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衛立煌?

天藍海藍542

衛立煌將軍是著名的高層愛國人士,抗日名將!

全面抗戰爆發後,衛立煌將軍擔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率部參加太原會戰,在太原北大門——忻口與日軍板垣師團大戰,因為火力極為懸殊,中國軍隊傷亡倍於日本,但是日軍始終未能在戰鬥中突破衛立煌軍正面防禦。太原會戰結束後,華北正面防禦作戰結束,衛立煌擔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擔負黃河防線。1941年10月,衛立煌響應南北兩線向日軍發起的攻勢行動,率部收復被日軍偷襲而陷落的鄭州。

在擔負第一、二戰區司令長官期間,衛立煌積極以實際行動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堅決抵制各種勢力對統一戰線的破壞。特別對於八路軍,衛立煌不干預、不破壞、不搞摩擦,反而給予大量援助。1940年初,國民黨朱懷冰部無故進犯八路軍太行軍區,遭到痛擊向衛立煌求救,遭到嚴詞拒絕。即便是蔣介石親自下令讓衛立煌遏制八路軍發展,衛立煌也是先與八路軍事先商定達成統一意見後再有限執行。

衛立煌的這一愛國行為遭到國民黨上層攻擊,蔣介石也因為衛立煌袒護八路軍行為感到不快,於1941年年底將其調離第一戰區。

但是蔣介石深知衛立煌是一位極為難得的大將,1944年5月重新起用衛立煌擔任中國遠征軍總司令,發動滇緬會戰。而衛立煌也以國事為重,從不計較個人恩怨,被重新起用後全力以赴指揮軍隊作戰,一舉將日軍打垮,殲敵數萬。滇緬會戰的勝利一舉扭轉了國內豫湘桂會戰帶來的惡果,國內戰場各路大軍隨即發動反攻作戰直至將日軍徹底打垮。

抗戰後,衛立煌借赴國外考察之機遠離內戰戰場。直至1947年國民黨軍惡化之際才被蔣介石召回,擔任東北剿總司令。然而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加上內部矛盾,衛立煌在遼瀋戰役中大敗虧輸,從此隱居香港。直到1955年在新中國政府召喚下才重回大陸,繼續為國效力。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對於國軍將領,想要了解的更多,可以多看看《大決戰》系列電影,縱橫是看了很多遍啊!其中對兩軍的評價也還算客觀,縱橫不明白的一點是,導演給衛立煌那麼多內心戲是為那般。

衛立煌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早在抗戰爆發前,就從警衛做到軍長,你不佩服都不行,今天縱橫就來講講衛立煌這個人。

投奔革命,建功立業

自幼就有從軍夢想的衛立煌,在1914年到武漢學兵營學習,一年期滿後,投奔粵軍的吳忠信,當時蔣介石是粵軍的總參謀長,吳忠信和蔣介石是同學,因此經常在一起,所以,衛立煌結識了蔣介石。

對於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從1912年之後就有點暗淡無光了,大部分都知道孫中山在這段時間發動了護國和護法運動,實際上,並沒有取得什麼太大的成功。

1917年孫中山成立軍政府,孫中山被推舉為軍政府大元帥,衛立煌經吳忠信介紹,擔任大帥府的警衛,護法運動失敗後,衛立煌又被安排到許崇智那裡當排長,在閩西戰鬥中,因為表現優異被晉升為連長,22歲的時候又被提拔為營長。

1921年陳炯明叛變,衛立煌又因功被擢升為團長,可以說,在追隨孫中山過程中,也是衛立煌早年投身革命,建功立業的歲數。

衛立煌就是在這段時間,一直追隨孫中山,先後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北伐,平定商團叛亂,和東征陳炯明,從警衛做到團長。

從北伐到中原大戰

1925年孫中山去世,衛立煌悲痛不已。當年九月,衛立煌隨軍參加了第二次東征討伐陳炯明。

1926年蔣介石決定北伐,衛立煌在東路軍,屢立戰功,在討伐孫傳芳和周蔭人約兩萬人的頑強抵抗,兩軍激戰六晝夜,衛立煌因功升任副師長,師長。北伐過後,衛立煌又被升為副軍長。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因為石友三倒戈,南京受到威脅,蔣介石召衛立煌回南京進行招募新兵,四個月,衛立煌招募了一個師的兵力,並接受原四十五師番號,任師長,1931年改師先是改為第十師,後擴充為第十四軍,衛立煌任軍長。

其實,這個軍長早在北伐結束時就應該給他,只不過當時黃埔系的何應欽給自己的哼哈二將,劉峙和顧祝同一人弄一個軍長,衛立煌就只能當副的了。

抗日戰場,彰顯虎威

正因為衛立煌在戰場上的表現,因此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而且是虎將。

但是這員虎將最厲害的地方還是在抗戰時期所表現出來的。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衛立煌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一職,8月衛立煌率領第十四軍在保定下火車,準備和日軍作戰,在豐臺附近,衛立煌與日軍岡本鎮臣第二十三聯隊遭遇,衛立煌的部隊和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因此,衛立煌“支那虎將”的名聲大震。

