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6月28日,《半月談》針對我國“智能製造”虛火過旺,部分“花架子企業”趁機薅政策羊毛的情形,發表了一篇報道,並引發了廣泛關注。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一時間,悲觀者有之,氣憤者有之,趁機貶低中國者亦有之。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呢?

首先,必須認清事實。

俗話說得好,有問題不可怕,只要能及時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那麼就算是壞事,也會變成好事。

毫無疑問,中國智能製造虛火過旺的問題,現在確實存在,而且問題不小。

連北京遠郊區度假村旁邊都有“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區”的廣告牌矗立,這“虛火”到底有多旺,可想而知。

事實上,前面所舉的這個例子絕非個例。放眼全國,打著“高科技”或者“智能製造”名頭設置的產業園區並不少,但裡面真正名副其實的企業,卻是屈指可數。

正像《半月談》所指出的那樣,這裡面的很多企業,要麼是當地政府為了政績“大幹快上刷數據”的產物,要麼沒有核心科技,實際上是做著“外包”業務;要麼乾脆就是炒概念或者包裝出來的“花架子”,靠著薅政策羊毛,騙國家補貼生存。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說實話,這種情形很危險。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

眾所周知,我們的機床產業過去很弱,以致於國內市場幾乎全被德日等國的機床佔領。

後來,隨著國家開始大力扶持機床產業。漸漸的,中低端機床的市場差不多全被國產品牌包圓,但在高端機床領域,我們的建樹卻是不大,甚至差距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而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隨著國家大力扶持,大量機床企業開始湧現,只不過,這些新湧現的企業,大多從事准入門檻比較低的中低端機床生產。

如此一來,龐大的產能固然把國外同類型機床給擠死了,但我們國內的機床行業,亦陷入了同質化惡性競爭的不利境地。

大家都知道搞技術升級才可能有未來,但龐大的產能讓每家的利潤都十分有限。結果,大家只能繼續在中低端機床的研發創新上投入大量資源,以期佔據絕對優勢,進而鞏固並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去完成技術升級。

雖說這種如同“養蠱”一樣的殘酷競爭,最終會令中國出現生產機床的超級企業,但代價卻是極其高昂。

除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外,由於企業遲遲無法進行技術升級,中國和國外在高端機床領域的差距,必然會愈發巨大。想要追趕上人家,自然很難。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2016年,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騙取國家補貼事件持續發酵。

最終,蘇州吉姆西、蘇州金龍、深圳五洲龍、奇瑞貴州萬達以及河南少林共五家客車企業被財政部點名。其中蘇州金龍以5.2億元的違規補貼資金高居首位。同在蘇州的另一家車企吉姆西則因惡意騙補情節嚴重,被取消了整車生產資質。

不得不說,這件事所產生的惡劣影響,那是相當巨大。

要知道,發展新能源汽車乃是我們的國策,在這種背景下,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通過“刷數據”來獲取補貼,必然會令我們在制定政策和調整政策時,因為嚴重誤判而出問題。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不久前,美國製裁中興,讓無數國人倍感屈辱,很多人都覺得:

“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連原子彈都能研究出來,為何一塊小小的芯片就不行?”

我們的芯片產業之所以沒發展起來,原因有很多,但在我看來,當年套利者給國家政策帶來的長期影響,絕對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史上,曾發生過一起非常嚴重的騙補貼醜聞——漢芯造假事件。

而這件醜聞的發生,給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環境,帶來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芯片產業乃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以在研發過程中需要海量投入,幾千億投進去,或許連個浪花都看不到。

而隨著漢芯造假醜聞發生,國家隨之收緊了補貼政策,如此一來,那些真想踏踏實實做事的科研工作者,還有不少相關領域的自主研發項目,不論是立項審批,還是爭取經費都受到了嚴重影響。

很多項目要麼嚴重停滯,要麼直接胎死腹中。

試問,在這種情形下,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又怎麼可能不受影響?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所以,大家不要覺得套利企業的扎堆出現,僅是國家和企業的事。

事實上,這些“蛀蟲”的存在,對我們這些消費者來說,同樣有著實打實的影響。它們不僅會竊取國家來之不易的財富果實,如果任由它們氾濫,更會徹底毀掉一個產業賴以生存發展的良好環境。

而國內的相關產業無法崛起,就意味著我們在消費時,只能被國外的壟斷企業按住脖子狠狠吸血。

我想,那種滋味,除了被虐成癮者外,沒誰願意一遍又一遍重複吧?

再者,不能因噎廢食。

既然惡意套利是典型的利己主義,除了拿納稅人的錢養肥自己的腰包外,對國家發展和產業提升只有壞處沒有好處,那麼為啥不乾脆取消補貼?

我們為何要大力扶持某些企業,甚至為某些產業提供鉅額的國家補貼?難道真是因為我們錢多沒地方花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歸根結底,很多對國計民生有著重要意義的產業,中國不僅起步太晚,而且基礎很差,如果我們不大力加以扶持,那麼想要靠著正常發展,來實現對國外的趕超,幾乎不可能。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而無法實現對國外的趕超,也就意味著我們的“血汗錢”,一直要被人家用虛高的壟斷價格持續收割。

2G時代的手機,還有很多其他電子產品和機械產品,咱們吃過的虧還少嗎?

