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在東北的武器裝備是哪裡來的?

佛燈1

解放戰爭期間,林彪元帥麾下的第四野戰軍,也就是四野,是解放軍序列里人數最多,裝備最精良的部隊。人數高達百萬的四野大軍自然也需要數量極為驚人的武器來裝備。那麼,如此龐大數量的武器裝備是從哪裡來的呢?



第一,撿洋撈,也就是拾取日寇所以留下來的武器。在日軍倉庫和民間蒐集日寇所遺留下來的武器裝備,從我軍進入東北開始就一直在進行。

由於日寇統治東北長達14年,而日本關東軍及其附屬的漢奸部隊數量也超過百萬,再加上蘇聯紅軍進攻東北時日軍敗得極為迅速,因此,除了被蘇聯繳獲的日軍武器,日寇遺留在東北的武器數量也極為龐大。這些武器最終都成為了四野的裝備。


第二,蘇聯移交給四野的武器。關於前蘇聯將繳獲的日寇武器移交給四野的事情,不同的資料提供的數據差距極大,雖然數量上有很大爭議,但是,包括採用有償和無償兩種方式,蘇聯曾將繳獲日寇的武器提供給四野,則確有其事。

我軍進入東北後,蘇聯從本身利益出發,對我軍的部隊態度時好時壞,對於日寇在東北所建立龐大的工業基地和機器設備,也基本拆除運至蘇聯,寧願在蘇聯擱置報廢,也不願意增加中國的工業實力,可見蘇聯對中國的態度。也因此,蘇聯雖然移交給四野武器,但是鑑於蘇聯的反覆無常,這種方式不可能成為四野的主要武器來源。


第三,自己組織生產製造武器。得益於張作霖和日寇的建設,東北是當時中國工業種類最為齊全,交通最為便利,工人數量最多,工廠最為完善的地區。依靠這些有利條件,四野對兵工廠進行大量建設和恢復生產。

當時武器製造主要有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就是大連,中國兵工業的開拓者吳運鐸,就是當時大連炮彈廠的領導。大連生產的炮彈,也從海路大量支援山東解放軍。第二個地方就是中國、蘇聯、朝鮮三國交界處,這個地方也是南滿、北滿主要的軍火生產基地。而第三個地方則位於黑龍江齊齊哈爾一帶。


第四,這要歸功於蔣介石這個“運輸大隊長”了。東北當時集結了國民黨最精銳的部隊幾十萬大軍,這些大軍自然也是最精銳的美械裝備。但是在林彪的指揮下,四野節節勝利,國民黨大軍不斷被殲滅。國民黨軍隊的美械裝備自然也就成為了四野的武器。國民黨先後被四野殲滅上百萬大軍,這些大軍的武器自然也成成為了四野的裝備。

蔣介石的國民黨大軍不但為四野輸送武器,而且還“附贈”兵員。被俘的國民黨士兵在經過教育後不斷的加入四野,這些訓練有素的原國民黨士兵,也成為四野最主要的兵源之一。


鳶飛九天2018

不是蘇聯提供的也不是繳獲日本的,而是前蘇聯直接將日本遺留下來的武器轉讓給了東北野戰軍。

當時,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這個時候中國東北對於中國共產黨和蔣介石來說都是一塊兒至關重要的戰略地盤,對於我們來說,不用說了,東北可以連接前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與前蘇聯建立良好的關係與紐帶,與此同時,中國東北還遺留下來大部分重工業所需要的資源以及機械,這些遺留下來的老東西或者說寶貝促成了在我國建國以後,東北長期的為我國重工業輸入新鮮的血液,有了這些東西,才有了今後成家立業資本。

對於蔣介石來說,拿下中國東北,控制我黨的發展的範圍,同時拿下中國東北以後,他可以更好地處理與前蘇聯之間的關係,至少前蘇聯和共產黨之間存在著一箇中國遠征軍這樣一個大的阻礙。

因此敵我雙方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地不停地向東北這個地方靠攏,蔣介石利用美國人的航空母艦,還有美國的飛機不斷地將他最精銳的中國遠征軍全套美卸裝備全部送到了中國東北,從蘇聯人手裡不停地完成交接儀式,(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佔領了東北大部分的大型都市以及交通線。