日軍後來向晉西北靠攏,衛立煌馳援山西,衛立煌成為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在忻口與日軍展開戰略要戰,衛立煌的部隊正是在忻口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勢,任弼時曾評價說;“忻口戰爭是華北抗戰中最激烈的戰爭”。“衛立煌將軍指揮下的全線部隊,雖遭受了重大傷亡,毫未動搖,許多忠勇將士的英勇奮鬥,是值得每個同胞永遠紀念的。”

最後由於娘子關被突破,衛立煌只能命令部隊退出忻口陣地,向太原靠攏。

1938年衛立煌指揮所屬部隊在太行山區的韓信嶺一帶展開,構築工事,採取陣地戰的辦法,進行了繼忻口之後的第二次阻擊戰。

19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


衛立煌可以說是蔣介石嫡系中的雜牌,用到你的時候就把你調來,用不到的時候就一腳踢開,衛立煌也不慣蔣介石包子,你踢我,我就撂挑子,所以,蔣介石和衛立煌之間的關係很微妙,自己又無法成為陳誠、何應欽、胡宗南這樣的親信。

最後在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和蔣分道揚鑣。


史論縱橫

我是馮傑,這個問題我看到很多回答,但很遺憾,由於答題者沒有掌握核心材料,回答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自然達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用一句話評價衛立煌,那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有證據嗎?且聽我娓娓道來。


衛立煌早年是孫中山先生的衛隊戰士,由於能征善戰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因他不是黃埔軍校出身,人稱“雜牌中的嫡系”。另一方面,衛立煌的政治覺悟性很高,華北抗戰那些年,他始終與八路軍保持友好合作關係,從內心仰慕共產黨。1938年下半年,衛立煌曾向中共委派的秘書趙榮聲透露心聲:“我參加共產黨好嗎?怎麼參加呢?”翌年,鄧小平、楊尚昆經過河南去河北開會,衛立煌又向他們說起參加共產黨的願望。

1940年11月26日,毛澤東電報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衛立煌暗示,以後形勢變化他希望通過中共得到蘇聯的支持。在(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二年(1938年),衛立煌對朱德同志說,他想加入我們黨。我們建議他留在國民黨陣地,因為這有利。此後他再沒有提出這個問題。”


1944年底,國民政府開始“軍改”,裁撤了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衛立煌改任陸軍副總司令,心頭頗有怨言。蔣介石好言勸導:“此乃中當時審核計劃未周,以致吾弟未兼方面軍之職務,此實中之疏失之過。”

1946年11月,衛立煌和夫人韓權華一行遠赴歐美遊歷考察,認識了留法學生左派領袖汪德昭。衛立煌說:“將來回國,蔣介石還是要用我的,我決心起義,現在感到難辦的就是我的意見,沒法傳到延安方面去。”汪德昭說:“我可以找到適當的關係,取得聯繫,尋求配合。”衛立煌當即執筆電報,略謂:“為了儘快地結束中國的內戰,我決心站到人民一方,和有關方面進行軍事的、政治的及其他的一切合作。顧及個人的環境,希望絕對保守秘密⋯⋯”



那麼,中共方面有沒有收到這封電報呢?答案是肯定的。金城同志常期擔任延安交際處處長,1947年春又負責主管敵軍工作,是年12月,劉少奇在西柏坡召開敵軍工作會議。金城彙報說:“蔣介石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現在有很多國民黨軍官看到了蔣政權就要垮臺的趨勢。將來必有更多的國民黨官員起義,奔向我方。”劉少奇頗為認同,“最近衛立煌曾通過蘇聯駐法國大使館告訴我們,蔣要派他到東北去,問我們的意見如何?我們只做了一個比較靈活的覆電,讓衛相機行事”。

後來的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蔣介石几次想要放棄瀋陽,命令東北國軍主力西進,打通沈錦線,把部隊撤至錦州集中。衛立煌掌握部分高級將領不敢西進的心理,以各種各樣理由拖延,消極守在瀋陽不動,應該說加快了國軍在東北戰場的徹底失敗。

1955年3月,衛立煌從香港回到祖國大陸。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這樣說道:“一切善意地向我們提意見的民主人士,我們都要團結。像衛立煌、翁文灝這樣的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我們應當繼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毫無疑問,衛立煌屬於愛國將領。


