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著名畫家劉宇一:藝術之舟就是要謳歌人民和英雄

撰文/王瑞文 統籌/陳威】劉宇一,江蘇南京人,畫家、藝術家。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宇一藝術研究院院長、深圳大學劉宇一藝術院院長,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因擅長重大歷史題材油畫,被媒體譽為“共和國首席畫師”。主要代表作珍藏在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毛主席紀念堂、全國政協禮堂、八一大樓等國家殿堂。近日,大白新聞(微信ID:dabaixinwen)在“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美術作品展上專訪了劉宇一。他稱:“我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來畫我們民族最優秀的人。”

大家|著名畫家劉宇一:藝術之舟就是要謳歌人民和英雄

大白新聞專訪劉宇一(攝影/王學民)

專訪視頻

印象

見到劉宇一時,他正站在油畫《開國盛典》前,與人合照,穿著一件粉色花紋襯衫,腳上的那雙藍綠色皮鞋尤為醒目。強烈的視覺色彩差中,影射出他對色彩的鐘愛。與人合影後,他還會贈送一個印有油畫《復興之路》的信封,並拿事先準備好的記號筆簽名留念。簽字的那雙手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許多。後來劉宇一告訴大白新聞:長期畫油畫,顏料滲透到了皮膚裡,過敏並誘發溼疹,才會成現在這樣。

繪畫中的紅色傳承

劉宇出生在一個紅色家庭中,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在藝術創作中傳承了紅色文化。劉父(劉宇一的父親)在1926年就加入了共產黨,是一名老黨員。回憶起父親時,劉宇一稱:“我本身就有紅色基因。我父親曾在膠濟鐵路上領導過工人罷工。他還會唱早期的國際歌,那時候翻譯的跟現在不一樣。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之後,南京在建中山陵,1925年到1929年這四年的時間裡,中山陵建造完成。在奉安大典上,孫中山的靈柩用火車從北京運到南京,而我父親便是這趟列車的列車長。”

1956年劉宇一來京求學。1956年至1960年,在中央美院附中唸書的劉宇一,有很多機會能親眼看見毛主席、朱總司令、周恩來總理和劉少奇同志。說起這段回憶,劉宇一雙手在空中轉了半圈,身子微微向前傾,有些激動。

“那時候我近距離的看到過毛主席一次,朱老總有三次。還看見過賀龍元帥在動物園釣魚。在北海寫生的時候,遇到聶榮臻元帥散步。這些經歷短暫卻讓人難忘,我也因此對老一輩革命家們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所有這些原因,提升了我對紅色精神的思考,而這份感情也越來越濃厚。”劉宇一稱。

據瞭解,劉宇一的很多大型油畫作品都傳達著時代精神,如《開國盛典》《復興之路》《共鑄乾坤》等。這些廣受讚譽的代表作也被珍藏在大會堂、天安門、紀念堂、政協禮堂等地。因此,劉宇一本身也被媒體們稱為“共和國首席畫師”。

記錄時代精神

隨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劉宇一的身份也在變化著,從畫家到被人稱讚的“共和國首席畫師”再到2003年任全國政協委員。而這些催使劉宇一感受到更深刻的時代精神。

政協委員要為國家獻言獻策,也要聆聽百姓聲音。從2003年至今,劉宇一連任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成為政協委員後,我更直接的參與了國家的重大的活動。從基層到政協,這些親身經歷,使我被這個時代強烈感染著,也有了更全面的感受。這些現實,時刻提醒著我畫為心聲。有話要說,我就用線條、用色彩、用畫布來表達我的心聲,所以就越畫越多。”

“中共十九大之後,習主席發出了新的進軍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美術領域要為新時代的發展推波助瀾。以此來表現時代的精神。比如,謳歌歷史,開國元勳及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們;各行業的英雄模範人物;甚至是普通的工人農民。因為他們都是共和國今日的成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據瞭解,繪畫藝術作為八大藝術之一,反映著社會現實。中國社會的剪影與色彩融入到畫師們的作品中,也是他們的靈魂與藝術結晶。而劉宇一記錄的時代精神,是中國面向全球化發展中,最為特別的時刻。《奧林匹克頌》正是其中之一。從2001年,薩馬蘭奇在莫斯科宣佈“北京”開始,劉宇一和女兒劉浩眉便決定創作一副“家史圖”為中國奧運喝彩。《奧林匹克頌》長達112米,歷時2000多個日夜。2008年8月,在“奧林匹克美術大會”上,一塊5000平米的場地上單獨展出了《奧林匹克頌》。國際奧委會薩馬蘭奇、羅格、巴赫三任主席都曾在這幅畫前停留,並給予高度評價。

大家|著名畫家劉宇一:藝術之舟就是要謳歌人民和英雄

劉宇一與女兒在《奧林匹克頌》前合影 (供圖/劉宇一)

劉宇一還向大白新聞講述了創作時的小插曲。2008年上半年,正值創作《奧林匹克頌》的尾期。由於長時間的工作和勞累,劉宇一的手受到了感染,但他仍堅持作畫。也正因這次感染,劉宇一的雙手至今留下些痕跡,一副“洗不乾淨”的樣子。

