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不想多花錢 國際空間站未來將何去何從?

特朗普不想多花錢 國際空間站未來將何去何從?

網易科技訊 6月10日消息,據《大西洋月刊》報道,從國際空間站(ISS)被組裝的那天起,人們就從未奢望它會永遠存在下去。1998年末,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以及多個歐洲國家開始向太空發射硬件,以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組裝最大的人造結構。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國際空間站運行的時間不斷延長,隨著人類在舒適的艙內居住、吃飯和睡覺,隨著設備的損壞和修復,空間站的管理員們開始更加認真地考慮它的未來。

特朗普不想多花錢 國際空間站未來將何去何從?

在過去10年裡,就如何處理國際空間站的問題經常出現。在每個轉折點處,美國一再將其運營壽命延長,先是到2016年,然後到2020年,接著是2024年。許多人懷疑稱,國際空間站的運行最終還會繼續延長,直到2028年。國際空間站的承包商表示,屆時老化的硬件可能會給上面的人員帶來更多問題。

特朗普政府有不同的看法。今年2月份,美國白宮發佈了一項預算,要求美國宇航局(NASA)到2025年停止為國際空間站提供資金支持,並將部分業務移交給私營航天公司。這樣,美國宇航局就可以把目前花在國際空間站上的資金用於其他項目,比如研發下一代火箭和執行其他深空任務。

但是許多科學家、宇航員和政治家都不喜歡這個提議,尤其是支持國際空間站運行的國家的立法者。但特朗普政府似乎並沒有放棄這個計劃,而且它有了新的發言人——吉姆·布里登斯汀(Jim Bridenstine),美國宇航局新任局長。布里登斯汀日前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他始終在與“許多大公司”接觸,討論組建一個財團,負責國際空間站的運營,並將其打造為商業平臺。

特朗普不想多花錢 國際空間站未來將何去何從?

儘管將國際空間站部分或全部私有化的想法並不新鮮,但特朗普政府是第一個在政策提案中正式宣佈支持這一想法的政府。布里登斯汀沒有提及任何公司的名字,並承認說服私營企業承擔如此昂貴的風險並非易事。但是美國有7年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他說“我們已經迫使對話進行”。的確,布里登斯汀在《華盛頓郵報》上有關國際空間站命運的評論不會是最後一次。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將會看到更有趣的話題,尤其是因為白宮在很大程度上是唯一一個認為這個計劃會成功的機構。

今年5月份,美國宇航局監察長保羅·馬丁(Paul Martin)對參議院表示,他認為商業公司可能沒有“足夠能力”承擔管理國際空間站的昂貴成本。國際空間站的運營每年需要30億至40億美元資金。除此之外,似乎也沒有人對此感興趣。馬丁說:“坦率地說,在近20年的運行中,空間站很少顯示出商業利益,這讓我們對該機構目前的計劃有所懷疑。”

馬丁還補充說,國際空間站的“脫負荷”操作可能不會像聯邦政府認為的那樣,為美國宇航局節省大量預算,因為政府可能仍需要支付運送宇航員和貨物到空間站的費用,而每次運送都要花費數千萬美元。馬丁稱:“國會和政府越早就國際空間站的發展方向達成一致,美國宇航局就越有能力執行計劃。”

然而,達成這樣的協議似乎是不可能的。在這個問題上,布里登斯汀很可能在國會找不到什麼朋友。決定國際空間站命運的不是政黨,而在於國家,這導致美國兩黨罕見地聯合起來對特朗普政府的提議進行反對。對於白宮的提案,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包括比爾·納爾遜(Bill Nelson)和特德·克魯茲(Ted Cruz)。

納爾遜曾是宇航員,也是佛羅里達州的民主黨參議員,而佛羅里達州是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地,該機構負責向空間站運送貨物。克魯茲是德克薩斯州共和黨參議員,德克薩斯州是約翰遜太空中心和空間站任務控制中心所在地。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納爾遜和克魯茲都堅決反對政府關於儘快關閉空間站的提議。他們和國際空間站的其他支持者說,這個軌道實驗室是個非常有價值的測試技術中心,而這些技術對地球上的人類有益,並且將來可能幫助人們在長期的火星任務中繼續生存下去。

但問題在於,維持空間站的運作也非常昂貴。批評將國際空間站按照最佳狀態運行到的人說,這是一種笨拙的做法,部分原因是美國只需要一個地方來發送它的航天飛機。近年來,美國宇航局的預算有小幅提升,但多年來該機構從來未能獲得足夠的資金來維持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同時它還要追求在新的深空任務上的雄心。

隨著美國宇航局繼續研發火箭發射系統和太空艙,這種矛盾已經越來越明顯。這些火箭發射系統和太空艙本來是用來將宇航員送上月球的。Space Launch System的每一次發射預計將花費納稅人大約10億美元資金。諮詢公司Astralytical創始人、太空分析師勞拉·福克(Laura Forczyk)說:

“為了將來繼續為這個項目提供資金,其他項目很可能需要削減預算,甚至是大幅削減。不管是誰幫助特朗普政府設定的2025年日期,他肯定都是SLS/Orion的粉絲。”

福克曾在太空科學發展中心工作了好幾年,這是個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支持商業太空飛行。她說:“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除非有撥款,否則要通過國際空間站獲得商業利益非常難。即使是美國宇航局買單的‘免費火箭飛行’,成本依然非常昂貴,只有規模最大的公司才有能力提供這筆鉅款,並願意承擔內在風險。”

此外,大多數商業技術還不夠成熟,不足以承擔運營國際空間站的任務。雖然SpaceX和Orbital ATK等公司已經成功地壟斷了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的市場,但很少有公司在開發自己的空間站。第一個私人建造的空間棲息地來自Bigelow Aerospace公司,2016年發射到國際空間站進行測試。如果商業公司進入獨立空間站領域,他們可能會想從頭開始。到本世紀20年代中期,國際空間站上的大部分硬件將會有30年的歷史。就像汽車一樣,買個新空間站遠比花幾百萬美元修理舊空間站更有吸引力。

在特朗普政府試圖吸引新參與者之際,它似乎忽視了現有的參與者——其他太空國家。國際空間站的命運不會完全由美國決定,還要尊重其合作伙伴的意見,需要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組成歐洲航天局的22個國家共同決定。如果美國政府想要從這個項目中解脫出來,它需要遵守已經簽署的20年合作框架。如果其他國家想退出,他們還有另一個選擇。就在上週,中國宣佈,歡迎聯合國所有成員國參與其未來的空間站建設,該空間站將於2022年開始運行。

特朗普不想多花錢 國際空間站未來將何去何從?

最近關於國際空間站命運的爭論再次提醒我們,這個任務的結束期限不能永遠拖延下去。總有一天,美國將無法再把最後期限繼續延長,太空國家將需要共同考慮他們所建“太空家園”的未來命運。將來,空間站的運行將會變得過於貴,或者老化,它的管理員們會做出艱難的決定,讓它慢慢滑向地球,並墜入海洋中。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美國可能會發現自己處於一種奇怪的境地。如果這個國家還沒有把人類送上月球,甚至火星上,那麼它的載人航天計劃將會突然回到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美國人將在軌道上和其他行星、衛星表面部署機器,但他們的腳將再次被牢牢地固定在地球表面上。

頭號大本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