馮傑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二十二:陸軍上將、東北剿總司令長官衛立煌。自陳誠掌權東北軍政後,昏招疊出、節節敗退丟城失地,國人皆曰陳誠可殺。不得已蔣介石命國軍五虎上將之一的衛立煌接任東北剿總總司令,統領東北地區和50多萬大軍,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蔣介石交代他全權負責東北事物,甚至包括貨幣發行權。衛立煌在抗戰中擔任中國遠征軍總司令,立下赫赫戰功,為表彰其功績,將金寨縣改為立煌縣。對於衛立煌其人,有人說是中共地下黨,早已被我黨策反,對於這點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其至少是共產黨同情者,為共產黨開了很多方便之門,這點是毋容置疑的。


衛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陸軍二級上將,堪稱國軍五虎上將中之虎將(另4虎為蔣鼎文、陳誠、劉峙、顧祝同等)。1915年結業於湖北陸軍學兵營,加入粵軍第二軍任班長,後任孫中山警衛團排長,因戰功一路升遷,於1930年奉命組建陸軍第45師並任師長,後升任第5路路軍總指揮、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冀察戰區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48年初赴美考察剛回國的衛立煌被任命為東北行轅代主任、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能征善戰,是國軍少有的懂政治、懂軍事的帥才,一生戎馬生涯:在中原大戰擊敗石友三解南京之圍,指揮對紅軍圍剿,擊敗岡村寧次收復鄭州,在緬北滇西反攻中取得一系列勝利。日軍將領稱其為支那虎將,史迪威贊其為中國最有才能的將領,美國出版《中國名人大辭典》稱他為常勝將軍。



衛立煌將軍戰功卓著、資歷深厚,是國軍中罕見的傑出將領,為抗日戰爭作出極大貢獻。並且衛立煌對共產黨、18集團軍一直持友善態度,真正執行國共合作,把共產黨軍隊當做國家軍隊對待,在武器配給、待遇方面對共產黨軍隊一視同仁。其指揮影響力最大戰役,一是指揮抗日戰爭一系列的戰役,特別是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期間,為中華民族抗日作出傑出貢獻;二是指揮遼瀋作戰,與蔣介石對著幹,幾乎配合共產黨打敗東北國軍。


1948年國軍在各戰場丟兵損將,各戰場呈膠著狀態,形式嚴峻。但國共爭奪關鍵點在於東北,東北人口眾多、土地肥沃,重工業發達,幾乎沒有遭受抗戰破壞。所以早期國共雙方在東北派出的都是最強陣容:我方東北民主聯軍司令林彪、政委羅榮桓,各部隊都是各解放區抽調的精銳和和主力;而國軍初期派出的是最強戰將杜聿明,麾下有國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軍、新六軍,另有石覺13軍、劉玉章52軍、陳明仁71軍都是戰力與五大主力不相上下的部隊,蔣介石說國軍主力一半在東北,東北萬不可失。杜聿明百戰名將,山海關、四平之戰後林彪北撤松花江,蔣介石之後把東北交給了草包陳誠,陳大草包到東北後做了很多事情,趕走新一軍孫立人,撤了四平打勝仗的71軍軍長陳明仁、52軍軍長劉玉章,秘密調查東北行轅主任熊式輝、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受賄舞弊,搞得雞飛狗跳人心惶惶。



在東北丟城失地,人人喊殺陳誠的局勢下,蔣介石撤換了陳誠,啟用剛回國的衛立煌,任命其為東北行轅代主任、東北剿總總司令,掌握黨政軍大權。但是衛立煌與蔣介石在軍政方面意見相左,完全對立。蔣介石要求四處出擊爭奪東北,衛立煌以重兵守長春、瀋陽、錦州三點,實則自保,令蔣介石非常不滿。國軍山頭林立,以形成東北衛立煌集團勢力、華北傅作義集團勢力、華中白崇禧集團勢力、西北胡宗南集團勢力、華東劉峙集團勢力,這些派系中蔣介石真正能掌握的只是胡宗南和劉峙部隊。其他部隊只能靠不斷的協調、嚴令、請求來調度,所以東北華北本為一體,但是蔣介石協調不了衛立煌率軍南下(保全東北主力),也協調不了傅作義北上接應。這和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聯手殲滅杜聿明集團,白崇禧在華中帶著幾個主力兵團(張淦兵團、宋希濂兵團)看熱鬧的局勢一樣一樣的。


衛立煌臨危受命,也打著小九九,蔣介石是秋後算賬的主,擅用追責制,張學良、韓復渠是前車之鑑。1948年國軍軍事檢討會上誰都知道東北已不能守,但是微妙之處在於蔣介石與東北最高長官誰都不想先提出放棄東北的建議,誰也不想負責。從軍事上說,東北民主聯軍(林彪4野)攻克東北只是時間問題,東北國軍縮成三個坨坨(長春瀋陽錦州),連飯都吃不上。但是衛立煌的佈局自有他的道理:一是林彪東北民主聯軍沒有攻佔大城市的先例和作戰經驗,陳明仁71軍守四平足以說明戰例;二是林彪圍城打援戰術過於犀利,讓衛立煌斷絕救援邊城念頭,與其出門送死不如守住一畝三分地;三是退也是敗守也敗,不如看時局(主要是長春10萬守軍是雞肋,林彪圍而不打)變化,所以決定國共命運的遼瀋戰役,國軍將領想的是如何推卸責任,亂命疊出。如廖耀湘兵團是東北國軍主力轄5個軍,蔣介石命其出瀋陽救錦州,衛立煌命其守瀋陽;錦州失陷後蔣介石命其走營口,衛立煌令廖耀湘回瀋陽。衛立煌是唯一能影響國軍三大主力兵團(廖耀湘兵團、黃維兵團、邱清泉兵團)的方面大員。



