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專供」成華麗陷阱?人民日報:要說明哪裡不同

近年來,不少品牌開展線上和線下的銷售體系,為了吸引消費者,有的電商平臺甚至打出"專供""定製""尊享"的標籤,但據不少消費者反映,"電商專供"商品存在低價質劣、與線下品牌同牌不同質等問題。

“電商專供”成華麗陷阱?人民日報:要說明哪裡不同

經常網購的朋友會發現如今在電商平臺上寫著"電商定製版"、"線上專供款"的商品越來越多了,很多人都認為電商省去線下店面房租成本,意味著轉售成本降低,最終導致銷售價格降低,所以在網上買東西應該比較便宜。

實際上,這些名頭背後是商家的"套路"。一些"電商特供"商品存在"同款不同質、同牌不同質"的情形。

不久前,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通過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購買了40組對比樣品,檢測發現網上購買的同款商品有偷工減料的嫌疑:網購電磁爐比線下款少了一些電器元件;網購吸塵器吸口直徑比線下款小10毫米;同品牌同款服裝,線下樣品全部符合國家標準,但線上服裝色牢度等指標不符合國家標準……

“電商專供”成華麗陷阱?人民日報:要說明哪裡不同

為什麼會出現線上"專供""定製""尊享"這些"美麗的消費陷阱"?

電商平臺發展之初,為了讓消費者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大多依靠價格優勢吸引眼球。隨著線上商家競爭日趨激烈,甚至大打"價格戰",營銷成本越來越高,一些商家便想出線上、線下商品採用不同生產線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降低線上商品成本,滿足很多線上消費者追求低價的消費心理;另一方面,避免同自己品牌的線下銷售產生衝突,可謂一舉兩得。

然而,撕下"專供""定製""尊享"的面具,真相可能是"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配置縮水"。商家用"專供""定製""尊享"等詞語,刻意混淆不同品質的商品,不履行告知義務,讓消費者覺得"佔了便宜",實則"吃了大虧","專供"成了"專坑"。

“電商專供”成華麗陷阱?人民日報:要說明哪裡不同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曾表示:"現在社交電商最大的問題就是有大量的假貨、劣質貨,天上掉不下餡餅,便宜沒好貨。"而這些線上以"低價誘導"消費者,卻在生產線上或選貨上做手腳,再加上"電商直供"諸如此類的各種噱頭,已然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電商專供”成華麗陷阱?人民日報:要說明哪裡不同

《人民日報》發文稱,監管部門可以考慮通過電商平臺要求商家履行告知義務,凡是自稱"電商專供"的商品,要明明白白地告知消費者,跟線下商品相比,它們究竟有哪些不同,列出差異明細,讓消費者清楚地瞭解產品各方面信息,自行決策是在線上購買還是在線下購買。

網絡只是商品銷售的渠道之一,並不是一個特殊渠道,更不是法外渠道。監管部門和商家都應堅持"線上線下一致"的原則,讓人們在網上安心消費,促進電商健康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