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薜嶽和衛立煌相比如何?

陽城導航


有朋友提出將衛立煌與薛嶽兩人比較一下如何?

筆者不才,提供如下資料供參考!

在比較之前,我們先看一組數據:在悟空問答專門介紹衛立煌的文章中,閱讀人數最多的一篇有411萬人閱讀。介紹薛嶽的文章最多一篇有277萬人閱讀。數據不代表什麼!希望大家不要多心!

一、我們先來看兩人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

衛立煌是【嫡系中的雜牌】,是五虎上將中的虎將,早年蔣介石依靠的骨幹,憑才幹與膽略贏得蔣介石信任。後又因過分親共被蔣斥責,產生分岐。

薜嶽是【雜牌中的嫡系】。早年投奔粵系,反蔣。後被蔣介石收買,但不信任。經陳誠推薦,始被重用。因此稱為雜牌中的嫡系。

二、再從先後擔任職務進行比較

衛立煌抗戰初期擔任第二戰區前線總指揮,後又擔任第一戰區總司令,指揮近十個集團軍,是蔣介石依重的北方長城。後期擔任中國遠征軍總司令,指揮蔣介石最精銳的戰略集團。

薜嶽抗戰初期擔任19集團軍總司令,歸第三戰區陳誠指揮,投入淞滬戰場。後參加萬家嶺等戰役,抗戰中期擔任笫九戰區司令長官。

抗戰結束時,薜嶽仍為戰區司令長官,而衛立煌升任陸軍副總司令。

三、抗戰初期的表現

衛立煌以作戰勇敢,作風強硬著稱,被日本人稱為“支那虎將”。

1937年8月衛立煌率領第十四軍在保定下車,在豐臺附近,與日軍岡本鎮臣第二十三聯隊遭遇,立即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衛立煌“支那虎將”的名聲大震。在當時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還未打破,衛立煌的勇敢作戰,大大鼓舞全國軍民同日寇作戰的信心。

薜嶽參加抗戰要遲得多。1937年9月17日被任命為第19集團軍總司令,歸第三戰區左翼軍總司令陳誠指揮,投入淞滬戰場。

在蘊藻浜南岸一帶,薛嶽所部堅守半個多月,雖傷亡巨大,但對日軍亦造成了重大打擊。史料記載,第一戰可謂是鐵血慘烈。

四、忻口會戰與蘭封戰役

等薜嶽在淞滬戰場率部流血犧牲的時候,衛立煌正在山西組織忻口會戰,為蔣介石穩定北方戰線獨擋一面。他的部隊在忻口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勢,任弼時曾評價說;“忻口戰爭是華北抗戰中最激烈的戰爭”。“衛立煌將軍指揮下的全線部隊,雖遭受了重大傷亡,毫未動搖,許多忠勇將士的英勇奮鬥,是值得每個同胞永遠紀念的。”最後由於娘子關被突破,衛立煌只能命令部隊退出忻口陣地,向太原靠攏。

在1937年8一12月那個抗戰艱難的日子裡,衛立煌是國軍將領中難得的一顆名星。

1938年衛立煌指揮所屬部隊在太行山區的韓信嶺一帶展開,構築工事,採取陣地戰的辦法,進行了繼忻口之後的第二次阻擊戰。 此時,蔣介石五虎上將中的另一個劉峙逃走了,衛立煌成為黃河北岸堅持抗戰的國軍將領。衛在此堅守了四年,只到1941年中條山戰役失敗。

薜嶽此時正全心身投入蘭登戰役。 1938年薛嶽調任第一戰區豫東兵團司令,指揮8、71、74軍等中央軍精銳參與蘭封戰役,很快展現了他善外戰,善大兵團作戰的天賦。在戰役中,薛嶽見土肥原的第14師團孤軍深入河南,應對精準,順利將日軍第14師團壓縮在了三個據點,準備圍殲。無奈27軍桂永清太無能,一點壞全局,蘭封戰役功虧一簣。

五、獨擋一面與天爐戰術

衛立煌作戰勇敢,作風強硬,而薜嶽戰術靈活,反應機敏,在抗戰中兩人充分表現,各有千秋。

萬家嶺一戰是薛嶽的成名之戰。在武漢保衛戰關鍵時刻,薛嶽轉任武漢衛戍區第一兵團司令,遇到日軍名頭更大的第11軍岡村寧次。薛嶽拿下了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除千餘人殘部突圍,剩下的一萬餘人被全殲,第一兵團俘虜日軍300餘人。

