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鷹農牧:爲什麼養殖企業不能搞高端豬,不能向下游拓展渠道?

2018年6月13日,財經大V“市值風雲”發佈了一篇長達萬字的文章,質疑雛鷹農牧涉嫌嚴重財務舞弊。當晚,雛鷹農牧發佈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侯建芳及其一致行動人所質押的部分股票觸及平倉線,可能存在平倉風險,股票自6月14日開始起停牌。

財務造假僅僅是個表象,沒有公司會在經營蒸蒸日上的時候進行財務造假。造假之前,一定是經營出了問題。經營的事情,開始永遠都是小事情;但問題沒有解決,財務窟窿越來越大,不得不掩蓋虧損。此時我們看到的不止應該是雛鷹農牧造假的手段,而是昔日的明星企業,因為什麼經營上的失誤,導致史上最長的強豬週期都沒有挽救雛鷹,就需要做深入分析。

與其他養豬企業不同的地方只有兩個:其一雛鷹開始嘗試養殖高端生態豬;其二是雛鷹向下遊進行一體化拓展。那麼這兩塊業務到底帶來了什麼效益,我們逐一拆解分析。

1. 生態豬項目到底給雛鷹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雛鷹農牧並沒有在年報公告中單獨披露生態豬的實際出欄量,而僅僅披露仔豬、商品豬、種豬的銷售量,因此我們從成本端入手來推測。2011年1月簽訂生態豬投資協議,建豬舍預計1年,進豬到出欄要至少5個月,因此2011年三類出欄豬中不含生態豬。

假設:2012年以後的生豬部分業務頭均營業成本保持不變。豬飼料成本要在生豬養殖全成本中佔70%左右,2011年-2014年豬飼料原料是略有下降,因此假設成本不變是比較保守的合理假設。(2011年之後雛鷹不再單獨披露每種出欄豬的成本)。

邏輯:按照2011-2016年報中披露的出欄量,計算如果出欄全部為非生態豬的成本。那麼這部分與實際生豬養殖業務營業成本的差額,即為生態豬養殖增加的邊際成本。

結論:生態豬在2013-2015年,產生的邊際成本增量為0.63億、1.57億和2.16億,損失在逐步擴大。2016年涉及處置非流動資產、調節折舊等財務造假,因此2016年數據不參考。

雛鷹農牧:為什麼養殖企業不能搞高端豬,不能向下遊拓展渠道?

雛鷹農牧:為什麼養殖企業不能搞高端豬,不能向下遊拓展渠道?

2. 像下游擴展渠道給雛鷹造成多大損失?

雛鷹向下遊拓展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推廣生態豬(生豬養殖企業的下游為屠宰場,屠宰場按照統一價格收豬。因此如果沒有自己的屠宰場就無法把生態豬推向終端)。

從上游來看,公司於2010年成立農貿公司,專門負責飼料原料的採購加工,節省成本,投資額達1.8億元;從下游來看,公司2012年初擬投資2億元建設生豬屠宰加工項目(當年Q3投產)、1.5億元建設年儲存10萬噸冷鮮肉的冷鏈物流項目。從2012年起,在終端建立自己的“雛牧香”品牌上升為公司的長期戰略選擇,公司開始在終端開設專賣店。為了彌補增加終端店的坪效,公司在2012年披露增加業務範圍,包括蔬菜、冷鮮肉、熟食等農產品、農副產品的銷售。2013年,專賣店數量預計開到1000家,實際拓展了200家。除此之外2014年6月,公司增加生豬屠宰、預包裝食品零售批發和新產品技術研發;7月,公司成立微客得,利用互聯網思維,以遊戲社交平臺為主,依託粉絲經濟吸引銷售。第三方網絡銷售也在同步進行,公司甚至還收購了電競俱樂部OMG。

除生豬養殖之外,公司的禽類養殖、物流、屠宰、終端銷售專賣店、遊戲平臺和電競均歸於其他業務。禽類養殖在2012年僅僅佔營收不到5%,隨後更是逐年走低,後幾項業務逐漸成為其他業務中的主要部分。

由下表可見,公司自2012年以來,其他業務毛利一直為負,隨著規模的擴大損失也在不斷擴大。除此之外,其他業務造成費用的增加也十分可觀。兩者加總,下游拓展產生的淨損失在2014年最高達到6億。

雛鷹農牧:為什麼養殖企業不能搞高端豬,不能向下遊拓展渠道?

3. 兩者加總產生淨損失超出預期

2012-2016年,上市公司由於生態豬和下游渠道拓展,保守估計5年間損失至少26.3億元營業利潤,且不包含如果把損失投入到正常產能擴張中、而後獲得利潤這部分機會成本。這部分營業利潤轉化為正常產能擴張,則對應著至少200萬頭以上的產能擴張。如果雛鷹選擇專注主業這條路,在2015年開始超長強豬週期時可以享受到量價齊升的福利。然而時光不可倒退,一代巨頭隕落,只能為後來者帶來教訓與警醒。

雛鷹農牧:為什麼養殖企業不能搞高端豬,不能向下遊拓展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