遼瀋戰役前,長春鄭洞國10萬國軍已被圍困多時;錦州範漢傑15萬國軍多為雜牌,唯有瀋陽20萬國軍是主力。蔣介石對衛立煌據守大城市的戰略非常不滿,下令只留少部分兵力守瀋陽,其餘部隊編為機動兵團,南下錦州,衛立煌拒不執行。9月12日遼瀋戰役在北寧路打響,林彪大軍跳過長春、瀋陽,直撲錦州,準備將東北國軍關門打狗。蔣介石親赴東北指揮,命令衛立煌率主力南下援錦,衛立煌以瀋陽只能固守以自保,不執行蔣的命令。24日範漢傑錦州告急,蔣介石招衛立煌南京,逼迫瀋陽主力南下,並派顧祝同前往瀋陽督促執行,軍事會議上衛立煌與多數將領仍認為瀋陽至錦州千里,路途十條大河,側敵行軍兵家大忌。



10月3日,蔣介石再赴瀋陽,跳開衛立煌,直接下令廖耀湘兵團南下援錦,廖耀湘不敢抗命,率兵團5個軍南下攻克彰武,切斷林彪大軍退路;蔣介石同時抽調華北國軍成立侯鏡如東進兵團,自葫蘆島攻擊錦州門戶塔山。期間衛立煌意見與蔣介石向左,多次干預部署:1是衛立煌親赴葫蘆島,告訴東進兵團侯鏡如,說東進兵團與廖耀湘匯合,是不容易辦到的,再三告誡要穩紮穩打,不要做無謂犧牲,直接與蔣要求的不顧一切拿下塔山唱反調。第2錦州危機之際,蔣介石命範漢傑錦州能守則守,不能守可退葫蘆島。衛立煌則電令:錦州堅守不退,一退就亂。第3錦州丟失後,蔣介石命彰武觀望廖耀湘收復錦州,或出營口從海路撤退,衛立煌不斷命令廖耀湘兵團撤回瀋陽,並讓工兵在遼河上架橋。致使廖耀湘舉棋不定,錯失撤退良機。


衛立煌主政東北後,直接違抗蔣介石主力機動作戰命令,對於各地求援的報告視而不見,眼看東北城市一步步丟失,數十萬大軍龜縮在三個大城市,是兵家大忌。為將者能戰則戰(戰還有一線生機,至少林彪不能發展這麼迅速),不能戰則守,但守也是靈活防守,攻守兼備,龜縮在3個孤立的城市,彈盡糧絕靠空投只是杯水車薪,那是守死;不能守則走,如率瀋陽主力南下錦州,與傅作義集團遙相呼應,必要時經山海關南撤,林彪可能啃不動這麼大坨的國軍集團。



國民黨政權的敗亡從東北開始,遼瀋戰役後國軍士氣一落千丈。粟裕曾說:沒有遼瀋戰役開創殲滅國民黨重兵集團先河,淮海戰役這麼大的戰役想都不敢想。遼瀋戰役國軍將帥不和、派系林立,打的一堆糊塗仗,衛立煌負有責任。遼瀋戰役蔣介石派飛機接衛立煌離開瀋陽,以坐失東北罪名將其下獄,後被李宗仁釋放。(菸酒閣原創文章,請您點贊和關注,謝謝啦)


菸酒閣大學士

謝謝邀請。我對衛立煌將軍的事蹟,大都是從歷史文獻中得來的。總的印象是:衛立煌將軍原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曾參加過北伐戰爭、中原大戰、國共內戰、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相對於國共兩黨而言,他是一個有功有過的爭議人物。 圖片一:衛立煌

衛立煌1897年生於安徽合肥,表字俊如,又字輝珊。他從小學習十分用功,飽讀詩書。1915年入粵軍第二軍當兵,開始軍旅生涯。兩年後的9月加入孫中山的衛隊。1918年隨粵軍一起討伐北洋軍因戰功被提升為連長,不久又被升任營長、團長。在北伐戰爭中,屢立戰功,最後升至師長。