此時,衛立煌調任第一戰區總司令,指揮著從河南到山東,河北廣大防線上的十餘個集團軍防禦日軍,為蔣介石嚴守著重慶的北大門。就在此時,衛立煌與共產黨八路軍密切配合作戰,在華北極其廣大的地域內積極作戰,牽制日軍。使日軍一直凌利的攻勢,在黃河邊停止了。只到1944年日軍的一號攻勢。衛立煌獨擋一面的本領表現突出。

薛嶽最突出的表現是長沙保衛戰。

薛嶽三戰長沙,痛殲日軍十萬精銳,這裡有必要談一下其開創的“天爐戰法”。

什麼是“天爐戰法”呢?

據薛嶽自已解釋:當日軍發動進攻時,在保存自己的情況下,部隊先節節抵抗,節節後退,儘量拖累和疲耗敵人,然後向斜側後方山地撤退,繞到敵人包圍線外面去,從更大的層面上形成對日軍的反包圍,砌成兩面“天爐之壁”。同時在中間地帶,徹底破壞交通道路,空室清野,誘敵至決戰區域,而斷其後路,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最後殲滅包圍之敵。

運用此戰法,日軍在長沙會戰中吃盡了苦頭,11軍連換幾任司令官,但在前三戰中仍難逃慘敗的命運。因此,日軍稱薛嶽為“中國戰神”、“長沙之虎”。

通過長沙保衛戰,確實證明薜嶽善於總結經驗,改進戰術,和我軍的林彪有得一比。

六、1944年是重要的分水嶺

衛立煌最後的輝煌表現在遠征軍作戰上。

眾所周知,第一次遠征緬甸以中國失敗告終。

國難思良將。1943年衛立煌被蔣介石任命為遠征軍司令長官,率軍第二次遠征緬甸。

1944年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

這一年日本發動了凌厲的一號攻勢。無論薛嶽再採用什麼爐戰術,都不起作用。國軍一敗再敗,昨日輝煌不再,長沙城幾經拉鋸後終於丟失。日軍一路南下,直到衡陽才遇到方先覺。

在那愁雲遍佈的日子裡,只有衛立煌指揮的中國遠征軍表現出強悍的戰鬥力。衛將軍指揮果斷堅決,再加上美式裝備所形成的強大火力,對日軍形成壓倒優勢。遠征軍一路攻堅,破關奪隘,連續攻佔芒友、 遮放、 畹町、松山等日軍設防堅固的堡壘據點,不斷前進,強渡怒江,與中國駐印軍在南坎勝利會師。成為1944年中國戰場上一道耀眼的閃電。振動了世界。衛立煌也成為當年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人物之一。

現在來比較兩人對抗日的貢獻,還真沒法比較。人們能夠看到的是,遠征軍打通緬甸公路之後,大量的美援軍備物資能夠迅速運往中國,迅速改善了中國國軍的武器裝備,提高了火力打擊力。以至1945年雪峰山戰役中,國軍在正面戰場上第一次壓倒日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同時衛立煌指揮的遠征軍戰鬥力空前提高,為蔣介石所倚重,成為日後同共產黨爭奪東北的依靠力量。

七、不同的謝幕方式

兩人的性格,也決定了各自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以及最終命運。

衛立煌作戰勇敢,有膽有識,因作戰勇敢起初被蔣介石所倚重。但因過於耿直,加上過分親共,被蔣介石懷疑,最終失去蔣介石信任。抗戰勝利後,衛立煌先是出國考察一年多,脫離了內戰戰場。後又被蔣介石一再電召回國,任命為東北剿總司令。在遼瀋戰役中與蔣介石矛盾不斷。戰敗後被蔣介石軟禁,逃脫後流亡香港。新中國成立後迴歸大陸,受毛澤東熱情歡迎。