當然,解放軍也一直努力的在解放中國東北,從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不斷地從各個解放區抽調骨幹以及優秀的幹部去中國東北,有的走路上通到山海關進入中國東北,有的直接從海上進去,走路的大部分可以隱藏起來,所以沒有被前蘇聯紅軍給抓到,但是走海路的確遇到了很多尷尬的問題,比如說前蘇聯紅軍正好撞見了他們在偷渡。

我曾經看過一部紀錄片上面的一個老兵跟我們講起了當時遇到的一種情況,為了能夠方便地使得他們從海上進入中國東北,都是很多解放軍都是武器放在另一艘小船裡面,然後人坐著另外一艘船,兩船分離一起行動,結果跑到旅順港以後直接就被蘇聯紅軍給抓了。

蘇聯紅軍一看,哇,整個人穿的破破爛爛的,還這麼大規模的偷渡過來認為他們不是好人,因此直接把他們給拘捕了起來,你說武器前蘇聯紅軍看不上眼,因此全部倒在了海里,或者是直接扔進了倉庫裡面當燒火棍兒,當時這一批老兵心裡是很緊張的,因為根據上頭的命令,他們是不能跟前蘇聯紅軍產生正面衝突的,對於前蘇聯將怎麼處置他們,他們心裡是感到十分忐忑的。

結果這個時候斯大林的命令下來了,說這一批人是我們的朋友,是我們蘇維埃有好的戰友,要求當地的前蘇聯紅軍要好好的招待他們。

結果前蘇聯紅軍一聽,哇!親人啊,好東西全部端上來,大家一起分享,然後一看你們武器太爛了,行,啥都別說了,倉庫裡面日本軍隊留下的武器要多少有多少,能搬走的全搬走,我們眼睛都不眨一下。

那批解放軍一看哪見過這麼多的好東西,能夠見到一兩把三八大蓋就已經算的上是逆天的運氣來,結果這一次一看全都是三八大蓋,再加上九二式重機槍九二式步兵炮,有的人甚至連糧食都沒帶,直接抱起傢伙就跑了,前蘇聯不停地將大批量的繳獲日本軍隊的武器交由我東北野戰軍。

對於前蘇聯來講,日本人留下來的軍隊足夠的多,因此他們也不需要將自己的武器送給東北野戰軍,而且如果前蘇聯真的明目張膽地將大批量自己的武器交給東北野戰軍的話,首先,東北野戰軍他本身的後勤補給就是一個大問題。其次,前蘇聯紅軍所使用的武器全都是按照歐洲人的體型所涉及的中國的體型並不適合運用這款武器,第三,中國如果使用這種武器與美國交惡的話,那麼前蘇聯就是有理也說不清了,所以行蘇聯方面交給中國的武器幾乎全部都是日本方面的武器,日本在中國東北飼養了幾十萬的關東軍,武器數量方面完全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初步武裝我東北野戰軍。

在接下來,東北野戰軍首先完善了我解放軍關於後勤補給以及軍事武器裝備生產線的建設,由於東北留下了很好的底子,所以在發展軍工方面產業的時候,東北野戰軍所面臨的阻力要比其他野戰軍要小得多。

與此同時東北野戰軍還不斷的從國民黨手裡拿到大量的美械裝備, 當時東北野戰軍跑在瀋陽街頭,有一批國民黨的士兵興高采烈地衝過來說解放軍同志,你們在長春拿到了美國送給蔣介石最大的口徑的36門炮中的18門,今天我們把剩下的18門也一起送給你們。

就這樣,東北野戰軍才能完成解放戰爭時期百萬大軍入關的壯舉,誰又能想象這樣一支軍隊曾經只有不滿10萬人,衣衫襤褸破破爛爛的進入中國東北。


漩渦鳴人yy

前蘇聯方面公佈的資料是,一共向四野和前身東北野戰軍、東北民主聯軍提供有七十萬步槍,一萬兩千挺機槍,四千多門各種炮以及六百輛坦克等,目前國內對這個數量沒有全面、精確的統計,對這個數字的支持與反對都無從談起。