1932年5月中旬,蔣介石糾集30萬大軍,兵分三路“圍剿”鄂豫皖蘇區,衛立煌任中路軍第六縱隊指揮官,率部同紅軍進行激烈交戰,並因戰功而受到蔣介石賞識。1934年2月平定李濟深發動的“福建事變”。衛立煌先後被任命為駐閩預備軍總指揮兼駐閩第10綏靖區司令官、鄂豫皖三省邊區“清剿”總指揮兼三省邊區督辦、閩贛浙皖邊區“剿匪”總指揮。

抗戰開始後,衛立煌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給八路軍提供了大批軍需物資。1939年9月起,衛立煌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在主政河南期間,衛立煌與八路軍及中共保持良好的關係。除此之外,衛立煌還建立了中條山防線,該防線先後擋住日軍十三次掃蕩,成為當時抗日的模範地區。 由於與八路軍來往密切,衛立煌引起了國民黨高層的不滿,蔣介石於1942年1月撤銷衛立煌職務,將其調往西安。此後,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國軍慘敗,衛立煌苦心經營的中條山防線毀於一旦。


圖片二:劇照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東任命衛立煌為北行轅代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到達東北後,衛立煌採取集中兵力固守瀋陽長春等幾個大城市,不與共軍決戰的策略,引起蔣介石的不滿。錦州失守後,衛立煌被蔣介石用專機接回關內,並被撤職!1949年衛立煌出走香港。

1955年,在組織的周密安排下,衛立煌回到大陸,並先後被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又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逝世,終年63歲。


圖片三:劇照

綜上所述,對衛立煌的總評價應當是:他不但是一個軍事指揮能力十分突出的軍事家,而且是一個對祖國和人民抱有深情的愛國人士。在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期間戰功赫赫,充分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華。至於與共產黨之間的敵對,雖然不容肯定,但確屬事出無奈。後來他迴歸大陸後為國家統一所作的大量工作,應給予充分肯定。

以上是本人對衛立煌將軍的看法。如有錯誤,敬請方家指正。各位網友如有不同意見,也請分享出來供學習借鑑。歡迎互動交流,再次謝謝邀請。(本文借鑑了部分網絡資料和學者的研究成果,未能一一署名,在此致謝!)


壯圖山人

國民黨統治期間,蔣介石麾下有著名的五虎將,分別是“干將”陳誠、“福將”劉峙、“中將”顧祝同、“飛將”蔣鼎文和“虎將”衛立煌。光從外號都可以看出,最能打的就是“虎將”衛立煌了。


衛立煌,字俊如,1897年生於安徽省合肥縣。衛立煌行伍出身,曾當過孫中山的衛士。衛立煌連軍校都沒有上過,他的軍事才能都是在實戰中摸索出來的。所以衛立煌一不是浙江人,二沒有上過黃埔軍校,三更沒有上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蔣委員長的用人準則完全不沾邊,自然也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但是由於衛立煌英勇善戰,屢獲勝績,是著名的常勝將軍,蔣介石不得一次又一次捏著鼻子重用他。衛立煌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第一,曾經的反G先鋒。在土地革命期間,衛立煌多次率部奉命圍剿紅軍革命根據地。更是在1932年圍攻鄂豫皖根據地的圍剿中,一馬當先佔領金家寨,被大喜過望的蔣介石,將金家寨改為立煌縣,以示對衛立煌的獎賞。在解放戰爭期間,也曾擔任東北“剿總”總司令。在新華社公佈的43名國民黨戰犯中,被列為第13名。

第二,抗日戰爭期間的主戰派和抗日名將。衛立煌先後指揮了忻口會戰、中條山戰役、鄭州戰役等國內戰役,並給予日寇重創。1943年,衛立煌繼任遠征軍司令長官後,指揮遠征軍收復滇西淪陷國土,並打通滇緬國際交通線。衛立煌在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人稱為“支那虎將”,美國人稱其為“常勝將軍”,曾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稱衛立煌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紅軍改編的八路軍,一度屬於衛立煌的第14集團軍麾下,而在山西戰場上擔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的衛立煌也可以直接指揮第18集團軍。衛立煌對八路軍不干預,不奪權,不搞摩擦,並將八路軍與其他國民黨軍隊一視同仁。

衛立煌頂住諸多壓力和干擾,堅持給積極抗戰的八路軍調撥軍用物資和武器裝備彈藥。衛立煌與共產黨人如朱德等關係始終良好。也正是由於衛立煌對共產黨一視同仁不搞摩擦,被頑固派多次向蔣介石告狀,一貫視共產黨為心腹大患的蔣介石,對這個非嫡系的將軍更加不滿,最終衛立煌被奪取軍權,調回了國民黨中央閒置。




第三,最終返回大陸,得以善終。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東北戰場一團糟後,蔣介石任命衛立煌接任了東北“剿總”總司令,但蔣介石與衛立煌意見完全相左,兩個人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東北國民黨幾十萬大軍被殲滅,蔣介石也以貽誤戰機為由將衛立煌逮捕。1949年被當上代總統的李宗仁釋放後,衛立煌到達香港。1955年,衛立煌返回大陸,並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0年因病去世,享年63歲。