薛嶽性格陰柔,工於心計,巧於應合,後被蔣介石重視。內戰中被蔣介石派到一線指揮剿共,遇到粟裕。不知是薜嶽命運不好,還是江郎才盡。總而言之,昔曰的軍神風釆不再。經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與孟良崮戰役之後,薛嶽幾經掙扎,終未能挽回敗局,連他倚重的整編74師也斷送在孟良崮上。老蔣忍無可忍,撤了薜嶽的職。1949年,老蔣主力部隊盡失,心腹爰將不斷被捉。這時又想起薜嶽,讓薜嶽主持海南,建起伯陵防線。這次遇到的是林彪愛將韓先楚。一夜之間,韓先楚渡過上萬人,伯陵防線傾刻崩潰。薛嶽不得已逃離海南,前往臺灣養老。

八、口碑傳播與電視劇傳播

總結兩人在抗戰中的表現。

衛立煌打了忻口戰役,堅守了華北抗戰,打通了滇緬公路,並配合了共產黨八路軍作戰。因為他交了共產黨與美國人兩個朋友。按現在的說法人脈好。至使他的功績早為國人所知,驚動國際視聽,為歷史所記。

而薜嶽保衛了長沙,創建了天爐戰法。但因他交了蔣介石與陳誠兩個朋友,隨著薛嶽個人在內戰中敗仗不斷,以及蔣家王朝的傾覆,薜嶽原先的抗日功績就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不被國人所知。

所不同的是,衛立煌迴歸大陸,參加國家建設,平日裡公務繁忙,未聽說寫過回憶錄。他的抗日事蹟主要靠共產黨朋友與美國人傳播轉述的,在國人中口碑很好。

而薛嶽到臺灣養老後,靜下心來總結過去,寫了不少東西。特別是人家壽命很長,留下的資料很多,這就為編劇創作電視劇《長沙保衛戰》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隨著電視劇播出,薛嶽和他的長沙保衛戰、天爐戰法就重新出現在國人面前。!


陽城導航


1947年萊蕪戰役,李仙洲兵團七萬多人馬大部被殲,狡猾的王耀武本來是可以挽救這支部隊的,嗅出氣味不對後曾急令李仙洲後撤,不料在陳誠的嚴令下被迫再次前出,終進華野口袋。王耀武后來那句名言的原話是:“五萬多人在三天就被消滅光了,老子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哪”!



陳誠時任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坐鎮徐州指揮魯南會戰,而前敵總指揮正是“徐州綏署主任”薛嶽。隨著李仙洲兵敗,陳誠“南北對進”的計劃破產,徐州綏署被摘牌,薛嶽遭到免職,換之以“陸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而此役令陳誠大失顏面,不久主動請纓前往東北主持戰事,結果不到一年又被東野打的喪師失地,蔣介石無奈,再調旅歐歸來的衛立煌出任東北軍事一把手。

從解放戰爭的表現來看,薛嶽和衛立煌的表現都很一般,就主動性來說,薛嶽略好。聞知顧祝同上任後,粟裕將軍的評價是薛嶽用兵“尚機敏果斷,可稱軍事幹才,而顧祝同只是個庸才”。



在抗日戰爭中衛立煌一直在華北作戰,就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併兼第二戰區副司令官、“河南省主席”,而薛嶽始終在華中地區對日作戰,就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主席”。這也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最激烈的兩個戰場,兩人的級別和份量差不多,也都是陸軍二級上將,用“南薛北衛”來稱呼是不為過的。衛立煌雖然是安徽人,但與薛嶽一樣是粵軍出身,曾經是孫中山的衛隊成員,薛嶽是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警衛團營長,從資歷上講兩人差不許多。

衛立煌的優勢在於從北伐戰爭開始,始終追隨蔣介石作戰,中原大戰表現出色,1935年晉升上將被稱為當時的“五虎上將”之一,沒有反蔣記錄;而薛嶽曾經跟隨汪精衛和張發奎反蔣,從關係上看衛立煌更加嫡系一些,不過薛嶽的優勢是背後有陳誠作為靠山,並且在抗戰初期戰場表現非常搶眼,從而能夠掌握著30多萬中央軍和雜牌軍部隊,其中包括第10軍、第74軍、第52軍等精銳;衛立煌的基本部隊是第14師,後來擴編為第14軍和第14集團軍,戰鬥力確實一般。



當然,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也不相同,薛嶽的對手是日寇在華最精銳的野戰兵團“華中方面軍”第11軍,而衛立煌的當面之敵是日寇華北方面軍的幾個師團,戰力較弱,從軍事壓力上看,薛嶽承受的較重。

