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爲什麼到1945年4月,仍然認爲德國能打贏這場戰爭?

任性得姑涼

應該是他試圖讓別人相信德國會贏。1945年3月希特勒下達了“尼羅指令”,決定執行“焦土政策”,炸平整個德國:摧毀德國的所有工業設施和一切民用設施,毀掉所有德國人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甚至讓德意志民族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下達如此絕望的命令,可見他也清楚沒有戰勝的可能了,只不過用來麻痺軍隊和炮灰——人民衝鋒隊。最後說著說著,他自己也信了。。。。。

幸好施佩爾冒著生命危險沒有執行,不然德國就不是現在這樣了,這個舉動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也救了施佩爾一命。

第一、雖然柏林被圍,但是德軍還控制著相當多的地區,比如西線的荷蘭、東線的捷克斯洛伐克,還有南部的意大利各個主要城市等等。據資料記載,到了5月初,駐南斯拉夫的德軍還有46萬,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還90萬之眾,西線的駐荷蘭、挪威、丹麥等國的軍隊也是數量龐大。但是,希特勒沒有仔細考慮:這些駐軍都是在蘇聯紅軍的或者盟軍的眼皮子底下,自身都難保;在東西兩線夾擊的情況無法長途奔襲,後勤補給也不穩定。

經典電影《黑皮書》裡面對1945年的荷蘭有著非常真實的描述——在5月5日荷蘭解放的前一個星期,甚至前一天,荷蘭人,抵抗組織、猶太人仍生活在納粹的恐怖統治中,而黨衛軍之間的派系鬥爭甚至在投降以後都沒有停息。

更重要的是,德國沒有日本那種“玉碎”死戰的勁頭,駐地的高級軍官們早已察覺出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已經無心戀戰。甚至開始積極與盟軍秘密聯繫,儘量爭取時間向英美投降,或者儘量抵住東線的蘇軍,苦等盟軍打過來,以儘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戰後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第二、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後,頓然又生出戰爭會出現轉折的希望,而且這種充滿希望的氣氛一直持續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蘇聯紅軍包圍了四分之三,這時希特勒才打破了最後的幻想。

第三、希特勒精神不正常。希特勒是個性格極端偏執的人,信奉“要麼勝利,要麼滅亡”的極端人生信條(有評論說他曾設想頂住紅軍,向盟軍和談,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決定死守柏林後,希特勒開始時不時的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誰主動跟他提及絕望的局勢就會被罵的狗血噴頭。甚至,最被希特勒器重的軍工部長施佩爾給希特勒發送的報告,希特勒只看了一眼便把這些報告鎖進保險櫃裡永不再看,同時拒絕接見他本人,因為,希特勒已經不願意接受這些壞消息。

根據希特勒貼身秘書榮格夫人回憶錄改編的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就很客觀公正的還原了柏林防線崩潰後,希特勒脆弱的精神和極差的身體狀態——手老是不停的顫抖,連筆都拿不起來,面色蒼白,並明顯的駝背...........幻覺和動不動歇斯底里的叫喊。。。。這樣的人還指望能做出什麼理性的決定。

第四、希特勒對的V系列導彈和噴氣式飛機等新式武器寄予了厚望,認為這些新式武器會扭轉戰局,甚至幫助德軍再次取得戰爭主動權。然而隨著制空權的喪失,上西里西亞等工業區的失守,連生產這些武器的工廠和開動這些武器燃料都無從談起了。所以,當時的各種有關勝利的信念,更多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1945年4月,德國已被盟軍兩面夾擊,東、西兩側都被打進國境,這時希特勒還會認為德國能打贏這場戰爭嗎?

大軍壓境,實力懸殊,希特勒還這樣想,是不是石樂志呢,不是的。

當時希特勒的真實想法如何,時過境遷,已經沒可能調查。

綜合各方的資料,如果1945年4月希特勒仍對戰局抱有希望,未免有些奇怪,結合他在1945年3月份下達的“焦土命令”,可以認為希特勒的狀態已不穩定,甚至有精神分裂的傾向。

時而要毀滅德國,時而又妄想翻盤,彷彿一個輸紅了眼的的賭徒。

當時的形勢,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正湧向柏林,西面盟軍的轟炸機群鋪天蓋地,垂死掙扎的德國雖然還有幾百萬大軍,卻毫無戰略縱深和制空權,要這樣都能贏,莫非希特勒自信能買到“神仙掛”?

