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全面戰爭,釘釘們的彎道超車

騰訊的全面戰爭,釘釘們的彎道超車

1

2013年騰訊年會,劉熾平對著臺下的騰訊員工和張小龍喊出了一個新口號:微信商業化的元年到了。

四年後看,劉熾平的這句口號依然有些唐突。當一款產品的商業化成為集團戰略,這也意味著,騰訊自己也認為,微信所收割的流量已經飽和了。

今天“騰訊焦慮”的種子,在那時就已經埋下了。此後騰訊的核心戰略,都是在微信的10億流量裡輾轉騰挪左右收割。

騰訊的全面戰爭,釘釘們的彎道超車

以做減法著名的張小龍在公開課展示“跳一跳”時,更應該被視為一次加法的預言。5月份,騰訊互娛開始了全面向小程序轉型,在內部,有人評價說,這是一次“君主立憲改革”。

你看,微信如此巨大,以至於巨大到成了保守勢力。

舊勢力最熱衷尋找新敵人。因為舊的會停滯,而停滯,在這個時代,就是倒退。

2

去年,美國有個熱衷觀察中國互聯網的分析師艾略特·扎格曼跑來中國遊歷了一圈,他發現,中國人熱衷於在微信裡聊一切,包括工作。對此,他給出的解釋之一是,中國人習慣了將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

這個域外視角的觀察,與我們的現實體驗幾乎相同。但這個文化學的解釋卻有點站不住腳。

在微信裡聊一切,是因為微信成了中國移動社交的基礎設施。如果以產品角度來觀察,自然會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這麼類比,“中國人熱衷於在電話裡聊一切”,是不是這個疑問就顯得有些古怪了?

中國社交網絡的早期變遷,是一個從“同配”轉向“異配”的過程。所謂同配,即與現實的社交網絡相同,比如,把同好者、公司員工、小區鄰居搬到互聯網上,而異配,則是通過社交網絡的中間節點,打破社會階層和壁壘。

前者是熟人社交,後者是陌生人社交。而微信,則恰到好處在後一個節點上出現,並同時收割了兩套流量,成了新社交結構裡的底層架構。

但微信的隱憂是,長期來看,技術所攪動的週期變化,最終會以從“異配”轉移到“同配”結束。

這個邏輯鏈條是這樣的:新技術帶來新鮮感——熟人社交蔓延到陌生人社交——社交圈層擴大——當擴大到一定地步,個體的社交結構往往會再度迴歸——迴歸中心化社交。

通俗一些,也就是說,在告別了那種可以到處加好友的快感之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希望微信里加這麼多好友。

3

前段時間,四川一個倨傲的學生家長在家長群裡直呼“嚴書記的孩子”,讓微信家長群的生態成了不少媒體的熱門話題。

那時我在江蘇遇見一箇中學校長。談及此事,校長幸災樂禍,“幸好我們及時把家校群挪到了釘釘上”。

我問,為什麼在釘釘群就不會出這種事?校長給我的答案是,儀式感。

在他看來,傳統工作關係中的社交是帶有秩序感的,在特定的場所、特定的規則之下,大家很容易按照同一套東西來做事。但是當你在微信上建一個工作群,熟人關係、私人情緒、工作行為混在一起,就容易發生問題。

這讓我倍覺詫異。蘇北縣城的一座普通中學,在職場的理解上,居然比不少北上廣的互聯網公司走得更遠。

這正是典型的社交網絡從“異配”走入“同配”的案例。如果所有關係都沉澱在微信上,隨著新鮮感過時,人們需要一個場域來更單純地承載部分社交需求。

這個社交結構的變化,至少始於兩年前。也正是在兩年前,微信上線了企業微信。遺憾的是,企業微信的連接場景,又不是騰訊的基因。

更遺憾的是,阿里在比騰訊更早的兩年前,已經推出了釘釘。

4

要證明騰訊和微信今天很焦慮,就要先弄明白,之前微信為什麼能夠橫掃一切?

陌生人社交本質上是一種偽大眾需求。因為這種需求,需要連接器,比如微博早期的媒體中心化,如今的網紅明星,再比如,釘釘上的企業。現實模型中,陌生人之間的聯繫也是需要中介的,那種陌生人挺身而上的社交其實不符合常理。

微信的訂閱號,就是一種連接器:讓陌生人社交有個基於興趣和內容的分發器。

而在熟人社交,則是先贏者通吃一切。在微信出現之後,當來往、易信這些再試圖讓用戶整體遷移社交鏈,除非發生大的變故,用戶是不願意負擔這種成本的。

想一想,為什麼微信在海外始終不成功?因為海外已經有了whatsapp、Line、Facebook等等。當產品賦予用戶的價值覆蓋不了整體遷移的成本,這款社交產品一定會失敗。

總結來看,微信的成功在於,先掌控了熟人社交的先發優勢,然後以各種內生產品承擔了社交中繼器的功能,繼而統治了移動互聯網初期的社交流量。

騰訊的全面戰爭,釘釘們的彎道超車

注意,是初期。因為社交結構在悄然發生變化。

抖音連社區都還沒發展起來,就成了微信生態的大敵,因為它悄然瓜分了微信中生活娛樂的部分流量。

而商務場景裡的社交,又被釘釘這樣的企業切走了。比起屏蔽我的生意夥伴或不熟識的公司同事的朋友圈,我寧願在釘釘上維持一個得體而不失禮貌的溝通。

80年代時,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就提出一個假設,新興行業的趨勢之一便是,隨著一家企業對市場、技術和運營效益的開掘,會系統性降低整個行業的競爭成本,最終陷入全面競爭的狀態。

今天的微信,正處在全面競爭的前夜裡。要擺脫這種局面,就要求競爭者必須保持獨特優勢,要麼以完全不同的方式來達成目標,要麼,是徹底改變目標。

恰恰,這兩點,都不是今天的微信可以承載的。微信吃得太快,又瀕臨超重,而我們都知道,胖子轉身慢。

5

幾年前,知乎上有個著名的問題,騰訊究竟有沒有軟肋?

