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爲什麼盟國軍隊不從義大利入侵德國反而多此一舉的在諾曼第登陸?

忘掉你好難612

從軍事角度而言,意大利是一個狹長的半島,而且山地和丘陵眾多,非常有利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在這種多山地的地區盟軍的空軍和炮兵的作用無法有效發揮,而地面部隊也無法投入太多,大多數盟軍只能沿著某些隘口前進,而這些隘口很容易讓兵力處於劣勢的德軍阻止住優勢盟軍的挺進。



雖然意大利半島不利於盟軍地面部隊的進攻,可是意大利還有一個對盟軍有利的地方,那就是意大利兩側都面臨大海,而盟軍恰恰最強的就是他的兩棲登陸能力。假使盟軍一開始就利用其強大的登陸能力直接從羅馬登陸,那裡只有德軍2個師的薄弱兵力,而且5個師的意大利軍隊更傾向於盟軍,那麼則可以一舉切斷在意大利的德軍整個第10集團軍,而且也可以直接越過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區。從而節省時間繼續向北挺進,直指德國的奧地利地區。


實際情況是從1943年9月盟軍登陸意大利本土直到1944年6月才佔領意大利的首都羅馬,盟軍仍舊沒有徹底佔領整個意大利,更不用說進入德國領土了。而盟軍投入意大利的共有30個師的兵力,德軍則只有22個師,介於德軍一個師的人數大大少於盟軍的一個師,所以雙方的實力力量對比是2:1,也就是說德軍僅用一半的兵力就牽制了盟軍在意大利的前進,使其行動異常緩慢。如果盟軍要在意大利堅持推進,恐怕到1946年都難以挺進到德國的核心地區,而蘇軍能否堅持到1946年則非常不確定。


這種緩慢的推進速度讓盟軍難以在短期真正威脅到德國本土,而蘇軍在東線卻愈來愈艱苦的作戰,每一年蘇軍都要損失近700萬的軍隊,所以斯大林也不允許盟軍只在意大利做這種緩慢的進攻。盟軍必須要開闢新的戰場以期能迅速的對德國造成決定性的打擊,而且開闢新的戰場也會德軍兵力不足的劣勢更加明顯,使其疲於應付。

最終盟軍將進攻重心轉到了法國的北部,從那裡進攻距離德國的心臟更近,而且可以展開足夠的多的部隊。於是大量的在意大利的盟軍被調去了諾曼底參加登陸,意大利戰場僅僅起著牽制德軍一部分兵力的作用,盟軍的主要進攻將集中在法國的北部地區。


小小狼王

雖然西西里島登陸行動和對意大利的戰役非常順利,但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從來都沒有將意大利視為進攻德國更好的捷徑。儘管從歐陸版圖上來看意大利的位置更接近於德國在巴伐利亞建造的飛機制造廠,但惡劣的地形和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政治目標優先,還是讓盟軍選擇了諾曼底登陸。

圖為今天的魯爾工業區

首先,就是上文提到的惡劣地形問題。正如拿破崙所說,意大利從上到下看起來就像一隻靴子。事實上,你不僅不利於集團軍部隊的大規模部署,也根本無法從南部進入德國。阿爾卑斯山脈對於盟軍來說幾乎是不可逾越的天塹,相對於阿登森林,阿爾卑斯山脈相對於裝甲部隊從根本上就是無法通過的。

圖為西西里島登陸

而在西北方,德國還可以利用馬奇諾防線阻止盟軍向法國內陸發起進攻,美英軍隊是不會冒著巨大風險強攻馬奇諾防線的。況且,1943年的冬天所帶來的惡劣氣候並不足以盟軍迅速突破到意大利北部平原,這些原因都導致了盟軍從地理上就放棄了從意大利向德國或者是法國本土進攻的舉措。