兩人的大兵團指揮能力都是可以的,衛立煌主要組織的是“忻口會戰”和“中條山保衛戰”,比較善守,但是攻擊性略遜,在華北地區並沒有特別出色的運動戰範例;薛嶽主要組織的是湘北會戰和贛北會戰,善於“後退決戰”戰法,一旦形勢有利即主動出擊,尤以“萬家嶺戰役”和“第三次長沙會戰”較為出彩,捕拿戰機的能力和戰場主動性,似強於衛立煌。




兩人都遭遇大敗,衛立煌戰區是中條山慘敗,兩個集團軍幾乎被日軍全殲,黃河以北盡失;薛嶽戰區的是“長衡會戰”的失利,長沙和衡陽連續丟失,不過第九戰區倒是沒有整個集團軍被敵全殲的記錄,最多方先覺的第10軍不復存在。並且從殲敵數量上來看,第九戰區明顯多於第一戰區,因此從這兩個層面評價,薛嶽的指揮能力略高於衛立煌。

兩個人的缺點是:薛嶽比較驕狂,敢跟蔣介石頂嘴,很難聽進下屬意見;衛立煌則是過於內斂,不太敢拂逆蔣介石的意思,而用李宗仁的話說,哪裡蔣介石直接干預的少,哪裡的仗就比較好打。

薛嶽失守海南島後去了臺灣,衛立煌撤出東北後輾轉香港等地,1955年迴歸大陸。


度度狼gg


衛立煌和薛嶽都是國民黨軍中有名的戰將、名將,也都出身粵軍,但兩人的發展軌跡卻有很奇妙的對比。衛立煌在抗戰之前與共產黨基本沒什麼交集,算是個比較純粹的軍人,為蔣介石東征西討、屢立戰功,但是從抗戰開始,衛立煌與共產黨越走越近,甚至引起蔣介石的不滿,將其撤職。抗戰勝利以後,衛立煌對參與內戰並不積極。建國以後最終回到中國。

薛嶽則正好相反,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薛嶽是國民黨左派的一員,與共產黨關係密切。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薛嶽一度為此放棄其擔任的第一師師長職務,前往武漢國民政府。但此後,薛嶽卻積極參與國民黨軍的發展和作戰。抗戰中,薛嶽與共產黨的關係也並不密切,抗戰之後,更是積極參與內戰。49年之後,薛嶽逃往臺灣,終其一生再未踏上大陸。

說起來兩個人的光輝時刻都是在抗戰期間。其中,衛立煌先後在華北地區當過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後來又指揮中國遠征軍參與第二次入緬作戰。雖然衛立煌本人接受軍事教育並不多,僅僅於1914年在武昌學兵營受訓過一年多,外加後來到陸軍大學將官特別班進修學習一年多。但衛指揮作戰還是很給力的,他在部隊協調、戰機把握、力量調配等方面表現不錯。忻口會戰、第二次遠征軍諸次戰役中,衛表現均可圈可點。雖然也有中條山戰役這樣的失敗,但責任主要還是要歸到“微操作狂人”蔣介石身上。

薛嶽則受過完整的軍事教育,從陸軍小學一直到保定軍校,一步一步學習完備。在抗戰期間,他長期擔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在其任上進行了武漢會戰和四次長沙會戰,其中第三次長沙會戰更是薛嶽的得意之作,他提出的所謂“天爐戰法”也成為其標誌性概念。薛嶽指揮作戰靈活果斷、善於總結,喜歡歸納,經常能提出一些概念和噱頭,比如“天爐戰法”、“八字口袋戰法”。軍事家粟裕評價他:“薛嶽用兵尚稱機敏果斷。”

兩個人其實打仗都不錯,但風格略有不同。個人認為,衛立煌勝在一個“穩”字,打仗比較穩定靠譜;薛嶽勝在一個“靈”字,更喜歡動腦筋。兩人算是一時之瑜亮,很難分出高低。T


聯合防務


就抗戰時期表現,薛嶽的兵團指揮能力、戰場把控能力都是衛立煌難以匹敵的。

(薛嶽、衛立煌)

1、抗戰初的戰績

在抗戰初期,衛立煌率領四個半師的中央軍北上,之後被編為十四集團軍,並擔任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指揮中央軍、晉綏軍、十八集團軍等在忻口對日軍作戰,死守陣地,傷亡慘重。之後部隊向南退卻。在臨汾失陷後,主力退往中條山,衛立煌也被劃入第一戰區系統。