鳶飛九天2018

衛立煌,安徽人,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日軍華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稱其為“支那虎將 ”。史迪威在回憶錄中稱其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美國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為“常勝將軍”。一生戎馬倥傯,北伐、軍閥混戰、內戰、抗戰,解放戰爭,死後進入八寶山公墓,是一位傳奇的將軍。

一個常年服役於粵軍的安徽人

衛立煌將軍是安徽人,怎麼會在粵軍中服役呢?就在於其革命理想

在15歲就參加辛亥革命、後參加二次革命。在17歲考入湖北陸軍學兵營。畢業後不想進入北洋軍,先後去上海尋找革命黨,並參加“肇和”艦發難討袁,失敗後南下入粵軍當兵。

和薛嶽一樣,長時期在孫文附近做警衛。排長、連長、營長、粵軍團長、旅長一步步高昇。

許崇智事件與命運

蔣介石用計驅走許崇智,控制粵軍,衛立煌所部被縮編為第一軍第三師第九團團長,從此進入中央軍行列

北伐戰爭,衛立煌升為14師師長,在龍潭戰役,立下大功。在第一軍擴編為第一、第九(北伐八個軍,最好番號只能第九)軍,衛任第九軍副軍長。可見其在蔣中央軍中的地位。

中原大戰、鄂豫皖作戰、閩變,衛立煌都有不錯的表現,進入方面大員行列。

抗戰與家國命運

在抗戰初,衛率軍北上,負責山西方面作戰,先後組織忻口、反擊太原等諸多戰役,給日軍造成較大殺傷。

(中條山戰役)

在山西陷落後,衛升任為河南省主席與一戰區司令長官,主力佈防在黃河北中條山屏障河南,也作為北進進取基地。在中條山戰役後,被免職。

之後蔣鼎文接替,形勢更加惡劣。

總結:

衛立煌將軍在年輕時候就有救國救民的革命理想,其南下投身革命,加入粵軍。陰差陽錯進入中央軍序列,成為蔣的得力干將。在20多年裡,為蔣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最後選擇投入人民的懷抱。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衛立煌是蔣介石五虎上將之一,說他是蔣介石手下第一名將好不過分。

今天讓知事君好好給你聊一聊衛立煌。

1,安徽青年,國父保鏢。

衛立煌生在安徽合肥的一個基層官吏之家,1912年,15歲的衛立煌響應孫中山的二次革命,遭到鎮壓hiu隨革命同志流亡在外。1917年,衛立煌成為孫中山的衛隊成員,這是他革命生涯新的開始。

衛立煌一開始是粵軍許崇智手下,鎮壓商團叛亂和平定陳炯明叛軍後,衛立煌升為旅長。許崇智失敗後,衛立煌成為蔣介石部下。

2,北伐悍將,反共先鋒。

北伐戰爭中,衛立煌作為蔣介石嫡系部隊東路軍的團長,隨何應欽轉戰福建浙江等地,立功很多,南京城下,衛立煌成為14師師長,後來有擔任第9軍軍長,南京衛戍司令。

與蔣介石娶宋美齡同年,衛立煌與朱韻珩結為夫妻。衛立煌通過太太路線,成為蔣介石最信任的人。

在國民黨“圍剿”紅軍的戰鬥中,衛立煌成為反共反人民的急先鋒,曾擔任“鄂豫皖邊區剿匪總指揮”。

一二八抗戰的英雄部隊十九路軍被調到福建後,不滿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發動了反蔣抗日的福建事變。蔣介石軍隊在衛立煌帶領下,剿滅了福建事變。

3,抗戰名將,常勝將軍。

抗日戰爭是衛立煌軍事生涯的最頂峰,衛立煌長期擔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和第一戰區總指揮,不管是抗日救國還是統一戰線,衛立煌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戰中,我黨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後來又改為十八集團軍,建制上歸衛立煌指揮,可是衛立煌尊重了八路軍的獨立戰爭地位,不干預、不奪權、不搞“磨擦”,屬於對八路軍很友好的部隊,我黨領導人對衛立煌評價很高。不僅如此,衛立煌支援了八路軍大量軍需和物資,1938年春,他一次就撥給八路軍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顆。對此,衛立煌受到了蔣介石的猜忌。

抗日戰爭中,衛立煌打贏了這樣幾次戰爭。

  • 鄭州戰役。1941年,岡村寧次率領優勢軍隊偷襲鄭州得手,十天後,衛立煌率軍反攻,不到20天收復鄭州。

  • 滇西戰役。1943年,衛立煌率領中國遠征軍在滇西與緬甸交界地帶作戰,一舉收復滇西全部領土,打通了中印公路,保障了大西南的安全。

4,遼瀋戰役,與蔣交惡。

解放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召回在國外考察軍事的衛立煌,讓他主持東北戰事。但蔣介石不斷干涉衛立煌的軍事指揮,蔣衛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遼瀋戰役我軍勝利,蔣介石失去了東北。

