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为什么盟国军队不从意大利入侵德国反而多此一举的在诺曼底登陆?

忘掉你好难612

从军事角度而言,意大利是一个狭长的半岛,而且山地和丘陵众多,非常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在这种多山地的地区盟军的空军和炮兵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而地面部队也无法投入太多,大多数盟军只能沿着某些隘口前进,而这些隘口很容易让兵力处于劣势的德军阻止住优势盟军的挺进。



虽然意大利半岛不利于盟军地面部队的进攻,可是意大利还有一个对盟军有利的地方,那就是意大利两侧都面临大海,而盟军恰恰最强的就是他的两栖登陆能力。假使盟军一开始就利用其强大的登陆能力直接从罗马登陆,那里只有德军2个师的薄弱兵力,而且5个师的意大利军队更倾向于盟军,那么则可以一举切断在意大利的德军整个第10集团军,而且也可以直接越过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从而节省时间继续向北挺进,直指德国的奥地利地区。


实际情况是从1943年9月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直到1944年6月才占领意大利的首都罗马,盟军仍旧没有彻底占领整个意大利,更不用说进入德国领土了。而盟军投入意大利的共有30个师的兵力,德军则只有22个师,介于德军一个师的人数大大少于盟军的一个师,所以双方的实力力量对比是2:1,也就是说德军仅用一半的兵力就牵制了盟军在意大利的前进,使其行动异常缓慢。如果盟军要在意大利坚持推进,恐怕到1946年都难以挺进到德国的核心地区,而苏军能否坚持到1946年则非常不确定。


这种缓慢的推进速度让盟军难以在短期真正威胁到德国本土,而苏军在东线却愈来愈艰苦的作战,每一年苏军都要损失近700万的军队,所以斯大林也不允许盟军只在意大利做这种缓慢的进攻。盟军必须要开辟新的战场以期能迅速的对德国造成决定性的打击,而且开辟新的战场也会德军兵力不足的劣势更加明显,使其疲于应付。

最终盟军将进攻重心转到了法国的北部,从那里进攻距离德国的心脏更近,而且可以展开足够的多的部队。于是大量的在意大利的盟军被调去了诺曼底参加登陆,意大利战场仅仅起着牵制德军一部分兵力的作用,盟军的主要进攻将集中在法国的北部地区。


小小狼王

虽然西西里岛登陆行动和对意大利的战役非常顺利,但以美国为首的盟军从来都没有将意大利视为进攻德国更好的捷径。尽管从欧陆版图上来看意大利的位置更接近于德国在巴伐利亚建造的飞机制造厂,但恶劣的地形和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政治目标优先,还是让盟军选择了诺曼底登陆。

图为今天的鲁尔工业区

首先,就是上文提到的恶劣地形问题。正如拿破仑所说,意大利从上到下看起来就像一只靴子。事实上,你不仅不利于集团军部队的大规模部署,也根本无法从南部进入德国。阿尔卑斯山脉对于盟军来说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天堑,相对于阿登森林,阿尔卑斯山脉相对于装甲部队从根本上就是无法通过的。

图为西西里岛登陆

而在西北方,德国还可以利用马奇诺防线阻止盟军向法国内陆发起进攻,美英军队是不会冒着巨大风险强攻马奇诺防线的。况且,1943年的冬天所带来的恶劣气候并不足以盟军迅速突破到意大利北部平原,这些原因都导致了盟军从地理上就放弃了从意大利向德国或者是法国本土进攻的举措。

图为诺曼底登陆

除此之外,在意大利战役初期,盟军高层对于英国所说的德国软肋意大利就并不是特别在乎。盟军进攻意大利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让意大利退出战争以及在意大利本土建立一个更靠近德国的空军基地,诺曼底战役并不多余,相对于占领巴伐利亚,直接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对于德国的打击明显更大,以至于艾森豪威尔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从意大利进入德国。


军事新观察

这件事情本身来讲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跟前苏联做的一次交易。

我们都知道在地中海欧洲有两个半岛,一个是意大利半岛,还有一个是巴尔干半岛,意大利是二战时期三个轴心国之一,所以对于他进攻的话,谁得到机会都可以去进攻,英美联军拿下西西里岛,意大利半岛这一点无可争议。师出有名,前苏联不敢说什么,但是如果说这个时候英美联军再次扩大自己的战果,他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巴尔干半岛。

这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对于意大利来说,他完全就是一个口袋阵,在它的西边儿是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对于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自己的士兵生命是宝贵的,不会拿自己士兵无故的生命去撞这样的铜墙铁壁,然后在往北边,他们是可以进攻德国腹地的,但是必须越过阿尔卑斯山,阿尔卑斯山对于坦克装甲部队来说简直就是天堑,所以这一条进攻路线也可以忽略不去就只剩下第三条进攻路线就是。绕过阿尔卑斯山,进入巴尔干半岛跟前苏联军队汇合,共同夹击德国。

这个计划本身来讲很完美,但是前苏联人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巴尔干半岛上面有一个南斯拉夫联盟的领导人是铁托这个人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共产党,(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前苏联也一直对南斯拉夫联盟不停的投入,包括对铁托的游击队进行资金援助,武器援助,军事顾问的援助,可以说,这个时候,前苏联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家的领地,你英国和美国人不准越界,你一旦越界,我跟你拼命。