圖為諾曼底登陸

除此之外,在意大利戰役初期,盟軍高層對於英國所說的德國軟肋意大利就並不是特別在乎。盟軍進攻意大利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讓意大利退出戰爭以及在意大利本土建立一個更靠近德國的空軍基地,諾曼底戰役並不多餘,相對於佔領巴伐利亞,直接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對於德國的打擊明顯更大,以至於艾森豪威爾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從意大利進入德國。


軍事新觀察

這件事情本身來講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跟前蘇聯做的一次交易。

我們都知道在地中海歐洲有兩個半島,一個是意大利半島,還有一個是巴爾幹半島,意大利是二戰時期三個軸心國之一,所以對於他進攻的話,誰得到機會都可以去進攻,英美聯軍拿下西西里島,意大利半島這一點無可爭議。師出有名,前蘇聯不敢說什麼,但是如果說這個時候英美聯軍再次擴大自己的戰果,他就只剩下一個選擇,那就是巴爾幹半島。

這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對於意大利來說,他完全就是一個口袋陣,在它的西邊兒是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對於英國人和美國人來說,自己的士兵生命是寶貴的,不會拿自己士兵無故的生命去撞這樣的銅牆鐵壁,然後在往北邊,他們是可以進攻德國腹地的,但是必須越過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對於坦克裝甲部隊來說簡直就是天塹,所以這一條進攻路線也可以忽略不去就只剩下第三條進攻路線就是。繞過阿爾卑斯山,進入巴爾幹半島跟前蘇聯軍隊匯合,共同夾擊德國。

這個計劃本身來講很完美,但是前蘇聯人是絕對不會同意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巴爾幹半島上面有一個南斯拉夫聯盟的領導人是鐵托這個人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共產黨,(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前蘇聯也一直對南斯拉夫聯盟不停的投入,包括對鐵托的游擊隊進行資金援助,武器援助,軍事顧問的援助,可以說,這個時候,前蘇聯把巴爾幹半島看作是自家的領地,你英國和美國人不準越界,你一旦越界,我跟你拼命。

在雅爾塔協議上面,英國和美國共同做出協商吧,將巴爾幹半島的主權讓給了前蘇聯進行處理,自己不去摻和巴爾幹半島的事情了,你前蘇聯就一直去打敗德國人,這樣總行了吧。

就這樣,雖然英國人和美國人很早的時候就在意大利實現了登陸,但是長期的在那裡磨洋工,只是在那搖旗吶喊,卻做不出一點實際的事情,前蘇聯當然著急啦,你不能一直拿我的軍隊去跟德國的主力進隊進行對戰,你們一點事情都不做,這樣的話,這場交易裡面我吃虧,把我逼急了,我直接跟德國人和談,你們就別想活了。

英國和美國也沒辦法,如果說這個時候前蘇聯尥蹶子不幹那麼問題就是美國人和英國人將會直接面對德國人的怒火,這一點對於一直經商的美國人來說是絕對不會去做的一件蠢事兒,所以為了能夠安定住前蘇聯那種躁動的心。英國和美國決定開闢第二戰場,這就是。諾曼底登陸的作戰目的。

我們可以看到,當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如果他主力部隊仍然還是交給前蘇聯去消滅包括攻下柏林城這件事情也是前蘇聯一個國家自己承包了,實際上登陸諾曼底,整個作戰行動也很明確了,他就是為了安定住前蘇聯的內心。

前蘇聯也希望美國人實現多曼底登陸為什麼?因為美國與英國在這之前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對德國的軍需物資,軍事生產產生了嚴重影響,對於東線的戰爭,天平可以說有著很重大的影響意義,德國人主要的軍需物資生產來自於哪裡?魯爾工業區還有就是法國人的工業區。

你英國人和美國人就對這幾個工業區展開佔領行動,其他的東西我也不奢求你什麼了,能做就做。

美國人一聽這事兒很開心,現在我的國家已經邁入了世界強國的行列,我需要的什麼,需要人才,需要技術,當時的歐洲人然是世界的中心,經濟中心,文化的中心,科技的中心,你讓我踏上德國人的這些工業區,等於讓我去搶人才,我樂意我做這件事情我比誰都積極。