蘇聯人提供的這些武器裝備絕大多數是繳獲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隊之手,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時,擊斃日本關東軍數量是八萬三千人,被俘近六十萬人;截止1945年,偽滿洲軍隊的數量是十五萬人,內含航空兵和高射炮兵等多種技術兵種。兩個數字一加,可知關東軍和偽滿軍的兵員數量在八九十萬左右。

打響三大戰役之第一大戰役——遼瀋戰役前,四野的兵力達到了一百零三萬,這個數量與關東軍和偽滿軍的數量大致相同,從理論邏輯上看來,武器裝備數量也應該比較接近。

除了這些武器裝備,東北民主聯軍也以“撿洋落”這種蘇聯默許的方式,從民間零星蒐集,獲得了一定數量的武器裝備補充。

四野的彈藥補給主要則是來源於自建的兵工廠,東北第一個自建的兵工廠在琿春,其子彈廠等基礎的機器和技術人員都來源於日本的遺留,沒有蘇聯人的支持和默許,兵工廠也不可能順利的把人員、設備等物資從延吉和其他地點搬到琿春。蘇聯控制的大連兵工廠裡產出的重型炮彈,更是在淮海戰役中啃掉黃維兵團的利器。

蘇聯支持、默許山東解放區等地的十幾萬大軍從水陸兩路進入東北,其控制的水路必經港口大連,更是數次堅拒國民黨軍隊登陸,為東北根據地的建立和未來遼瀋戰場上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兵工廠的日本技術人員和野戰醫院的日本醫生、護士群體,為遼瀋戰役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歷來現實

渠道有很多。

首先就是蘇軍提供。當時在二戰末期蘇軍進入中國東北地區和日本關東軍開戰,在短短20天的戰鬥中擊敗了日本關東軍,俘虜了大量的日軍,同時也繳獲了很多日軍武器,包括步槍、機槍、火炮以及大量彈藥等。但是蘇軍有強大的工業體系保障,自然用不上這些武器,最終都被交給了當時前往東北地區的八路軍(尚未更名)、東北民主聯軍等共產黨當領導下的武裝力量。

其次就是修復、收集。日本戰敗後,其很多兵工廠、倉庫等荒廢,很多武器也是被扔到了荒郊野外。當時的軍工部門人員竭盡全力去收集損壞武器、零部件等,在日本技術人員的幫助下進行修復,同時也從各地收集了很多較為完好的武器以及很多彈藥,這對於當時的四野來說也是很寶貴的。

繳獲。自從解放戰爭開打之後,四野也一直在不斷和國民黨軍作戰,而這些作戰大多是四野勝利,因此就能獲得很多國民黨軍的武器裝備。尤其是在遼瀋戰役中,大量殲滅國民黨軍的精銳,因此獲得了很多105火炮等重武器。同時,在不間斷的剿匪作戰中,也經常能獲得不少武器。

自行生產。四野進入東北之後就立即開始建立軍工廠,不過由於技術不足,主要生產的是子彈、炮彈這些彈藥,自行生產的武器不是很多,最多也就是擲彈筒等這些比較容易製造的武器。


戰爭之王

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國民黨急忙派出接受大員,都在內地趁機搜刮漢奸的財富,以及日本人留下的財富,我黨卻派了10萬大軍包括大批政工幹部從陸路和海路向東北浩浩蕩蕩地進軍。

甚至新四軍第3師從蘇北都往東北趕,基本上都是缺衣缺槍缺彈的隊伍,不得不佩服黨內高層的戰略眼光,東北是天然糧倉,全國的重工業基地,得東北者得天下。

東野攻打錦州,集中500多門重炮猛轟國軍陣地,守軍司令範漢傑中將東躲西藏,本次城市攻堅戰僅用了30個小時。

因沒有重炮,徐總只好採取土工作業,挖地道炸城牆,整整費時72天,才把臨汾城拿下,對照一下,東野打錦州,耗時一天多時間,可見武器的作用有多大。


東北野戰軍,也即1949年初,經整編後的第四野戰軍,其武器裝備的來源包括以下幾部分。

一:各地入關部隊隨身攜帶的輕型武器:但限於手槍、步槍、輕重機槍、小型迫擊炮等裝備,沒有榴彈炮等大炮和戰車等重型武器裝備。

二:東野發動群眾,在城鄉各地收集來的槍炮和戰車:10萬大軍到了東北後,第一個任務就是到城市和鄉村,發動群眾到處尋找槍支和大炮,到1947年2月,步槍、駁殼槍自不必說,負責籌建炮兵學校的朱瑞,共收集了大小火炮700多門,另外還有坦克及牽引車輛,這些火炮經過修理之後,成為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的基礎。


