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才情絕冠千百世,半生悲愁有誰知

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不出世的奇女子,文學成就極高,被譽為“詞壓江南,文蓋塞北”,堪稱千古第一才女。但很少有人知道,李清照的半生悲慼也是世間少有。

李清照:才情絕冠千百世,半生悲愁有誰知

仲春時節,少女李清照在繁華的大宋都城汴梁李家後花園伴酒賞春,怒放的海棠令她流連忘返。最後,春花未賞足,酒卻喝多了。

這一夜,窗外陣陣疾風,還夾帶著悠悠春雨。她幾番驚醒,擔心海棠花被雨打風吹去,可濃酒未消又沒辦法徹底醒來。

早上有人開窗捲簾,李清照迫不及待:“一夜風雨,海棠花怎樣?”捲簾人回說:“海棠依舊。”

李清照急說:“怎麼可能呢,怎麼可能呢,應是綠肥紅瘦。”

然後就有了《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一時間,汴梁城“洛陽紙貴”,李清照名滿京城。

那年,李清照十六歲。

趙明誠是太學生,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見到了李清照。早愛其詞,又逢其人,對這活潑有趣的大家閨秀愛慕不已。

趙明誠是趙挺之幼子。趙挺之酷愛蒐集金石文物,趙明誠自幼隨父研習,在汴京士大夫圈子裡已小有聲譽。

有天,趙明誠對父親謊稱做了個夢:“醒來什麼也不記得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這是什麼意思呢?”趙挺之想了想,說:“看來你是命中註定要娶個詞人當妻子啊。言與司合,這不是個‘詞’字麼?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不就是‘之夫’二字?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啊。”

知子莫若父,這孩子肯定是喜歡上了哪家姑娘。想來想去,應該是李清照。趙挺之也早聞李清照的才學名聲,後又多方打聽確認李清照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閨秀,便心生樂意。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為太學博士,且與趙家同為山東籍,趙明誠於是帶著父親名帖,前往拜訪李格非。

那天大早,李清照盪鞦韆。玩的開心,汗珠沾滿了衣襟還不願下來。

李清照坐在鞦韆上整理衣袖時,有少年未經通報就走進了花園。措不及防,鞋子也沒來得及穿,李清照撒腿就跑,跑的疾,頭上的簪子都甩掉了。跑了沒幾步,她看來人儀表不俗,也有意會會,便停在青梅樹下,假裝聞青梅。

趙明誠上前說出了來意。兩情相悅,李家父母也不反對,趙家便聘媒說親,訂了婚。

這美好的相遇寫成了《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很快,十八歲的李清照與二十一歲的太學生趙明誠舉行了大婚。兩家都是官宦,且詩書世家,算門當戶對。

趙、李兩家藏書雖然豐富,可對兩人來說,仍遠遠不夠。

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物品,然後買回喜愛的碑文和書冊,夫婦“相對展玩咀嚼”。

趙明誠入仕為官後,有了經濟來源,夫婦二人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他們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各處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

有次趙明誠去相國寺閒逛,看見了蘇軾的《天際烏雲帖》,便急急回家。

“想買?”

趙明誠點頭。

李清照坐在一邊,把梳妝檯下面的兩個小盒子取了出來,說:“拿去吧,當了這些首飾,就能把帖請回來。”

二人初婚,情投意切。李清照用首《減字木蘭花》寫出了當時的一件樂事: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共同的金石愛好讓兩個人心心相印、如切如磋。

婚後不久,趙明誠“負笈遠遊”。正逢重陽佳節,思夫之心更切,李清照倚門遙望時構思作詞《醉花陰》,遙寄相思: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可惜好景不長,朝廷內部激烈的黨爭牽連到了李家。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其父李格非因元祐黨爭被罷官,只得攜眷回原籍濟南。同一年,公公趙挺之一路升遷,六月除尚書右丞,八月除尚書左丞成為宰相,趙明誠也被提拔出任鴻臚少卿。

李清照:才情絕冠千百世,半生悲愁有誰知

沒多久,宋徽宗下詔令:“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

趙挺之藉著自己的趙姓,要把李清照趕出趙家。趙挺之雖然姓趙,卻非趙匡胤後人,算不得宗室子弟。趙挺之欺侮李家失勢,藉機驅逐李清照,可謂無情無義真小人。

出於義憤,她寫下了“炙手可熱心可寒”的詩句,諷刺公公雖然有著炙手可熱的權勢,卻是不近人情的冷血人物。

這首詩很快便傳開了,時人第一次見識了婉約情長的李清照竟也剛烈不屈。

趙明誠說:“嗯,你去吧,風聲一過,就來接你。”