如果希特勒還存有幻想,只能說,他嚴重低估了盟國消滅法西斯的決心。

分析歷史問題,要代入歷史人物的視角,站在希特勒的角度上看待1945年的戰局,也許他認為,盟軍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執著的認定“美英與蘇聯貌合神離,德國仍有翻盤的希望”。

所以在他的指揮下,德國才會在兩線執行不同的戰略,雖然都是作戰,但德國在東線是毫無轉圜的你死我活,在西歐戰場則打打拖拖、妄圖以戰促和,幻想通過一兩次戰役打疼美英,換取談判的機會,待西線停戰媾和後再全力對抗東面的蘇聯,這是德國在大戰末期的唯一生機。

站在今天的視角,希特勒的想法十分可笑,當時卻並非如此。

蘇聯誕生後,在二戰前一直被西方敵視,戰後美蘇更走入冷戰,可見希特勒的判斷並非毫無道理,美英等西方世界與蘇聯之間確有矛盾。

但希特勒不會看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格局下,美英對矛盾的主次分的很清楚,紅色蘇聯要防,納粹德國更要警惕,事實上自1917年以來,西方世界與蘇聯的關係並非十分緊張,雙方甚至有一些經濟、社會的互動,而納粹德國呢,1930年代希特勒上臺後,步步擴張,窮兵黷武,屠殺猶太人,大搞法西斯,這樣的國家根本就不是一個正常的組織體,無法用常理揣摩。

希特勒曾幻想與美英媾和,然後再打蘇聯,可美英呢,會冒險與一個瘋子和談、再指望瘋子去對抗巨人?

巨人再橫,畢竟神志清醒、可以談判對話。

瘋子哪天一個腦子抽筋,管你三七二十一,什麼都幹得出來!

最後,即便某些英美政客,心存與德國媾和的一絲念頭,當時的世界形勢,反法西斯戰爭讓全世界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奮戰,即便在西方,民眾也一概認為蘇聯是浴血盟友,這時要與德國媾和,政治風險極大,但凡有腦子的政客都知道“民心不可違”,不會去碰這樣的高壓線。

拋開立場不談,希特勒的確可稱一代梟雄,眼界上的侷限,卻讓他對大局的判斷謬以千里,幻想翻盤也是有可能的。

然而“1945年4月的德國還能贏”,這,終究只能是狂想。

——

炎黃軍武只發原創,請走過路過的朋友點贊、關注一下,謝謝!


炎黃軍武

早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德軍戰敗於蘇聯紅軍之手,德國的失敗就已經不可避免了。到了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德國的失敗更是毫無懸念。

1945年4月,希特勒仍然認為德軍能夠取得勝利,一是幻想,二是因為羅斯福去世了。


德國陸軍在蘇聯戰場損失慘重,許多軍隊儘管編制還在,但是人員數量,武器裝備嚴重不足,只是空留著軍隊的編制。由老弱病殘組成的軍隊完全無法與精銳的蘇軍和美軍對抗,何況此時的德軍大多缺乏經驗。

由於蘇軍進攻速度極快,蘇軍打到德國境內時,還有一大批德軍在遠離德國的各個戰場,被分割包圍,例如在捷克就有幾個軍,但是根本不可能回到德國。

其次,羅斯福去世了。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在俄國征戰過程中,屢戰屢敗,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但是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去世了,新上任的沙皇對德國抱有好感,德國迎來轉機。

羅斯福死後,希特勒有同樣的想法,以為轉機到了,開始積極的排兵佈陣準備重新開始,但是此時的美國國策不是一個人的離去能夠影響的了得。


綠色落日

原來一直認為希特勒是瘋狂而不傻,但到了1945年4月,希特勒就像似輸光老本的賭徒只有蠢了,完全就是精神病患者了。佔領地大面積丟失,盟軍已進入德國本土作戰,軍隊只是在苟延殘喘的盡力抵抗,而希特勒能動用的軍隊寥寥無幾,甚至一些部隊根本就已經不存在了,納粹德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希特勒只是幻想著東西方國家因意識形態不同而產生對立或許能發生戰爭,而納粹德國能重整旗鼓利用矛盾東山再起。

希特勒在東西方陣營會對立方面很有遠見,但那是美蘇將納粹德國徹底砸爛之後的事,希特勒沒有等到那一時刻。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已經停擺,戰爭狂人不可能不知道,只不過他在心理上過不了這個坎,咬牙放屁也得硬挺著,身邊的人也跟著架秧子,特別是鐵桿粉絲戈培爾的蠱惑,希特勒還真就認為總理府地堡裡這些能撒豆成兵空喊口號的親信能支持他再鑄輝煌。

但是此時希特勒拿什麼繼續進行戰爭,什麼什麼都沒有,上到五六十歲的老年人,下到十幾歲的孩子都上來戰場,即使東西方陣營對立,殘垣斷壁的納粹德國就能恢復戰前狀態嗎?這完全是痴人說夢,對於精神病患者自言自語別當真,你要是信了,你也就是精神病患者了。


一個支點看看

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下達了“關於在帝國領土上進行破壞措施”的命令。

另一種記載更為駭人一些

除了工廠和儲備物資,還包括戲院、城堡、教堂、歷史建築這樣一些殘餘的歷史遺蹟。也就是說希特勒要摧毀的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基礎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你覺得一個在3月19日就下令摧毀德國一切生存基礎的人,會在4月份依然相信自己能打贏嗎?