三:東野總部從蘇軍那裡要來一批槍炮:1947年夏季攻勢後,隨著戰役規模越來越大,僅靠蒐集的彈藥是不夠用了,東野總部給蘇聯最高領導人寫了一封信,要求彈藥支援,蘇軍從繳獲的日軍武器中撥了一部分給東野,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

四:東野建立自已的軍工企業,自造槍炮和彈藥:時任東北軍工部長的韓振紀,在中朝蘇三國交界的小城琿春,建起了軍工廠,造了部隊急需的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後又開辦了多家兵工廠,東北軍工生產了充足的彈藥,為東北野戰軍進行大規模戰役提供了物質保證。

五:戰場上繳獲對手的武器裝備:戰場上收繳武器裝備,歷來是我軍裝備的主要來源,解放戰爭時,老蔣就是運輸大隊長。

此外,我軍剛進東北時,運用了一些外事手段,從蘇軍手中接受了幾個日關東軍的軍火庫,三八大蓋、歪把子輕機槍還是搬出來不少。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4月1日於杭州,每天都有精彩的內容推送,歡迎關注本文作者。


國平軍史

有網友問四野的武器是從哪裡來的?四野的武器主要有三大來源,繳獲,收集和生產等三個來源。我們先說收集,楊奎松引用蘇聯資料曾經說過,蘇聯一共移交了關東軍武器步槍70萬支,機槍12000挺,火炮擲彈筒4000門,還有879座軍火彈藥庫。

但是整個移交過程,是從1945年一直持續到了1948年初,並不是一次就全部交付的。另外,還有自己到處蒐集的武器,比如,在撫順收集了20餘門高射炮,在瀋陽搶出幾輛坦克,在撫順、通化等地收集了幾十輛汽車。

到牡丹江以後更派人四處搜山,先後收集了上百門山、野、榴彈炮及各種零件近萬件,在這一基礎上建立了3個榴彈炮團,並由南滿炮兵旅撥來一個炮兵團、一個高射炮大隊、一個戰車大隊。”

到1947年2月,朱瑞領導下的炮兵共收集到各種火炮700餘門。其中,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300餘門。

在1945年秋季進軍東北的時候,就已經抽調了一批搞後勤和軍工生產的幹部奔赴東北,想要在那裡建立自己的兵工廠,支援前線需要。當時主要生產山炮炮彈,迫擊炮炮彈和子彈。

最後就是繳獲,從1946以後的3年,繳獲榴彈炮192門,野戰炮122門,山炮354門,步兵炮61門,戰防炮307門,平射炮109門,迫擊炮1137門,機關炮129門,高射炮69門,高射機關炮20門,火箭筒670具,60迫擊炮5707門,擲彈筒2296具,槍榴彈發射器677具。各種槍械856276支。

四野一個師基本能保證1萬餘人,非常重視師長的運用,以師為基本作戰單位,這樣四野的戰鬥力一直很鞏固,不僅老部隊的1、2、6、3、4縱非常出色,後來陸續編進來的主力縱隊7、8、9、10縱乃至5、11、12縱都有上乘表現。