遼瀋戰役後,蔣介石撤銷了衛立煌的一切職務,從此之後,蔣介石用人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忠誠”,大量草包主持戰事,國民黨軍隊越來打越少,最終敗退到臺灣。

蔣衛交惡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它標誌著蔣介石用人標準的改變,也預示著蔣介石必將徹底失敗。

5,返回大陸,安享晚年。

衛立煌被蔣介石解除職務後還被特務監視著,解放前夕,衛立煌找到機會,逃到香港,聽到新中國成立,第一時間發回賀電。1955年,衛立煌迴歸大陸,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等,為我國統一戰線工作作出卓越貢獻。

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在北京因病逝世,終年63歲。

衛立煌一開始是蔣介石的親信,後來就被踢到一邊了呢?我覺得和衛立煌兩任妻子有關係。

衛立煌第一任妻子是朱韻珩,他和宋美齡是閨蜜也都是基督教徒,在宋美齡的影響下,衛立煌在蔣介石面前映像很好。

衛立煌第二任妻子是韓權華,韓權華是20年代北大校花,1945年6月,衛立煌和韓權華結婚,成了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連襟。這次婚姻,也許意味著衛立煌與蔣介石漸行漸遠了。


歷史知事

1948年對於老蔣來說是難熬的一年,東北戰事吃緊,國軍接二連三的成建制被消滅,在這種情況下,老蔣從國外召回了自己五虎上將中的“虎將”,妄圖依靠他來扭轉戰局,但沒料到的是這一決定成了老蔣一輩子中最為後悔的事情之一,而這員虎將便是衛立煌。



衛立煌能得到老蔣的賞識完全依靠的是其軍事才能,在早年之際衛立煌其實追隨的是孫中山,不過後來老蔣奪取了國民黨大權,而衛立煌因為能征善戰則被老蔣收入了麾下,從此衛立煌開始了官場上的平步青雲,當然了,他的加官進爵離不開老蔣的拉攏。在北伐時期衛立煌便從團長升任了師長,而在“剿共”時期老蔣更是對其大加任用,其竟然入選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這一地位很多老蔣的心腹都不曾有過,而老蔣對其的偏愛可見一般。



但衛立煌究竟是辜負了老蔣的一番栽培,老蔣對自己的心腹有極高的要求,即必須無條件服從他蔣中正,而且要有強烈的反共意識。而衛立煌早年雖然多次剿共,但在抗日戰爭時期因為出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和八路軍交往密切,所以受到了老蔣的懷疑,因此被下了軍權,而後在國軍第二次奔赴緬甸之際,老蔣又將其任用,而衛立煌率領的中國遠征軍隨即取得了大勝,此時蔣衛二人的關係已經不復往日了,雖然老蔣對他依然重用,但卻是利用他的能力,而非讓其掌握軍權效忠於他。但是在遼瀋戰役時期,他和老蔣的矛盾達到了頂點,由此爆發了蔣衛之爭,直接葬送了幾十萬國軍。



在1948年的時候國民黨在東北開始出現潰退,接替陳誠的衛立煌可謂臨危受命,而他在東北的既定方針是“固守瀋陽,以待事變”,而在隨後,老蔣讓其撤軍於錦州,以免遭受“關門打狗”,而衛立煌就這樣和老蔣爆發了軍事戰略上的爭鬥,但衛立煌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對老蔣是置若罔聞,時間就這樣被浪費了,而我軍也隨即發動了攻打錦州的戰役,就這樣,在衛立煌和老蔣相爭不下的局勢下,我軍勢不可擋的消滅了東北國軍主力,解放了整個東北,氣的老蔣對衛立煌是破口大罵。

歷史真是讓人捉摸不透,這位昔日靠軍事能力聞名於國軍的虎將,卻在他上任東北之際,非但沒能挽救戰局,反而使得國軍急轉直下,損失殆盡,原因令人深思。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謝您的關注。


歷史之絕唱

第一次知道衛立煌的名字,是在一本中學愛國主義課外讀物上,裡面有票講述遼瀋戰役的文章中提到了他。由於意識形態問題,裡面的衛立煌被描寫成了一個無能可笑的敗軍之將,一個狼狽的可憐蟲。總之,衛立煌在文章裡的形象跟抗戰神劇中昏暈無能的鬼子指揮官差不多!



後來學會了用百度才知道,那篇文章對衛立煌的描寫太主觀了!