當然不會。

不過,雖然他不相信,但這並不妨礙他想讓別人相信嘛。

一邊已經在家裡把本民族的生存基礎連根拔,完全無視自己挑起的戰爭結束之後本國人民將以何種方式生存下去,讓自己的人民——也就是他們口中的劣等貨,在他們親手製造的焦土上自生自滅。

另一邊, 讓前線的士兵不要相信任何“傳言”,要繼續流血賣命,用自己的血海淹沒敵人,讓戰爭“轉折”。

可以,這很納粹。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希特勒當時已經活在了自己的幻想中,他的大腦早已沒有了客觀實際的分析,他拒絕看任何負面的報告,指揮那些根本不存在或者已經損失嚴重的部隊去執行他們能力之外的任務。

在德軍最後的工業區上西里西亞工業區被蘇軍所攻佔後,德軍的軍工生產基本宣告癱瘓,不用說生產坦克大炮,連部隊基本的彈藥都不能保障了,戰爭最多隻能維持一兩個月的時間了。德國的軍工部長施佩爾不停的給希特勒發送報告,報告的開頭是“戰爭已經結束……”,希特勒只看了一眼便把這些報告鎖進保險櫃裡永不再看。而每次施佩爾親自飛到柏林請求面見希特勒本人時,也都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絕,因為希特勒明白等待他的全是壞消息,可見希特勒已經不願意接受失敗的事實!



其次關於軍隊的實力問題,希特勒總是喜歡組建新的部隊,而不是把那些老部隊補充完整,這樣的結果就是德軍的編制非常龐大,給人造成德軍實際龐大的感覺,可實際是大部分的部隊已經只是徒有虛名而已,一個師的編制其實力可能僅夠一個團甚至更低。這也是希特勒“迷惑”自己的一個手段吧,讓自己認為他還有足夠強大的德軍來反擊盟軍的進攻。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希特勒把幾個摩托化的反坦克炮兵連組建成一個反坦克師,看似強大,其實只有幾個連的兵力,自欺欺人而已。



再加上那些希特勒寄予厚望的V型導彈和噴氣式飛機等新式武器,認為這些新式武器的大量生產會讓德軍再次取得主動權,殊不知連生產這些武器的工廠和開動這些武器燃料都沒有了。他仍舊相信可以取得勝利,不過是為其尋求心理上的安慰而已,對於一個已經決定自殺的生命來說,他也想在有限的生命裡活的輕鬆一些吧!


小小狼王

這時期的希特賴才犯了歇斯底里妄想症,不肯承認自己軍事指揮的失誤和低能,總認為不是自已不行,而是手下的將軍們不聽命令,違抗命令,導致戰爭的失敗。還認為國防軍的所有將領密謀參加了暗殺自己的行動。幻想柏林周邊有多個主力師弛援柏林來救自己。癔症,妄想狂,這時竹希特賴才真正瘋了。下令所有的柏林人拿起武器抵抗侵略,逃兵,怕死的人一律吊死!向隱藏在城市下水道的居民放水,企圖淹死他們!不能打贏戰爭~德意志人民便沒有生存的權利!死亡!死亡!死亡!


前鋒35

就像1945年還在希特勒身邊的那些將軍元帥私下說的一句話一樣:元首在指揮根本就不存在的部隊。一個輸紅眼的人,雖然一直在輸,但他始終覺得他還有很多的可以讓自己翻本的資本和機會,所以他不會接受現實,只會相信自己不會輸的。


渝採風

希特勒一直以為自己是腓特烈大帝轉世。羅斯福去世後以為美國也會像俄羅斯一樣退出戰爭 然後西方和德國媾和 德國單獨打退蘇聯重演勃蘭登堡的奇蹟(´▽`)。 歷史太好的人往往自己會被歷史套住


用戶52076151707

因為四月份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為腦淤血猝死 希特勒幻想可以和當年俄國女沙皇在俄軍攻入柏林前猝死 繼承沙皇彼得因為是德國人 從而放棄攻擊普魯士 轉而結盟 當時希姆萊的確派人去瑞士和杜勒斯談判 希望美國德國結盟對抗蘇聯 但是最後美國也沒能和德國結盟 蘇聯紅軍也的確攻入柏林 春天的十七個瞬間也描寫了這段戰爭結束前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