“三彩縴夫”就是我最好的名字

三十年前,劉宇一為自己刻下一枚圖章,上面有“三彩縴夫”四個字。這四個字,是劉宇一對自己的寫照。

劉宇一講到名字的由來說道:“在繪畫的路上,我實際上是一個縴夫。縴夫是赤身裸體,一無所有的。拉著船,在狂風暴雨中,在懸崖絕壁上。我拉著藝術之舟,船才能前進。藝術之舟,就要達到謳歌人民,謳歌英雄,謳歌我們人民中的優秀分子。”

“‘三彩’二字有一語雙關之意。一是源於唐三彩,唐三彩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是中華文化的圖騰之一。我要傳遞唐三彩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精神。第二,‘三彩’是紅黃藍三原色,正是有這三種顏色,才出萬色。”

據資料顯示:唐三彩誕生於盛唐時期。作為時代的產物,它反映出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與詩歌、繪畫、建築其他文化一樣,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唐朝以前,只有單雙色釉,而到了唐代以後,多彩的色釉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這也是不同朝代審美態度的轉變。在唐以前人們崇尚的是素色主義,唐代以後,它包容了各種文化,包括許多外來文化,這個時候從繪畫、陶瓷、金銀器的製作,形成了一個燦爛文化的特點。在劉宇一的繪畫世界裡,唐三彩在新時代要有新的演繹。在唐朝便創造出的輝煌,在今日也應重放光彩。

唐三彩在新時代更應該有新的演繹和藝術傳承。劉宇一說:“藝術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可以吸取西方的東西,但我們不能照搬西方。我說自己是三彩縴夫,‘三彩’實際上就是包括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包括繼承和創新。在繪畫創作中,我不想投機取巧,只想苦力幹活。所以‘三彩縴夫’就是我最好的名字。”

曾為百餘名社會精英當面畫像

劉宇一從小就喜歡讀名人傳記,名人們的事蹟他都熟記於心。這些故事感染著他的同時,也使他十分崇拜名人們和學術大家。20世紀70年代初,劉宇一在廣西已經是小有名氣的青年畫家。那時的他為廣西有學術權威的學者們作畫,也開始在報刊雜誌上發表自己的作品。隨著技藝的提升,劉宇一的知名度也逐漸提高。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劉宇一在江豐、丁玲、文懷沙等人的幫助下,完成了“華夏之光”的部分創作。在劉宇一作品集《現當代中國文化精英寫像》中收錄了98副名人畫像。從科學家到文學家、藝術家。如華羅庚、錢學森、饒宗頤、巴金、沈從文、饒宗頤等,當代大師們的風采在劉宇一的肖像畫中,盡收眼底。在該書的自序中,劉宇一用“幸得私淑繪風流”來形容歷時五年的這批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現當代中國文化精英寫像》中收錄的作品,都是當面作畫。

回憶起為葉聖陶作畫時,劉宇一稱:1981年春天,經丁玲介紹,他到葉聖陶家裡為其作畫。葉聖陶先邀請他參觀自己的臥室兼書房,還到院子裡欣賞正在盛開著的海棠花。當時,年近九旬的葉聖陶興致頗高,兩人邊畫邊聊畫完後,葉聖陶看到畫中的自己,用帶著濃重鄉音的蘇州話說:“就是我!就是我!”

大家|著名畫家劉宇一:藝術之舟就是要謳歌人民和英雄

劉宇一與葉聖陶(供圖/劉宇一)

畫完之後,葉聖陶提出,希望劉宇一為巴金畫像。1983年丁玲到上海看望巴金並轉達了為其畫像的提議。巴金同意後,劉宇一即刻動身趕往了上海。在武康路巴金的住所,腿疾在身的巴金由人抬到了後花園。劉宇一說:“平時作畫都是2至4個小時,但是畫巴老的時候,他有腿疾在身,我實在不忍心讓他坐太久,整個繪畫過程僅僅用了一個小時。畫到一半,拿給巴老看後,巴老不讓再添一筆,並用四川話說道:‘已經像咯!已經像咯!’”

劉宇一的作品集中,這樣描述巴金的這幅肖像畫——“這幅畫中,巴金坐在藤椅中,神態安詳,寬闊的前額上覆著的如銀白髮是智慧的象徵。在黑框眼鏡裡,閃射出堅毅的眼神,彷彿可以把人世間的真善美和假惡醜看得明明白白,分得清清楚楚。”這次作畫經歷讓劉宇一十分難忘,他說:“當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授予巴金勳章時,巴金是坐在輪椅上接受的。但在送我的時候,他卻艱難的站起身,由人攙扶雙臂,撐著柺棍把我從後花園送到了前院。”

大家|著名畫家劉宇一:藝術之舟就是要謳歌人民和英雄

劉宇一為巴金作畫(供圖/劉宇一)

劉宇一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記錄20世紀的名人和盛事。提到對未來創作的展望時,他表示:有建立“華夏之光”美術館的想法。為傑出華人們畫肖像。把《現當代中國文化精英寫像》這一作品集的時代精神和記錄歷史人物的事業傳遞下去。愚公移山的精神要發揮出作用。將來自己老了,畫不動了,我女兒來畫,女兒老了畫不動的時候,還有孫子輩的後代們,一代代傳承下去。畫畫的這些人還有我的學生們,他們都能傳承我的這份事業,將“華夏之光”的品牌傳遞下去。畫我們民族最優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