至於說英國人,他們對德國人的恨意更加深刻,美國人對德國人實現的是白天的精確轟炸,而英國人則是白天夜間無差別轟炸,幹什麼?我要復仇。

至於說法國人,他們一直希望盟軍能夠登陸法國的國土,這樣的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法國能夠完成付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受降儀式,這樣,法國至少也是一個戰勝國。

所以登陸諾曼底這一點大家達成共識,法國人同意,英國人同意,蘇聯人同意美國人同意,那為什麼還不去幹呢?


漩渦鳴人yy

雖然從一戰到二戰二十多年間世界軍事技術和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海軍從大艦巨炮時代進入了航母時代,以及空軍出現等等,但現代戰爭不是今天意義上的戰爭。核武器時代,哪怕是局部戰爭也不大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現代戰爭中,你可以從海上逼近敵國,從空中轟炸,但歸根到底還是要靠陸軍踏上敵國國土,通過消滅它的軍事力量使它投降。從這意義上說,打擊希特勒德國的最有效手段,就西線而言,就是在廣闊的歐洲大陸西海岸登陸。這既是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和中國孫子兵法提供的正解,也是歐陸抗擊希特勒德國主力斯大林的迫切要求,也是羅斯福為首的美國政府的想法。意大利按照丘吉爾的說法也許確實是歐洲柔軟的下腹部,但遠沒有諾曼底那麼致命,且不說駐意德軍的兇悍和意大利狹長的國土不利於大兵團作戰,阿爾卑斯山就形成了幾乎不可逾越的物理阻隔。另一方面,登陸法國在使希特勒德國西部國土洞開的同時,又可以解放法國這個老牌的歐洲強國(以及荷蘭、比利時等國),使德國處於兩線作戰,同時面對蘇軍和美、英、法、荷、加等國聯軍。相對於這種作戰方略,從地中海下手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丘吉爾之所以出從意大利下手這個餿主意,除了英國國小兵少元氣大傷玩不起之外,其實是想放慢解放歐洲大陸的步伐,讓和平時期他最為仇視的蘇聯在與德國的對抗中削弱再削弱,從而使二戰後的歐洲勢力版圖更接近他的理想。這個老傢伙曾經跟斯大林交換過一張紙,上面按百分比劃定了二戰後蘇聯和西方的勢力範圍,結果當希臘爆發的紅色革命遭到西方殘酷鎮壓時斯大林按兵不動,而當斯大林在東歐培植衛星政權時西方也一聲不吭。

說遠了,總之,打敗希特勒德國,西方面最好的辦法只有諾曼底那樣的登陸,而不是打意大利。


扎西平措lntl

其實最初盟軍也想從意大利方向上進攻,直接威脅德國本土,以求更快地擊敗德國,但是由於種種問題最終失敗,所以盟軍才選擇從諾曼底開闢第二戰場進攻。

在1943年中期德國非洲軍團全軍覆沒之後,意大利徹底暴露在了盟軍面前,當年盟軍就在西西里島進行了登陸。而戰局的變化也導致意大利政局出現變化,墨索里尼被推翻,意大利新政權甚至已經和盟軍簽署了停戰協定,盟軍也開始在意大利南部登陸。

但是德軍自然不會輕易放棄意大利,先是建立防線,阻止盟軍的進攻。同時也救回了墨索里尼,建立了另一個作為德國盟友的意大利政權。此後,德軍不斷和盟軍在古斯塔夫防線交戰,戰局陷入膠著。同時,意大利多山的地形也對盟軍產生了不小的阻礙。

在這樣的情況下,盟軍只能寄希望於登陸法國開闢第二戰場,於是這才有了諾曼底登陸。而意大利方向上的盟軍,則和駐守意大利北部的德軍僵持到了1945年的4月,在納粹德國大廈將傾時,德軍戰線才出現了鬆動,並在5月向盟軍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