讓農戶有了土地流轉金和務工工資收入,村裡29戶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勞務輸出、大病救助等政策脫貧的20戶。在富了腦袋的同時也富了 “ 口袋 ” ,使農民 “ 致富無思路、無技術、無門路 ” 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變。

華燈初上,西關村務活動中心廣場裡紅歌唱起來,藍球蹦起來,健身熱起來,舞蹈跳起來,農家書屋的燈亮起來…熱鬧非凡。近年來,該鎮把建設“鄉村舞臺”做為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先後扶持成立河之韻、盛源閣等9個農民自樂班,引導群眾開展鄉村文化活動。目前全鎮已建成 “ 鄉村舞臺 ” 8 個、文化體育廣場9個,農家書屋19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8個,健身器材等休閒娛樂設施配套齊全,為群眾開展健身活動搭建了平臺。同時,各村深入推進文明村鎮創建、持續深化 “ 五星級文明戶 ” 創評、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不斷規範道德講堂建設,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活動,常態化推進環境衛生整治,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村民文明素質不斷提升。

此外,每個村還在村裡統一設置了“三務”公開欄,將群眾普遍關注的新農村建設中支農惠農的政策和資金、新型合作醫療等內容粘在公開欄上。茶餘飯後,群眾們可以看看補貼,評評收入,算算老賬…老百姓評價說,村官們的心中有“數”了,行為更有“度”了。該鎮13個村,村村建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村務公開率達100%,村幹部 “ 一把手 ” 的頭上,人人都有了一個 “ 金箍兒 ” 。

村裡一個個小小的變化,是全鎮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導向,不斷改善村級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提升群眾素質的縮影。通過文化服務體系的根深蒂固和繁榮發展,全鎮農村文化工作的新局面會處處展現。(廖梓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