沒想到,一別就是四年。

趙明誠送走李清照後養起了小妾,更流連於青樓。四年後,徽宗大赦,解除黨禁 ,李清照才回京與趙明誠團聚。

團聚的第二年,趙家也出了事,公公趙挺之被罷相後氣絕身亡,趙明誠也被迫離京。二十四歲的李清照隨趙氏一家回到青州,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趙明誠仕途無望,轉而專心研究金石,李清照“容膝易安”的淡泊心性,以及對金石共同愛好,使得二人盡釋前嫌,重修舊好。

在青州,李清照命其室曰“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歸來堂”,取義於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來堂”中,李清照與趙明誠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

青州是古齊國的腹心地區,是古老的文明之邦,豐碑巨碣所在多有,三代古器時有出土。趙明誠夫婦在當地收集到《東魏張烈碑》、《北齊臨淮王像碑》、唐李邕撰書《大雲寺禪院碑》等一大批石刻資料。青州出土的帶銘古戟,昌樂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陸續成為他們的收藏。

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對此作了詳盡敘述:

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餘。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

在李清照的襄助下,趙明誠大體上完成了《金石錄》。除自作序言外,還特請當時著名學者劉跂題寫了一篇《後序》。

青州十年,是李清照最快樂,也是最幸福的時期。

隨著風頭轉向,《金石錄》也心願初成,趙明誠開始奔走於仕途。

趙明誠先到京城,廣事交遊。在汴京一年多,趙明誠憑著自己屏居十年積累的學問和見地,征服了許多文人士大夫。終於覓得機會,趙明誠走他鄉做官去了。

後來,李清照去找趙明誠。沒想到,趙明誠並不熱切。怎麼辦?她只好關起門來,寫幾首詞聊以安慰。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

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

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

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直白點說就是:“你看,我來了,你這裡也不收拾一下。窗戶破敗,字畫也沒有,生活情趣都消失了。我是來找你的,可你怎麼不管我?”

可話風一轉,又說自己一點都不孤獨:“新得至交好友,一個子虛,一個烏有。”

子虛和烏有合起來,子虛烏有。

李清照發現趙明誠變了。升官發財後,他養了許多侍妾和歌姬,心思都在這些年輕女子身上。

也許抱怨自己沒有為趙家生下一男半女?或者,自己不如小妾年輕可人?李清照並未深究,只是日日閉門不出,稱乏裝睡。

這樣的日子不知過了多久,趙明誠回心轉意了。或許,小妾也沒能為他生下子嗣,趙明誠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心生愧意,趙明誠便帶李清照到萊州灣去看海散心。

歸來,李清照夢中見到了那些躡足太清的神仙,那些神仙和她親切交談,一切是那麼地超塵脫俗。李清照把這個夢記了下來,便是那首豪氣飛逸的《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幾度起落後,趙明誠漸漸平靜。在借得白居易所書《金剛經》後,這對中年夫婦乍如新婚,展玩無厭,評點不止,一直到燃盡兩隻蠟燭,還無睡意。

失而復得的好日子沒有持續多久就發生了“靖康之變”。同年三月趙明誠因母親死於江寧,南下奔喪,八月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

金人南侵,朝廷崩潰,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準備南下:

“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李清照押運十五車書籍器物南下,一路波折,行至鎮江時,更遇鎮江府陷落,李清照卻在兵荒馬亂中將這批稀世之寶順利帶出並押抵江寧府。

可惜青州尚餘的十餘間書冊,兵變被焚。

李清照:才情絕冠千百世,半生悲愁有誰知

趙明誠知江寧的第二年,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被趙明誠下屬迅速平定。天亮,下屬前去找趙明誠報告,卻發現他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事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撤職。夫妻二人決定到江西贛江之濱隱居。行至安徽和縣的項羽廟前,李清照望著滾滾而逝的烏江水,不覺心潮起伏。終於,一位弱女子發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以項羽寧肯一死,引頸烏江以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蹟,諷喻時政。

趙明誠站在她身後,愧悔難當。

兩個月後,趙明誠被召回京復職。結果路上,趙明誠腹瀉不止,未幾,去世了。

趙明誠遺言:“若逢不測,先丟輜重,再拋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卷軸和古器,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萬不得以,只能與卿共存亡。”

建炎三年,李清照四十六歲,成為趙氏遺孀。

國無寧日,丈夫新亡,膝下無子,前路渺茫,李清照心中淒涼。在一個秋雨之夜,李清照獨自喝下幾杯濁酒,用心中愁苦澆成了《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彼時,國破家亡,山河動盪,百姓流離。世情險惡,煢寡詭欺。趙明誠和李清照聲名在外,許多奸佞小人早已覬覦他們的藏品。