相反,那些被咱們實現技術突破的產業,無一例外最終都“白菜化”了,並惠及到我們每一個人。

曾經,我們國家的通信設備一度被愛立信,諾基亞等外企壟斷。安全問題暫且不說,光是每年給人家貢獻的利潤,就不是一個小數目。

而那時的華為、中興,跟愛立信和諾基亞比起來,就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不點。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可就是這樣的小不點,最終卻是成為了愛立信通信王國的掘墓人。

為何會這樣?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每次國家領導人出訪,所跟隨的企業家代表,以及隨後所簽署的相關合作協議就不難發現答案。

毋庸置疑,愛立信作為一家成功的企業很強,但愛立信身後的祖國太弱了,而在當今這個世界,很多跨國大生意,政府之間的一個政治承諾,根本不是那些大企業所謂“公關”能比的。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的扶持和提攜,自然可以爆發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當然,國家的扶持對企業來說,亦只不過是提供了一個向上攀爬的梯子,至於到底能達到何種高度,關鍵還得看企業自身的努力和創新。

就像即將來臨的5G時代,國家有的是項目和財富給你,但你必須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才行。而華為,這些年來通過持續的大手筆自主研發,已然在5G芯片、5G網絡建設等領域,遠遠領先於其他中國同行。

所以不難預見,一個屬於華為的商業王朝,已然隱隱欲現!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事實上,同樣的正面例子還有很多。

京東方,前身乃是北京電子管744廠,也曾輝煌過。

但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技術過時等原因,卻是陷入了衰敗落魄,其廠裡的老職工,甚至一度去撿爛菜葉過日子。

1993年,744廠進行了改革,京東方誕生。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此後,依靠著跟日本松下合作生產彩色顯像管(CRT)和相關配套電子零件,京東方就此走出了泥潭。

但,正所謂居安思危。

最終,京東方確定了液晶顯示技術作為以後的戰略抉擇。

可是,由於技術儲備嚴重不足,以及國外同行早已擁有相對成熟的生產線,京東方的轉型在一開始就陷入了困境。

這時,有人想到了合資。

不過,這個想法被京東方的掌門人王東昇放棄了,他當時曾這樣說道:

“無論是京東方自己的合資經驗,還是他人的合資實踐,都證明合資是合不來技術的,也合不來中國的工業化。”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就這樣,京東方開始了艱難的自主發展之路。

一段時間裡,京東方的虧損可謂觸目驚心。好在國家並沒有因此放棄它。毫不誇張的說,正是靠著國家的扶持,京東方才得以在轉型困難期存活下來。

受此影響,網上甚至出現過“京東方騙國家補貼”的流言。

現如今,流言早已不攻自破,至於當年那些面板行業的龍頭老大,比如韓國LGD,恐怕心裡只剩下一句話:我現在有點慌!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眾所周知,智能機器人,乃是“智能製造”的重要一環,沒有足夠優秀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製造”的成色必然要大打折扣。

在過去,我們的機器人產業幾乎是“零”。

而隨著國家予以大力扶持,近些年來,我們的本土智能機器人產業,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2014年,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成立。

雖然成立僅僅數年,但在創新的路上,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卻是留下了一組靚麗數字——成立數年來,在智慧工廠、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領域培育出40餘個技術和市場潛力突出的科技創新企業,申報專利700餘項,推出了20餘類、100餘種高新技術產品。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如果說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是個“新戰士”,那麼瀋陽新松公司,則無疑是一位機器人產業的“老兵”。

從前,亦有人質疑過新松,但,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鐘”,卻是讓新松的智能機器人驚豔了整個世界。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要知道,那可是超低溫和強幹擾的環境,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一旦出現問題,在全世界觀眾面前出醜的不僅會是新松,更會是中國!

換句話說,這場8分鐘的驚豔演出,不僅展現出了新松的自信,更展現出了中國政府對新松智能機器人的信任。

事實上,國家之所以如此信任新松機器人並非沒有原因。

看看此前6月19日舉行的德國慕尼黑機器人及自動化技術貿易博覽會吧。

正是新松機器人,帶來了三大創新技術重裝參展,即新型智能製造雲平臺、工業機器人-AR(增強現實)控制技術和AI(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技術。

擁有如此實力和創新精神,國家怎麼可能不支持?

新能源企業扎堆騙補貼,這就是我們的“智能製造”嗎?

看完上面這些例子,大家想必已對我國“智能製造”繁榮之下的問題,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了吧?

在我看來,我們當下發展“智能製造”,其實跟農民伯伯種地的道理很像。

種子沒發芽前,你不能因為地裡面會長出雜草,就不澆水施肥。

所以,當幼苗剛露頭時,雜草也會鬱鬱蔥蔥,一點都不奇怪。

而在幼苗還沒長出輪廓,暫時無法跟雜草區分時,註定不能“鏟地”,否則很可能連苗帶草一起報銷。

不過,隨著時間流逝,真正的莊稼,遲早會顯露出跟雜草的不同。

到了這一刻,自然也就該“鏟地”了。

簡而言之,對於真抓實幹,肯打硬仗吃苦頭,醉心鑽研的棟樑型企業(莊稼),國家一定會扶持到底,而那些薅政策羊毛的“花架子企業”(雜草),則早晚會在補貼消失後被淘汰。

當然,為了令“雜草”的危害降到最小,擁有農民伯伯那樣的“火眼晶晶”,能一眼就分辨出哪個是苗,哪個是草,毫無疑問已經成為我們政府有關部門的緊要任務。

我相信,只要能把渾水澄清,還產業一個健康向上的環境,還中國“智能製造”一個健康的身子,“中國製造2025”,一定會給當今世界留下最深的震撼!

世界越來越亂,中國越來越旺,

和校長一起浪一浪,約不約?

ID:txjxz034,校長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