到了大決戰的前期,四野12個縱隊的戰鬥力已經非常均衡,這是其他野戰軍所做不到的。四野大軍入關後,每個縱隊近6萬人,裝備精良,幾乎頂得上某些野戰軍的一個小兵團。

四野殲滅的對方精銳部隊也比較多,包括了新1軍,新6軍,新5軍,新7軍,第71軍等等都是精銳部隊。


深度軍事

四野作為解放戰爭時期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可以說這和四野的裝備是離不開的。

日軍70萬關東軍的裝備幾乎全部被四野繳獲,加上東北軍工體系以及蘇聯的援助,使得四野在短時間內便極大的提高了作戰能力。

而且林彪將軍在在錦州的時候,用的就是典型的蘇聯戰術,集中500多門重炮,以集團化的模式進行步炮結合,步坦結合。四野能有如此戰鬥力,離不開林彪將軍。


當年蘇聯進攻東北關東軍,僅僅幾天時間裡就摧毀了日軍的抵抗意志。而這時候八路軍高層就開始了同蘇聯的接觸,並且在日本投降後,派出了20萬人的部隊直接奔赴東北,其領帥就是林彪。這支部隊也就是四野的前身,是四野戰鬥力的保證。在到達東北之後,這支部隊不像國民黨忙著收繳偽軍日軍武器,而是直接佔領軍工廠,並且接收蘇軍的佔領區倉庫。依靠蘇軍的支持,一共獲得超過7000多門各種型號的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900多門重炮。

而且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當時林彪佔領了中朝邊境附近的軍工廠,都是日軍遺留下來的,可以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炮彈和子彈,還有可以養活幾百萬大軍的糧食。繳獲了這些家產後,林彪還提了一個要求,那就是要蘇軍把關東軍俘虜中,那些高素質的炮兵、坦克兵、空軍教官留下來,目的就是讓這些日軍教會自己部隊。為此還建立了空軍學校、炮兵學校。

有了這些家底,林彪的陣地戰能力有了用武之地,林彪在蘇聯養傷期間,見識了什麼叫做火力,什麼叫做現代化的陣地戰。所以在火力運用和戰術突擊上,林彪要強於其他將領。何況當時蘇軍索性給了四野一個人情,那就是把蘇軍的一些重炮、榴彈炮留給了林彪,還幫助其升級了軍工廠。



四野出關之後,連蔣介石都驚歎這是一支出關的猛虎,四野的整體作戰水平,軍事素養遠遠強於同期的其他部隊。所以四野幾乎都是陣地戰的主角,攻堅戰更是四野的拿手好戲,國民黨的美械部隊在四野面前都不值一提,畢竟有裝備不會用是硬傷。國民黨的軍官幾乎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真正的陸戰,就如同日本關東軍同蘇軍一樣。蘇軍的作戰模式已經領先日本,就算給關東軍最好的裝備,他們也發揮不出來。

喜歡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謝謝!


小司馬遷論史

林彪元帥一生只會打戰,不會結交朋友,所以我們印象裡的他向來都是獨來獨往的,而且對於部下,林彪向來都是有點威嚴的,所以長時間林彪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在東北的時候,四野人才,怪才居多,各個人才在開會之前總要寒暄一番,但是林彪一來就鴉雀無聲,林彪給各個將軍們講述戰術的精義。將軍們對於林彪的信任和尊敬是與日俱增。

在四野,有兩個人能和林彪談得來,一個是羅榮桓,一個是劉亞樓。今天講講羅榮桓。

羅榮桓是毛主席一手培養出來的軍事政治參謀天才,井岡山時期,羅榮桓就是後勤保障和政治工作的好手,毛主席在前線指揮大戰,羅榮桓發展兵力和糧食。政治工作。

長征時期,林彪作為軍團長,軍事一把手,先後和好幾任的政委鬧情緒,毛主席把羅榮桓調任到紅一軍團,這才好轉,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期間,林彪和羅榮桓都是配合無間的。林彪向來性子高傲,但是對於這個羅政委林彪是打心裡佩服。

東北作戰期間,林彪初期失敗而北歸,率領著7萬大軍,但是過了三個月,7萬大軍變為30萬精銳,這就是羅榮桓的功勞,在48年遼瀋戰役前夕,東北野戰軍已經發展到了100萬軍隊,羅榮桓功不可沒,而且百萬大軍南下打錦州,多麼大的後勤補給呢,羅榮桓一個人負了全責任。東北野戰軍入關後。毛主席讓羅榮桓擔任軍委參謀長,林彪還老大不情願呢。