在雅尔塔协议上面,英国和美国共同做出协商吧,将巴尔干半岛的主权让给了前苏联进行处理,自己不去掺和巴尔干半岛的事情了,你前苏联就一直去打败德国人,这样总行了吧。

就这样,虽然英国人和美国人很早的时候就在意大利实现了登陆,但是长期的在那里磨洋工,只是在那摇旗呐喊,却做不出一点实际的事情,前苏联当然着急啦,你不能一直拿我的军队去跟德国的主力进队进行对战,你们一点事情都不做,这样的话,这场交易里面我吃亏,把我逼急了,我直接跟德国人和谈,你们就别想活了。

英国和美国也没办法,如果说这个时候前苏联尥蹶子不干那么问题就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将会直接面对德国人的怒火,这一点对于一直经商的美国人来说是绝对不会去做的一件蠢事儿,所以为了能够安定住前苏联那种躁动的心。英国和美国决定开辟第二战场,这就是。诺曼底登陆的作战目的。

我们可以看到,当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如果他主力部队仍然还是交给前苏联去消灭包括攻下柏林城这件事情也是前苏联一个国家自己承包了,实际上登陆诺曼底,整个作战行动也很明确了,他就是为了安定住前苏联的内心。

前苏联也希望美国人实现多曼底登陆为什么?因为美国与英国在这之前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对德国的军需物资,军事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对于东线的战争,天平可以说有着很重大的影响意义,德国人主要的军需物资生产来自于哪里?鲁尔工业区还有就是法国人的工业区。

你英国人和美国人就对这几个工业区展开占领行动,其他的东西我也不奢求你什么了,能做就做。

美国人一听这事儿很开心,现在我的国家已经迈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我需要的什么,需要人才,需要技术,当时的欧洲人然是世界的中心,经济中心,文化的中心,科技的中心,你让我踏上德国人的这些工业区,等于让我去抢人才,我乐意我做这件事情我比谁都积极。

至于说英国人,他们对德国人的恨意更加深刻,美国人对德国人实现的是白天的精确轰炸,而英国人则是白天夜间无差别轰炸,干什么?我要复仇。

至于说法国人,他们一直希望盟军能够登陆法国的国土,这样的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法国能够完成付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降仪式,这样,法国至少也是一个战胜国。

所以登陆诺曼底这一点大家达成共识,法国人同意,英国人同意,苏联人同意美国人同意,那为什么还不去干呢?


漩涡鸣人yy

虽然从一战到二战二十多年间世界军事技术和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海军从大舰巨炮时代进入了航母时代,以及空军出现等等,但现代战争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战争。核武器时代,哪怕是局部战争也不大受地理条件的影响。现代战争中,你可以从海上逼近敌国,从空中轰炸,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陆军踏上敌国国土,通过消灭它的军事力量使它投降。从这意义上说,打击希特勒德国的最有效手段,就西线而言,就是在广阔的欧洲大陆西海岸登陆。这既是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和中国孙子兵法提供的正解,也是欧陆抗击希特勒德国主力斯大林的迫切要求,也是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的想法。意大利按照丘吉尔的说法也许确实是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但远没有诺曼底那么致命,且不说驻意德军的凶悍和意大利狭长的国土不利于大兵团作战,阿尔卑斯山就形成了几乎不可逾越的物理阻隔。另一方面,登陆法国在使希特勒德国西部国土洞开的同时,又可以解放法国这个老牌的欧洲强国(以及荷兰、比利时等国),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同时面对苏军和美、英、法、荷、加等国联军。相对于这种作战方略,从地中海下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丘吉尔之所以出从意大利下手这个馊主意,除了英国国小兵少元气大伤玩不起之外,其实是想放慢解放欧洲大陆的步伐,让和平时期他最为仇视的苏联在与德国的对抗中削弱再削弱,从而使二战后的欧洲势力版图更接近他的理想。这个老家伙曾经跟斯大林交换过一张纸,上面按百分比划定了二战后苏联和西方的势力范围,结果当希腊爆发的红色革命遭到西方残酷镇压时斯大林按兵不动,而当斯大林在东欧培植卫星政权时西方也一声不吭。

说远了,总之,打败希特勒德国,西方面最好的办法只有诺曼底那样的登陆,而不是打意大利。


扎西平措lntl

其实最初盟军也想从意大利方向上进攻,直接威胁德国本土,以求更快地击败德国,但是由于种种问题最终失败,所以盟军才选择从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进攻。

在1943年中期德国非洲军团全军覆没之后,意大利彻底暴露在了盟军面前,当年盟军就在西西里岛进行了登陆。而战局的变化也导致意大利政局出现变化,墨索里尼被推翻,意大利新政权甚至已经和盟军签署了停战协定,盟军也开始在意大利南部登陆。

但是德军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意大利,先是建立防线,阻止盟军的进攻。同时也救回了墨索里尼,建立了另一个作为德国盟友的意大利政权。此后,德军不断和盟军在古斯塔夫防线交战,战局陷入胶着。同时,意大利多山的地形也对盟军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盟军只能寄希望于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于是这才有了诺曼底登陆。而意大利方向上的盟军,则和驻守意大利北部的德军僵持到了1945年的4月,在纳粹德国大厦将倾时,德军战线才出现了松动,并在5月向盟军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