(太原會戰)

薛嶽最初在淞滬戰場作戰,屬於左翼軍序列,指揮第十九集團軍與日軍血戰。在1938年的蘭封作戰中,一度圍困土肥原師團;在武漢會戰中,重創日軍第106師團,牽制大批日軍。

(萬家嶺戰役)

這一階段就薛嶽更勝一籌。

2、抗戰中期的戰績

進入僵持階段,衛立煌擔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1939年,在中條山地區擊退日軍進攻,並擊斃其中將、少將各一。1941年終,中條山戰役全線潰敗,丟失黃河以北天險,損兵折將。

(中條山戰役)

而這一時期,薛嶽指揮部隊先後進行了上高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戰役,取得了不俗

的戰果。

(第三次長沙會戰)

3、抗戰後期的戰績

在抗戰後期,1944年6-8月的長衡會戰,第九戰區部隊慘敗,薛嶽將部隊拉到湘、贛、粵邊區,阻止日軍打通粵漢鐵路。與日軍多次作戰。

(長衡會戰)

而衛立煌擔任遠征軍總司令,強渡怒江,收復松山、騰衝、芒市等地,雖然傷亡比較大,但終究取得了戰役勝利。

(遠征軍反攻作戰)

兩人都是優秀的將才,但相對用兵而言,薛嶽要更勝衛立煌一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二人就職務而言,衛立煌高於薛嶽,但就能力而言薛嶽高於衛立煌。尤其是在軍事能力而言。薛嶽遠勝於衛立煌。

薛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生於公元1896年。薛嶽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到臺灣後晉封一級上將)薛嶽完全是依靠憑個人能力一步步從一個普通的上尉成為高級將領的。薛嶽因抗擊日本獲得美國的自由勳章和國民黨法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自創天爐戰法,抗日期間參加並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期間擔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司令,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司令,第九戰區副總司令。在長沙會戰裡殲敵日軍十萬之眾,此戰役是中國抗日正面戰場最輝煌。最偉大的勝利。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曾言:撼山易、撼薛將軍難。在抗日期間大放異彩的薛嶽在解放戰爭中卻戰功不顯。在擔任徐州綏靖區主任的時候,多次敗於粟裕之手,於1947年被蔣介石免職。其“綏署”主任撤銷。轉任南京政府參軍長。就此除了在海南島敗於韓先楚之手之外,再無領兵的機會,到臺灣之後。薛嶽“退休”頤養天年,公元1998年5月3日,

國民黨一代戰戰神薛嶽逝世,享年103歲。薛嶽之所以如此長壽,就在於他殲滅日軍最多,積德行善嘛。打擊日本侵略者就是積德行善

衛立煌。字俊如,生於公元1897年。國民黨高級將領,國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之一。在抗日期間最高職務是在1939年1月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5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衛立煌在抗日戰爭中表現不俗。擊敗日軍收復鄭州 。尤其是在忻口會戰中徹底擊敗日軍取得輝煌勝利。日軍香月清司稱其為“支那虎將 ”。美國駐華參謀長史迪威在回稱其為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應該說,在所有的國民黨高級將領裡,無論是名聲和功勞都是不錯的

,但衛立煌在遼瀋戰役裡基本上沒有發出任何有效的命令,幾乎沒有任何作用。遼瀋戰役之後,蔣介石宣佈:“東北剿匪總司令衛立煌著即撤職查辦,1949年1月衛立煌出走香港。1955年回國。1960年1月17日逝世,終年63歲。

在公認的國民黨抗日十大名將裡,衛立煌排第六,薛嶽排第五。基本差不多,軍銜都是二級上將,就資歷和官職而言,衛立煌則高於薛嶽。就抗日功績而言也應該是差不多,但薛嶽更多的是戰術上的勝利,而衛立煌則是戰略上的,這也許是和二人的職務有所不同所造成的

綜合對比,薛嶽高於衛立煌。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認為薛嶽和衛立煌都是受中國人尊散的人,因為他倆愛國,在抗口戰爭中都有出色表現。

相比嗎?沒有可比性,職務不同作用不一樣,只要愛國抗日,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是偉大的。