羅榮桓從戰爭期間身體就不好,患有很嚴重的腎病,遼瀋戰役之後,羅榮桓幾乎師累虛脫了,但是他只休息了幾天就繼續工作了。建國後,羅榮桓繼續工作在63年左右逝世,林彪打破自己不出門的原則親自為羅榮桓主持葬禮。這在林彪的一生中師絕無僅有的。

四野在東北初期是接受了蘇聯繳獲的日本武器,之後自己辦學校,辦工廠,發展軍工。


歷史大家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在遼瀋戰役爆發前,東北野戰軍總兵力大約104萬,擁有槍支38萬,輕重機槍兩萬挺,大炮約3000多門。

抗戰結束時,陝北中央一共向東北派遣了十幾二十幾萬部隊。當時的目的就是搶佔東北。

在強佔東北的過程中,因為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時間就成了最致命的一個要素,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儘早趕到東北,派往東北的軍隊基本上都沒有重武器。

它們自身攜帶的輕武器就是他們作戰的基礎。

第二個來源,就是通過各個渠道收繳的武器。

因為當時抗戰剛剛結束,有一些武器散佈在東北各地。缺少武器的東北野戰軍不得不到處去搜尋武器,結果還真找到了一些,但數量不會很大。

另一方面,當時東北有很多土匪,在土匪手中,各式的槍械都有。東北野戰軍派出不少軍隊,配合地方政府圍剿土匪。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一部分的槍支彈藥。

因為蘇聯紅軍的進攻比較迅速,日本人有部分軍火庫來不及處理,東北的戰事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日本天皇宣佈投降。東北野戰軍派出大量的士兵,在當地老百姓的配合下,找到了一些軍火庫,得到了不少的槍支。

但僅僅擁有以上的武器,對付全副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是遠遠不夠的。

在東北戰爭爆發初期,東北野戰軍節節敗退,一度被打退到松花江以北。如果戰爭繼續打下去的話,就可能只有退到蘇聯去了。

然而僅僅半年之後,東北野戰軍就展開了猛烈的反擊,迅速佔領東北,除了城市之外的大部分鄉村地區。

更是在一年之後,解放了東北全境。武器是軍事戰爭中很重要的決定因素,東北野戰軍能夠迅速打敗國民黨軍隊,肯定有其他的先進武器來源,那麼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毫無疑問,來自於蘇聯的支持。

如果東北野戰軍徹底被打敗,顯然不符合蘇聯當時的國家利益。在蘇聯退出東北的時候,他們甚至把東北工廠的鋼鐵都拆走了,自然也不會把槍炮留給東北野戰軍。

當戰爭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斯大林還是決定給東北野戰軍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武器,又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也有自己生產的。甚至慄裕在山東戰場上的節節勝利,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東北野戰軍給他提供了大量的蘇式裝備,包括大炮。間接的可以說,這也是蘇聯的幫助。

因為抗戰結束後,南京政府和蘇聯曾經簽過協議,蘇聯政府不得向八路軍武裝提供武器。所以這件事情是秘密進行的,不公開的,因此很少人知道。


新知傳習閣

略提一些在回憶錄與檔案裡頭,關於解放戰爭時蘇聯援助東北的其中兩個項目:一、經由滿洲里運送的軍事物資;二、軍工生產。


一、經由滿洲里運送的軍事物資

東北抗聯指揮周保中與蘇聯協商,如果發生內戰,希望蘇聯能以武器裝備支援中國共產黨。東北局於1945年9月向蘇方交涉蘇聯繳獲的日本武器,請周保中起草電報、於保合發電聯絡,蘇方同意撥給,東北局遂派肖勁光由滿洲里過界去蘇聯押運。1946年4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派肖勁光和王明貴到滿洲里接受了一批大約可以武裝30萬軍隊的武器和裝備,立即運用於四平戰役。(《忠骨:抗聯名將王明貴將軍回憶錄》頁 313-314;《風雪松山客:於保合回憶錄》頁130)