衛立煌,字俊如,又字輝珊,安徽合肥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曾參加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第一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

北伐戰爭期間

衛立煌生於1897年,從小學習十分用功,飽讀詩書。第一次與行伍接觸,是在“二次革命”時,參加了群眾武裝隊,抵抗袁世凱,失敗後潛回家鄉。

1914年,衛立煌到漢口的湖北陸軍兵學營讀書。1915年入粵軍第二軍當兵,從此正式開始了軍旅生涯!

1917年9月加入孫中山的衛隊。

1918年,北洋政府段祺瑞派兵進攻廣東,衛立煌隨粵軍一起討伐北洋軍,在一次戰鬥中指揮部隊反敗為勝,立了軍功,被提升為連長,不久後又因戰功被提升為營長。

北伐戰爭前,衛立煌已經是團長,1926年北伐開始,在北伐戰爭中,衛立煌英勇沉毅,兼富謀略,屢立戰功,最後升至師長!

1932年5月中旬,蔣介石糾集30萬大軍,兵分三路“圍剿”鄂豫皖蘇區,衛立煌任中路軍第六縱隊指揮官,率部同紅軍進行激烈交戰,並因戰功而受到蔣介石賞識。

1933年10月,衛立煌參加了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一個月後,蔡廷鍇,蔣光鼐聯合李濟深等國民黨內部反蔣人士,發動“福建事變”,衛立煌奉命前去鎮壓,於1934年2月徹底平定“福建事變”。衛立煌先後被任命為駐閩預備軍總指揮兼駐閩第10綏靖區司令官、鄂豫皖三省邊區“清剿”總指揮兼三省邊區督辦、閩贛浙皖邊區“剿匪”總指揮。

抗日戰爭期間

抗戰開始後,衛立煌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是八路軍的直接領導。

在擔任八路軍的“上級”期間,衛立煌經常找八路軍的高級將領聯合磋商,但給予八路軍充分的自主權,從未指揮和干預過八路軍的軍事行動,不同八路軍“搞摩擦”!

衛立煌與蔣介石

除此之外,他還頂住壓力,給八路軍提供了大批軍需物資,例如,1938年春,他一次就撥給八路軍子彈100萬發,手榴彈25萬顆。

1939年9月起,衛立煌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在主政河南期間,衛立煌與八路軍及中共保持良好的關係,多次拒絕蔣介石的“剿共”命令,積極抗日,堅持給八路軍發放軍事物資,為了應付蔣介石,衛立煌與朱德協定了八路軍與國軍地盤的界線,防止兩軍發生摩擦。

“摩擦大王”朱懷冰主動招惹八路軍,結果北八路軍反擊,向衛立煌求救,衛坐視不理,八路軍成功消滅朱懷冰部,從而消除了華北抗日前線的一大隱患。除此之外衛立煌還建立了中條山防線,該防線先後擋住日軍十三次掃蕩,成為當時抗日的模範地區。

1941年10月4日,日軍佔領鄭州,衛立煌隨後調集部隊反擊,於10月31日重新奪回鄭州,這次戰役亦即抗戰時的12次會戰之一。

由於與八路軍來往密切,衛立煌引起了國民黨高層的不滿,蔣介石於1942年1月撤銷衛立煌職務,將其調往西安。此後,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國軍慘敗,衛立煌苦心經營的中條山防線毀於一旦!

1943年,衛立煌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經過兩年的作戰,將日軍全部逐出雲南,打通了中印公路。



中間者為衛立煌

解放戰爭期間

抗戰勝利後,衛立煌到國外考察軍事,藉此遠避內戰,但最終還是沒能躲開,1948年北蔣介石緊急招回國內。

回國後,蔣介石東任命衛立煌為北行轅代主任兼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總攬東北黨政軍大權。

到達東北後,衛立煌採取集中兵力固守瀋陽長春等幾個大城市,不與共軍決戰的策略,引起蔣介石的不滿。而蔣介石直接指揮衛立煌的部下,架空衛立煌的行為也讓衛立煌對蔣介石意見越來越大。

錦州失守後,衛立煌被蔣介石用專機接回關內,並被蔣撤職!

1949年,衛立煌出走香港。

1955年,在有關組織的周密安排下,衛立煌回到大陸。

回到大陸後,衛立煌先後被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又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60年1月17日,衛立煌逝世,終年63歲!

衛立煌是個軍事指揮能力十分突出的軍事家,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期間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充分展示了其軍事才華。

再解放戰爭期間,衛立煌由於不願參與國共內戰,加上國民黨江河日下,在遼瀋戰役中一直處於被動,已無力挽回敗局,所以衛立煌在東北期間沒有什麼軍事上的成功。

衛立煌作為國軍高級將領,在解放戰爭期間與共產黨敵對,實屬各為其主,不得已而為之,我覺得沒什麼可批判的,更不應該因此貶低衛立煌將軍,更不能將其在抗戰期間以及迴歸大陸以後對國家做出的傑出貢獻給否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