趙明誠剛剛去世,宋高宗寵臣御醫王繼先便乘人之危,欲以三百兩黃金強行購買趙氏藏品,趙明誠的表兄、兵部尚書謝克家從中斡旋方免。

然而,此事剛剛平息,更大的風波又起。作為一個婦人,李清照卻不敢多言,遂收拾家中所有的古器文物,想趕到皇帝逃難的地方,投獻給朝廷,併為丈夫辯誣。

金兵侵襲,宋高宗一路南下。於是,李清照自己僱船、求人、投靠親友,帶著她和趙明誠蒐集的書籍文物一路追尋逃亡的皇帝,但始終沒能追上。

十一月,趙構覺得隨臣太多不利逃跑,乾脆遣散百官自己擺船入海。李清照只得望著大海徒自感嘆。

趙明誠的妹婿李擢是兵部侍郎,正在洪州。為保存文物,李清照派人運送書冊、拓片去投奔他。

在紹興,李清照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被賊人破牆盜走。她悲痛不已,重賞收贖也不過尋回一二。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至此,一生所藏的圖冊、文物大半散失。

珍藏失散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絕境。即便錚錚鐵骨,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志氣的奇女子也心力憔悴。

局勢稍定後,李清照回到臨安與弟弟李迒相聚。

非常時期,張汝舟闖進了她的生活。當時,李清照大病難愈,家人甚至開始準備後事。

張汝舟委派媒人,上門說親。猶豫再三,四十九歲的李清照答應了這門婚事。

婚後,李清照明白張汝舟醉翁之意不在酒,霸佔那些文物字畫才是張汝舟的目的。張汝舟則發現李清照手裡的寶貝沒有自己想象中豐富,女人又難以駕馭,便原形畢露,肆意欺凌,甚至拳腳不斷。

李清照在給友人書信中寫到:“遂肆侵凌,日加毆擊,可念劉伶之肋,難勝石勒之拳。”

宋代,女子要離婚,是天方夜譚。但是李清照心意決絕,告發張汝舟有欺君之罪並提議離婚。

這件案子甚至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最終,婚離了,張汝舟被髮配柳州,李清照也因“告夫”被判坐牢兩年。經朝中親戚謀劃,李清照才免了牢獄之災。

渡盡劫難的李清照並未消沉,反倒走向創作高峰。

李清照寓居臨安後,迅速完成了《金石錄》的最後創作和定稿。《金石錄》收集了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對史學、考據學、文獻整理和金石書法的研究也有重要價值。

《金石錄》完稿時,趙明誠已亡六載。回憶往事百感交集,情不能禁,李清照又歷時三年寫下了著名的《金石錄後序》。

《金石錄後序》介紹了夫婦二人收集、整理金石文物的經過和《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了婚後三十四年間的憂患得失,婉轉曲折,細密詳實,語言簡潔流暢,是篇風格清新、詞采俊逸的佳作。

李清照把她對丈夫趙明誠的真摯而深婉的感情,傾注於行雲流水般的文筆中,娓娓動人地敘述著自己的經歷和衷曲,使我們隨著她的歡欣而歡欣,隨著她的悲切而悲切,心馳神往,掩卷悽然。

避亂金華期間李清照還寫成《打馬圖經》並《序》,又作《打馬賦》。三作被譽為“文詞工雅可觀,非他人所及也”,其文借談論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關戰馬的典故和歷史上抗惡殺敵的威武雄壯之舉,熱情地讚揚了像桓溫、謝安等忠臣良將的智勇,暗諷南宋朝廷不識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寄寓收復失地的願望,抒發了個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李清照更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提出詞學理論並創作《詞論》,敘述了詞的源流演變,總結以前各家創作上的優缺點,並指出了詞體的特點及創作的標準。還重點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解說,認為詞在協音律、以及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應保持自己的特色。

李清照詩、詞、文、賦,金石、書、畫無所不精;她的詞承接兩宋,把詞作推向了最高峰,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她的著述和典藏文冊又對史學、文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十一

李清照晚年的詞作,且悽且美: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人生之路行至此處,風輕了,雲也淡了,可離愁未消: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風停了,花香也散了,日頭已經老高了,還是懶得梳頭。物是人非,萬事皆休,想說話,還沒開口淚卻先流。聽說雙溪那面春色還好,想去散散心,劃劃船吧,又怕啊,那小小的遊船,它太輕了,怕載不了我這許多愁。

靖康以來,士紳多南渡,一時江南更加人文薈萃,繁盛也大超從前。

李清照早已名滿天下,現在有親故,又有新友,生活並不清苦。在親友的照應下,李清照能夠整理舊作、典籍、金石、古玩,也完成了許多文學著作。

南下二十八年後,李清照走完了風華絕代的一生。終年七十三歲。

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也實現了自己的心願,此生無憾。

十二

李清照遺存的著述收錄在了《漱玉集》。她的歡樂和愁苦、細膩與傷感浸透其中;她的志向和胸懷,文人的歡悅和慷慨、大氣與豪邁力透紙背。這些流傳千古的詩詞作品與李清照坎坷的身世糾結在一起,鑄造了一位生逢亂世的不朽女神。

世間多苦無窮盡。也許,唯有經歷苦難,才能成就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