仼雙貴


兩位將軍都是國民黨軍“戰區”級的將領。都曾經為蔣介石立下赫赫戰功,都可看做蔣介石先生的嫡系,卻又都屬於用而疑之的典型。衛立煌將軍曾經因為圍剿紅軍而獲得以縣立名的榮譽。薛嶽則是紅軍長征開始後“蔣介石“驅虎搏狼”之計的主要執行將領,尾追紅軍搶佔軍閥地盤。不同於薛嶽一生表演反共,衛立煌在抗日戰爭開始後,在民族大義面前,拋開黨爭,對在與日軍作戰中表現出色的八路軍給予了同情和幫助。公開宣稱,誰打鬼子我的物資就給誰!衛立煌領導了在山西包括忻口會戰等一系列戰役。與八路軍合作,使轄區成了著名的敵後戰場。嚴重干擾了日軍戰略佈署,被日軍稱為“盲腸”般的存在,對抗日戰爭貢獻極大。但對共產黨的態度觸犯了蔣介石先生的大“忌”。被蔣介石招回訓戒,並派何應欽對衛的軍事部署進行干預,致“中條山慘敗”發生,至此國軍在敵後的存在感基本不復存在。抗戰後期衛立煌又被蔣介石起用,擔任著名的中國遠征軍總司令。衛立煌與美方指揮官史迪威配合較好,戰果頗豐,獲得了美國人的好感。恰恰這又是蔣介石先生所不喜!加之衛立煌將軍不願意打內戰,淡出國軍核心範圍。解放戰爭中,面對兵敗如山倒的危局,蔣介石強推出了衛立煌,衛也深知道自己替罪羊的身份和蔣介石承諾的不可信。實際中在蔣介石每每越級瞎指揮和嫡系“天之驕子們”的推卸責任之間。衛立煌實實在在成了一隻替罪羊。薛嶽指揮的三次長沙會戰據說是殲滅日本鬼子最多的戰役。解放戰爭中薛嶽沒有象樣的戰績。廣為宣傳的海南島“伯陵防線”,不堪一擊。


還算正常人


中國軍隊從來不少將軍,但少統帥,只有蔣總司令,可以指揮美軍打去日軍緬軍,印度軍隊,越軍解放法國軍隊,東南亞,並不記仇放了日本幾百萬軍民,,一個不搶一個不殺,無恥中國人,他不算民族英雄你算,解放軍還木生,是總司令手下一個軍,什麼鬼東西都聽命統帥,


用戶76535334418


薛嶽的戰功,比不上衛立煌。一、衛立煌指揮的忻口戰役,打出了中國抗戰到底的決心。二、衛立煌指揮的共十一次中條山戰役,均取得了勝利,使中條山成為敵後抗日模範根據地。第十二次中條山戰役失敗,因蔣介石調走衛立煌和中堅第四集團軍,並斷補給線,才有第十二次中條山戰役失敗的光榮的恥辱。三、衛立煌指揮的第二次入緬作戰,一掃陳誠指揮的的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的陰霾,僅用一日時間,便強渡怒江。隨後反攻滇西、緬北成功,全殲緬甸、滇西的日軍。這些戰績,都是在雙方力量相比之下,我方處於不利情況下取得的。相比之一,薛嶽手握蔣軍中的精銳,在湖南有足夠的後方支援。但打的四次長沙戰役,因日軍不以占城掠地,而是以消耗蔣軍兵力為目的的作戰中,雖保住了長沙(第二次長沙戰役,日軍曾攻佔長沙,後主動撒離),但己方傷亡,數倍於日軍,可以說日軍達到了消耗蔣軍實力的目的。在豫湘桂會戰中,不足二十萬的二線日軍一舉攻破長衡,在湘百萬蔣軍全線潰敗,薛嶽所部,也不例外。可見,衛立煌的戰績,比薛嶽高許多。衛立煌也是蔣系所謂的五虎將中,唯一名符其實,具有指揮戰役級別作戰能力的將領。


安平144796971


薛嶽的薛字看清楚了,不是"薜嶽"。如今的人去洋論當時的歷史也只能是從書中或電影中瞭解的,他們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如果從民族大義上講,他們都是錚錚鐵骨的抗日民族英雄。如果從國共兩黨上講,很明顯薛嶽最後到了臺灣,而衛立煌抗日戰爭時期曾受到共軍解圍而心存感念,解放後主動棄暗投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