這是騰訊和微信意氣風發的標誌之一。但所有人都被巨大的流量所欺騙了,因為C2C連接的外殼是狂歡,內核則是焦慮。外部世界的挑戰一刻也不會停。

易信等等其他社交產品為什麼失敗?因為你不能在別人的邏輯裡玩遊戲。

比如,在C2C的連接裡,挑戰先贏者多半都是找死。而同樣地,到了企業連接領域,C2C的打法也同樣是找死。

有個騰訊早期創始團隊的朋友在出來創業之後,也選擇了用釘釘。他和我解釋了原因,“同樣是遇到問題提出需求,釘釘的響應速度是半天,而企業微信的響應速度,是一週”。

企業微信走的正是C2C玩法。此前有媒體報道,企業微信在沒有通知管理員的情況下,默認給企業開通紅包功能,同時還會給已經加入企業的員工發送通知,用紅包來吸引他們拉新。

紅包是微信熟悉的模式。但是,對於企業連接來說,C端用戶的紅包小利根本不是核心訴求。

企業連接,追求的是文化、渠道和服務的連接,是企業之間的資源對接,是企業成員之間有目的有效率的社交協同,是企業服務供應商和用戶的按需聯結。

這些都不是騰訊擅長的。

或者應該說,與其說騰訊沒有夢想,倒不如說,騰訊其實不知道自己真正擅長什麼。

6

6月24日,釘釘在深圳搞了一場發佈會。無招穿著一身黑衣宣佈,已經有700萬家企業組織使用釘釘。

如果中國有4300萬家企業的話,這就意味著身邊每5家公司或者組織中就有一家在使用釘釘。去年冬季,他們發佈的數據是500萬家,半年增長了200萬。

騰訊的全面戰爭,釘釘們的彎道超車

6月26日,企業微信爆發宕機事件,微博等社交媒體渠道引發網友吐槽不滿,但非常詭異的是,第三方數據顯示,在AppStore裡,企業微信的好評數當天卻激增2000多。

一種焦慮的情緒在蔓延,企業微信產品本身的缺陷,技術的不穩定,似乎與釘釘這位行業老大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追趕,但這還不是最讓騰訊焦慮的事。最應該讓微信焦慮的是另外一個新功能,校招。

校招功能,看起來是盤活釘釘現有的企業資源,但在整體佈局上,卻是一次攜帶場景進行拓展的努力。

讓我們設想今天的在線社交場景:生活社交、職場社交、商務社交和陌生人社交。而其中,商務社交佔整體的比例,至少應該接近一半。

比如說,當一個年輕人進入職場,商務社交佔日常生活的比例會急劇上升。只要數一數你的微信裡有多少是因為工作關係而添加的好友,又有多少是一次聯繫之後再無互動,大概就能明白這個比例。

而釘釘校招的潛在意義是,通過現有的700萬經過釘釘認證且篩選過的企業資源開放給大學生,將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引入釘釘,繼而培養新工作方式的使用習慣,並認可“工作”與“生活”分隔的社交模式。

這些年輕人習慣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與此同時,又對未來生活即工作的社交模式充滿厭倦。正在此時,當你以校招的方式塞給他一個新工作方式的種子,他們的社交結構,就極有可能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

7

因為社交結構又開始了新的演變週期。在這個週期裡,過往混在一團的社交流量會逐漸開始分層,職場社交、興趣社交、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幾乎每一層的需求都在要求新的解決方案。

曾經,這些需求都在微信生態裡存活。那是因為中國人剛剛熟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興奮且懵懂地將一切場景都植入微信。

如果有一家公司,能夠更垂直更迅速地滿足這些分層的社交場景,同時,還能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解決社交產品的先天門檻,繞開微信的限制,如關係鏈遷移成本、形成中繼關係器等,這家公司就大概率可以踩準新社交時代的節奏。

釘釘那個半年200萬家企業的驚人速度,除了要感嘆阿里強悍的基因,還應該意識到,釘釘以自己的方式解決了上面兩個環節的問題。

騰訊的全面戰爭,釘釘們的彎道超車

那個“新工作方式”的提法,也相當聰明地打中了用戶痛點。未來的社交場景應該是流量分層的世界。放心生活,用力工作,而不是恰恰相反。這種社交結構的變化,讓如今不能承受之重的微信嗅到了危機。

而從產品發展的角度看,釘釘從企業入手來覆蓋用戶,解決了用戶遷移成本的問題,並且,企業天然就是社交結構裡的關係發生器。

微信今年所要面臨的,正是這樣的全面競爭。社交和流量的門檻在降低,而新的模式和打法,正在逐步瓦解微信的基本盤。

騰訊的開放平臺為什麼突然不開放了?因為騰訊走到了時代變革週期更迭的十字路口,轉身就看到了這麼多的挑戰者。

四面楚歌的人,是沒什麼心情講寬容的。

如此,就很容易回答艾略特·扎格曼在去年遊歷中所提到的問題,美國人在企業溝通中都使用Slack,Slack也成功地讓工作間變成了永不停歇的聊天室,但為什麼中國人卻都用微信?

很簡單,因為過去沒得選,一切都還需要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