在長春、四平等地的戰役中,感受到我軍武器裝備不足,因此彭真於1946年5月中旬派肖勁光前往滿洲里、段子俊前往綏芬河,與蘇聯接洽武器彈藥等軍事支援;另外唐天際也前往蘇聯談判。楊至成於1946年7月時,陪同肖勁光前往滿洲里,接收蘇軍運來的日軍物資。(《遼瀋決戰中的通信兵》〈憶東北通信聯絡處初創時的工作〉頁7-9;《歷史研究》2008年第6期〈馬歇爾使華與蘇聯對華政策〉頁148;《楊至成將軍》頁300)

西滿分局為了加強支援前線工作,於1946年冬在滿洲里設立西滿軍區辦事處,接管由蘇聯進口的武器彈藥等軍用物資,由賈石、常彥卿擔任辦事處正副處長。滿洲里市工作委員會書記王子堅、市長劉復初協助組織運輸任務,從蘇聯進口大量的武器、彈藥、藥品、布匹等,交換東北的農副產品,在滿洲里口岸站鐵路換裝,支援了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以及1947年6月的四平戰役等等。(《滿洲里與抗美援朝戰爭》〈回憶在滿洲里的戰鬥歷程〉頁274-276;《滿洲里文史資料選輯第4輯》頁1〈我軍接管了滿洲里車站〉;《劉復初與滿洲里》第四章;《滿洲里市志》頁1020-1022、頁1027-1028)

陳雲於1946年11月派劉亞樓、葉季壯、張化東為全權代表,從綏芬河前往蘇軍遠東司令部,談判取回一部分蘇軍帶走的日本關東軍武器彈藥、交通載具及軍用物資;1947年1月商議以私人公司名義透過貿易方式交換,東北局因此成立東興公司、蘇方用秋林公司名義,雙方都用滿洲里和綏芬河兩口岸作為交接地點。蘇方運送50架日軍飛機、各種炮1000餘門、各種車輛1000餘輛、步槍約30餘萬支、輕重機槍約3000挺,以裝備東北野戰軍;武器彈藥於夜間進口。張化東回憶陳雲要求不得透露此事,使他當時無法向周桓、朱瑞直接說明。(《張化東回憶錄》頁82-90;《王首道回憶錄》頁494-496;《滿洲里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頁103〈東興公司及其它〉)

李富春也派何長工向蘇聯代表卡瓦洛夫談判一批存放在滿洲里的日本關東軍武器彈藥,取得各種槍炮以及坦克。(《何長工回憶錄》頁427-428)


二、軍工生產

東北軍區軍工生產於1947年9月以前由於搬遷機器、製造技術、原料設備等種種原因,以製造子彈、手榴彈、迫擊炮彈為主,未製造步槍、機槍等槍械;成品的質量不盡理想,羅榮桓於1947年10月的會議發言“要首先解決質量問題。手榴彈打不響,迫擊炮彈瞎炮,子彈不能打”。東北軍工生產從1948年起初步走上軌道,經過該年5月的炮彈會議討論,於下半年各地初步確定了炮彈規格。(《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第四冊》頁322〈東北軍區軍工部軍工工作報告提綱〉;頁370〈東北軍區軍工部三年半軍工發展總結〉;《羅榮桓年譜》頁509)

軍工原料方面,曾缺少子彈發射藥、手榴彈雷管材料、迫擊炮彈引信彈簧鋼絲、炸藥、三酸、有色金屬等等重要材料;1946年以後經由蘇聯和北朝鮮援助,解決了軍工生產主要材料困難。(《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第四冊》頁271〈東北軍區軍工部關於當前軍工生產情況及今後意見〉;《革命老根據地冶金軍工史1928-1949》頁154〈東北軍區軍工部軍工生產三年來材料供應情況(抄件)〉)

大連的建新公司於1948年起,製造大量炮彈供給華東;當時大連仍由蘇聯駐軍控制,蘇聯於1947年6月以後默許軍工生產。建新公司在當地購買物資燃料、水陸交通運輸與炮彈實射測試等等,主要由中共旅大地委與東北局和蘇聯協商解決。(《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第四冊》頁291〈大連軍事工業報告〉;《遼寧軍工史料選編第一輯》頁10〈旅大地委關於建新公司軍工生產的報告〉;黨霞《合作與衝突:旅大地區蘇聯與中共關係考察(1945-1949)》頁55-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