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來源:親寶聽聽聽(id:qbaoting1)

張藝興絕對是上央視次數最多的流量小生,沒有之一。

作為一名在韓國出道的偶像明星,他的微博頭像是寫有“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中國地圖,微博名字叫“努力努力再努力”。

回國發展之初有人說他“傻”有人罵他“裝”,現在,這個勵志要做“長沙小驕傲”的年輕人,成為了整個90後的榜樣。

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是怎樣的成長環境,成就了今天這個既耀眼又質樸的張藝興的呢?

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於是,他懂得珍惜

我相信很多人最初是被他的“彆扭”吸引了注意,然後,被他的真誠所打動。

張藝興

是“把童年留在了青年”的典型

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個人的需要與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乃至失調,導致心理社會危機。

他將人格發展劃分成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對應的年齡,以及該年齡段的主要發展、克服,以及形成的人格和品質。

其中,童年期主要發展的是勤奮感,需要克服的是自卑感,最後形成的品格是能力。

我們再來看看現在的張藝興,他現在二十五六歲,處於成年中期,但現在他的狀態完全符合,童年期的發展規律。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的他總有種“彆扭”感,但不反感,還時常會感覺很心疼。

因為,他時常給我們一種“他還是個孩子,是個很勤奮的孩子”的感覺。

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他的“童年”來得這麼晚?

因為,他在童年時期就已經進入了成人世界。

他很小的時候,就上電視參加各種比賽,太多成人世界的東西過早融入在他的童年裡,如上面提到的“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他的個人的需要與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導致他的童年並不完整。

發展心理學中,還有一種說法:當你因為受外在因素的影響而錯過某個心理發展階段的時候,不要慶幸,因為往後,你需要花更大的代價去補償那時候的心理缺失。

就類似於現在的張藝興,他在不要命似的永無止境的讓自己“努力”的保持“勤奮”狀態。

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當然,站在社會的角度,他的努力成就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但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肯定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這麼的拼命的,因為,所有的父母,最終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活得輕鬆點,快樂點。

所以,對於孩子的某些任性、叛逆行為,家長的最好處理辦法是,接受,引導,甚至感同身受,而不是制止,壓制。

我們回到,心理學理論。

乾貨

難嚥,但頂用!!

埃裡克森將人的人格發展分成了哪幾個階段呢?每個階段的又有怎樣的特點呢?

家長們,看好了,以下發展流程才是常規的,才是健康的:

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敲黑板!記筆記!

嬰前期

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這個階段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時期。當孩子哭時,父母是否出現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希望”,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

嬰後期

這一時期,也稱之為兒童期,這時候的孩子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他們開始“有意志”的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他們開始有了“自主感”,他們會反覆應用“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

然而,這時期也是父母傳授孩子某些社會規則的關鍵時期,比如訓練大小便,訓練按時吃飯......於是父母與子女的首次衝突產生了。

常說的“第一個反抗期”就出現在這個階段。

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尤其要注意做出正確的引導,千萬不要為了給自己“省麻煩”而強制鎮壓。

幼兒期

在這個時期,如果孩子表現出的主動探索行為受到鼓勵,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當孩子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

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做得不夠快,而出言批評,甚至為了所謂的效率而幫他們做。你所剝奪的不僅僅是他做眼前事情的權利,更是他自我成長自我認可的空間和機會。

童年期

也就是孩子的小學階段,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正在學校受教育。

學校是訓練孩子適應社會,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能順利完成學習課程,他就會獲得勤奮感。反之,就會產生自卑感。

當孩子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都說學霸都是誇出來的,因為誇獎有利於刺激孩子勤奮感的產生,從而獲得更多的能力。

張藝興很好,但我不希望未來我的兒子像他一樣

青春期

本能衝動高漲的一個階段。青春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己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

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埃裡克森認為:如果這個時期的孩子感到他所處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

所以,叛逆期的孩子,他們的負面情緒,大多來源於“沒人懂我的迷茫和憂傷”。這個時期,父母老師的“教育”只會讓孩子更加的逆反。做父母的,要學會感同身受,要試著改變自己,讓自己和孩子成為一個國度的人,才有機會進行進一步的溝通。

剩下的更多時期,都已經脫離了“孩子”的範疇,我們就不在文中細緻的分析了。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