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才是永恆的不變——萬科職級工資體系重構的三個真相

最近,萬科新聞不斷。繼股東大會鬱亮的發言被解讀為“拋棄房地產”之後,7月7日,萬科新一輪職級工資體系重構方案被媒體披露,即刻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筆者可以想象到,一定會有人將這兩者再次曲解、關聯解讀,進一步散播房地產恐慌情緒,標題說不定就是“萬科真的要拋棄房地產,連工資體系都改了”。除此之外,對萬科此次工資重構,應該還會有各種版本的猜測,甚至不乏陰謀論。

萬科為何在此節點進行職級工資體系重構?

帶著以上疑問,筆者深入瞭解了一番,嘗試分析這次職級工資體系重構的內在邏輯和“底層密碼”,梳理了筆者認為的三點背後真相,供各位看官參考:

1. 萬科此次職級工資體系重構,動因不是外界猜測的行業危機或外在環境變化,而是自身危機感驅動的系列變革中的一部分。

2. 包括此次職級工資體系重構在內的萬科轉型系列變革,採取的是循序漸進的方式,具備從容和耐心,這是一般企業不多見的。

3. 這次的工資體系重構,再次印證了,萬科的“變”,才是其永恆的不變。

由危機感而發,而不是由危機而發

這次的職級工資體系重構,是萬科在危機感驅動下,一系列前瞻性變革中的一部分。

對於多數企業而言,雖然知道危機意識、未雨綢繆的重要性,但往往無法“知行合一”,抱著僥倖心理,不會主動尋求變革,而是等到危機真正到來時才進行被動式革命。

但萬科這個企業,是有危機感的基因的。在吳曉波的《大敗局》裡,20世紀90年代,滿地黃金,企業紛紛多元化以求利益最大化,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如史玉柱的巨人集團、深圳的寶安集團以及萬科。90年代的萬科,做過模特經紀、電影、超市、純淨水,一年間就能投資28家企業股權。但很快,萬科就先於他人察覺到了多元化的危險,開始了後來業內知名的專業化之路,藉助全球最大的城鎮化,成為世界500強企業。

這種基因一直流淌在萬科的血液之中,使其不會等到危機真正到來時才進行被動式革命,而是進行前瞻性的自我變革,提前佈局未來。

2012年,萬科再次嗅到了行業的變化,開啟了轉型之路。萬科2012年提出城市配套服務商,2013年提出事業合夥人並開始在一線實踐,在實踐中優化,2016年起基於廣泛實踐經驗組織內部討論,形成事業合夥人綱領,從而推動文化的建設。在文化建設全面深化的基礎上,再進行組織重建以全面激發員工。

而此次進行的職級工資體系重構,就是上述組織重建中的重要內容。

萬科這次轉型與90年代那次很像,都是行業仍在高速擴張、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開始的轉型,不是外在危機驅動,而是內在的危機感驅動的,因此都是主動的、自發的、從容的,歷時六年,仍在進行中,這樣的主動轉型,與危機到來才進行的倉促應變、斷臂求生式的被動變革截然不同。

由此可見,萬科這次的職級工資體系重構,也並不是一次被動的、被迫的、倉促的調整,而是在危機感驅動下,一系列前瞻性變革中的一部分。

有戰略決心,更有變革耐心

據瞭解,萬科這次職級工資體系重構,完全是由下而上動議發起討論,耗時近半年,歷經了多次集中研討,萬科總部、各區域、物業等共300多人參與,中基層員工佔比78%。每次研討會分成多個小組,各自拿出方案來相互批判辯論,每次討論長達十多個小時,經過充分、激烈討論之後,最終制定出大家比較公認的方案。

通常而言,企業最快捷的改革方式是頂層設計、逐級下壓,但這樣的方式往往易引起執行層的牴觸。其實,許多企業都明白,從下而上的共創是對員工的尊重,同時也是對改革達成共識不應缺少的環節,但因為這一環節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被迫轉型的企業往往沒有這樣充裕的時間。

萬科因其轉型的前瞻性,留足了充足的時間餘量,因此可以有更大的變革耐心,充分尊重和考慮員工的感受,循序漸進地推進每一步變革,避免頂層設計的強勢,共識形成了,火候到了,再推進與員工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職級工資體系重構。

“變”才是永恆的“不變”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從更長的時間維度審視了此次萬科職級與工資體系重構,發現了一件事:萬科一直在自我折騰。

從過去的多元化轉向住宅開發專業化,到今天的住宅開發專業化轉向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筆者一直在關注萬科,萬科看起來似乎一直在“變”,但又讓人覺得有什麼是不變的。

鬱亮常常掛在嘴邊一句話,“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萬科的“變”,其實才是它永恆的不變。當然,這裡的“變”,不是價值觀的變化,而是萬科順應時代的趨勢,在“五位一體”——“戰略、機制、文化、組織和人”的持續變革。萬科通過這種“變”,讓自己順利安渡多個行業週期,並得以持續發展。

雖然變不一定就能成功,但不變一定沒有希望,沒有出路。“五位一體”變革下的萬科,或可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