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明孝陵(二)

明孝陵的結構佈局

建築佈局

明孝陵處於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里。

明孝陵經歷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佈局的完整性。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

第二組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

神道部分

淺談明孝陵(二)

下馬坊

淺談明孝陵(二)

神烈山碑

淺談明孝陵(二)

大金門

淺談明孝陵(二)

神功聖德碑及碑亭

淺談明孝陵(二)

神道石刻

淺談明孝陵(二)

欞星門

淺談明孝陵(二)

御河橋

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

主體部分

淺談明孝陵(二)

文武方門

淺談明孝陵(二)

碑殿及治隆唐宋碑

淺談明孝陵(二)

享殿

淺談明孝陵(二)

方城

淺談明孝陵(二)

明樓內

淺談明孝陵(二)

寶頂

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明孝陵之謎

明孝陵選址佈局之謎

明孝陵的神道蜿蜒曲折,跟以往朝代任何一個皇陵的神道筆直大氣截然不同,為什麼要如此構建?歷史上諸多說法,後人傷透腦筋。

淺談明孝陵(二)

直到近年專家在航拍明孝陵時才發現端倪,原來整個皇陵的佈局居然是北斗七星!而為什麼要如此呢,據說朱元璋農民出身,睥睨天下,在為明孝陵選址時曾帶著精通堪輿術的劉基,以及徐達、湯和等一班開國朝臣,到東郊鐘山一帶“尋龍點穴”。

“下馬坊”“大金門”“望柱”“欞星門”“五龍橋”“享殿”“寶城”分別構成了北斗七星的“勺頭”、“勺身”和“勺柄”。看來朱元璋深信“魂歸北斗”、“天人合一”,他死後仍想乘“北斗”照看大明江山。

淺談明孝陵(二)

朱元璋葬地之謎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讓人不知道到底哪一個是真正的棺槨。

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做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

隨後不久就有被傳出朱元璋的真身度藏在城西朝天宮內,之後明清梁超對朱元璋葬於孝陵的說法一直持懷疑態度。但真想如何,恐怕只有等到挖掘那天才能知曉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