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法興」輿情事件帶來的思考

每年的6—9月,隨著氣溫的上升,人的火氣也開始升騰,結果就是,每年的主要輿情事件也大多集中在這幾月。所以,輿情主要表現為一種怒火,是情緒的釋放。

實話實說,在周法興辱軍事件開始之初,我是沒有料到會鬧到如此之大的地步的。

大概是在5月22日深夜,一位朋友在微信問我:周法興書記,結果會怎樣?

在此件言論風波前後,多起輿情事件已呈燎原之勢,如空姐順風車遇害案、嚴書記事件、聯想5G風波、六安教師群體事件、西安長安區公務員內定買房事件、崔永元引爆的娛樂圈風暴(包括次生的“國際試飛員”徐勇凌事件),等等。我們從中看到了很多輿情應對的“坑”,恰恰被很多地方政府或者當事人踩到了。從危機管理的角度看,幾乎每件事都值得書寫一筆。但我是看著周法興事件從星星之火再到烽火燎原的,所以感覺更值得分析一下。

正如經濟學家最擔心理財人士當面盤問股市樓市走勢、社會學家最擔心文藝青年追問10年後的社會圖景、外交家最擔心熱血愛國者詰問中美中日關係未來走向。雖然確實存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這回事,但是我們從歷史汲取的最重要的智慧之一,就是知道人類不過是長於事後總結,很多歷史拐點常常是直接肇始於偶然事件的突然爆發,最偉大的人物也只能隨波逐流、順勢而為。

作為輿情工作者,最擔心的事件之一,就是遇到此類問題:預判某個輿情風暴人物接下來的下場和命運。

聯想到山西“表叔”楊達才事件爆發之初,國內某個大型輿情分析支持機構對於主角的善用新媒體、善於網民溝通是深表讚許的,結果呢?“越明日,城陷。”

但我對這個問題考慮了一下,回覆說:目前來看,問題不算嚴重。他先向組織進行檢討,並公開道歉。但是如果出現群體性事件,結果另說。

“周法興”輿情事件帶來的思考

周法興

寫完之後又後悔,因為突然又慮及朋友就是軍轉幹部,說“問題不嚴重”本身就是一個態度問題。撤回來不及,就又追加語音說明:周的言論對於廣大軍人肯定是個嚴重傷害,但是考慮到他尚未發現腐敗等硬傷,目前不好做結論……

此際我看了看窗外的深夜,想到屬於周書記的至暗時刻可能已經降臨了。次日再看朋友圈,果然都是憤怒聲討周法興的文章。

但周法興不當言論引爆的這個輿情事件,和此前很多事件大不一樣。很多官員成為負面輿情主角,無外乎貪腐、權力傲慢、說雷語、侵害弱勢群體權益等等,都是違法、違規、違紀、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性質,違背公序良俗、道德倫理和基本常識,激起了社會各界普遍的不平之氣,但是很少如周法興這樣,主要得罪的是某個群體,某個特定的族群。

軍人是一個巨大的特殊群體,他們有光環有榮光,深受百姓熱愛,擁有社會信任,也有通暢的維權發聲渠道,更何況,國家對於這個群體的利益保障力度越來越大,所以人們對於周法興在此時有這個言論,最直接的看法是他的思想考試沒過關。如果是公開講話,估計第二天就會遭遇有關部門的嚴厲問責。是內部工作講話這個形式保護了他。

我們在社交時代,很早就注意到了社群的興起。人們通過微信朋友圈找到了各自的價值觀相近、趣味相投的人。但是社會因此變成一個更為分裂而精神割據的盤面。左中右自然不談了,聰明人通過朋友圈相互砥礪提升,圈層更為高尚;中產者分享焦慮和雞湯,變得更為脆弱和神經質;一群蠢貨也找到了組織,向人類退化的野徑上愈跑愈歡快,終有一天要回到叢林,重新上樹;底層的朋友圈充斥各種似是而非的傳言、流言和謠言,可能更為沉淪,生產和再生產貧困和落後。但他們每個圈層都已經作為一個族群而存在,作為社會中一股新勢力而成長起來,終於有一天,他們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我為什麼說周法興事件令人敬畏?因為這是近年來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次輿情事件:由單獨某個族群通過聲討官員,來宣示自己的利益訴求,以及巨大的存在和勢力。我們親眼目睹了一場輿情之火是如何在朋友圈醞釀、升溫、播火,並在最短時間內爆發為熊熊烈火。他們的能量和聲量如此巨大,再次顯示權力必須有所敬畏和收斂,否則只能自食其果。

此前也有某些群體在網絡輿論裡產生過存在感,比如被拆遷的弱勢群體,失地的農民群體,但他們都是被宣示、被代表的,他們本身無力代表自己,正如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說道“他們(指農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代表他們。”再如律師群體,他們已經是中國崛起的嶄新的勢力,已經站在歷史的舞臺上,但是他們依然是通過為弱勢群體伸張正義來表示存在感,他們尚未主動宣示自己的力量。不過我們即將見證這個群體在歷史舞臺上展現巨大的推動性的力量。

這裡有個課題是不是值得大家討論:我們此前曾經討論過的階層固化的話題慢慢冷卻下去,是不是因為社交媒體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融入各自的圈層和族群,找到了歸宿感,而不再憤憤於階層的不平等?中國社會階層的矛盾已經被族群的衝突所代替?

我們由周法興事件能夠看到,制約權力的因素,已經不僅僅來自於體制性的內部力量,還有網絡輿情的外部監督,各個族群的利益訴求也日益成長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制衡力量。社交時代尤其是微信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正式進入了一個社群、族群分峙的時代。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左、中、右各派的分裂和愈演愈烈,是和中國社交媒體歷史發展進程如影隨形的。官員如果不能處理好各個群體和族群的利益協調問題,可能會遭遇某個群體的巨大反彈報復。周法興的狼狽不堪,表明一個族群一旦團結站出來,會顯示多麼強大的力量。任性的權力也正由此得到另一種活生生的教訓。

但是這個事件及其背後的社會現象,是不是也有點讓人感到一點後怕?如果說某個階層還是一個人口基數非常巨大、具有非常普遍的代表性的話,則一個群體或者族群,則其代表性無疑是有限的。階層一般不過有上、中、下三層,但是如果以族群來分,則在中國這個正處於急劇轉型期和多元裂變期的社會來說,則幾乎可以說是無限多。如果每個族群都奮力站出來,以群體的形式紛紛展示肌肉,自然可以主張自己的權益,但是對於社會來說,是不是變成了一個練武場?社會秩序變得更為混亂,讓權力和利益分配更顯不均。

但是各式各樣族群的出現和崛起,或許已是大勢所趨。每個族群推出自己的代表,讓他們以符合現代政治文明的模式進行規則範圍內的博弈,或許也是大勢所趨。

最後,謹向軍人和軍轉同志們致敬!

願你們帶著革命熔爐的正能量來到地方,以胸中正義,滌盪周邊的陰暗!( 燕志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