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著名画家刘宇一:艺术之舟就是要讴歌人民和英雄

撰文/王瑞文 统筹/陈威】刘宇一,江苏南京人,画家、艺术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院长、深圳大学刘宇一艺术院院长,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因擅长重大历史题材油画,被媒体誉为“共和国首席画师”。主要代表作珍藏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全国政协礼堂、八一大楼等国家殿堂。近日,大白新闻(微信ID:dabaixinwen)在“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美术作品展上专访了刘宇一。他称:“我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画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人。”

大家|著名画家刘宇一:艺术之舟就是要讴歌人民和英雄

大白新闻专访刘宇一(摄影/王学民)

专访视频

印象

见到刘宇一时,他正站在油画《开国盛典》前,与人合照,穿着一件粉色花纹衬衫,脚上的那双蓝绿色皮鞋尤为醒目。强烈的视觉色彩差中,影射出他对色彩的钟爱。与人合影后,他还会赠送一个印有油画《复兴之路》的信封,并拿事先准备好的记号笔签名留念。签字的那双手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后来刘宇一告诉大白新闻:长期画油画,颜料渗透到了皮肤里,过敏并诱发湿疹,才会成现在这样。

绘画中的红色传承

刘宇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在艺术创作中传承了红色文化。刘父(刘宇一的父亲)在1926年就加入了共产党,是一名老党员。回忆起父亲时,刘宇一称:“我本身就有红色基因。我父亲曾在胶济铁路上领导过工人罢工。他还会唱早期的国际歌,那时候翻译的跟现在不一样。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之后,南京在建中山陵,1925年到1929年这四年的时间里,中山陵建造完成。在奉安大典上,孙中山的灵柩用火车从北京运到南京,而我父亲便是这趟列车的列车长。”

1956年刘宇一来京求学。1956年至1960年,在中央美院附中念书的刘宇一,有很多机会能亲眼看见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同志。说起这段回忆,刘宇一双手在空中转了半圈,身子微微向前倾,有些激动。

“那时候我近距离的看到过毛主席一次,朱老总有三次。还看见过贺龙元帅在动物园钓鱼。在北海写生的时候,遇到聂荣臻元帅散步。这些经历短暂却让人难忘,我也因此对老一辈革命家们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所有这些原因,提升了我对红色精神的思考,而这份感情也越来越浓厚。”刘宇一称。

据了解,刘宇一的很多大型油画作品都传达着时代精神,如《开国盛典》《复兴之路》《共铸乾坤》等。这些广受赞誉的代表作也被珍藏在大会堂、天安门、纪念堂、政协礼堂等地。因此,刘宇一本身也被媒体们称为“共和国首席画师”。

记录时代精神

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刘宇一的身份也在变化着,从画家到被人称赞的“共和国首席画师”再到200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而这些催使刘宇一感受到更深刻的时代精神。

政协委员要为国家献言献策,也要聆听百姓声音。从2003年至今,刘宇一连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成为政协委员后,我更直接的参与了国家的重大的活动。从基层到政协,这些亲身经历,使我被这个时代强烈感染着,也有了更全面的感受。这些现实,时刻提醒着我画为心声。有话要说,我就用线条、用色彩、用画布来表达我的心声,所以就越画越多。”

“中共十九大之后,习主席发出了新的进军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美术领域要为新时代的发展推波助澜。以此来表现时代的精神。比如,讴歌历史,开国元勋及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人物;甚至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因为他们都是共和国今日的成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据了解,绘画艺术作为八大艺术之一,反映着社会现实。中国社会的剪影与色彩融入到画师们的作品中,也是他们的灵魂与艺术结晶。而刘宇一记录的时代精神,是中国面向全球化发展中,最为特别的时刻。《奥林匹克颂》正是其中之一。从2001年,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开始,刘宇一和女儿刘浩眉便决定创作一副“家史图”为中国奥运喝彩。《奥林匹克颂》长达112米,历时2000多个日夜。2008年8月,在“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一块5000平米的场地上单独展出了《奥林匹克颂》。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罗格、巴赫三任主席都曾在这幅画前停留,并给予高度评价。

大家|著名画家刘宇一:艺术之舟就是要讴歌人民和英雄

刘宇一与女儿在《奥林匹克颂》前合影 (供图/刘宇一)

刘宇一还向大白新闻讲述了创作时的小插曲。2008年上半年,正值创作《奥林匹克颂》的尾期。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和劳累,刘宇一的手受到了感染,但他仍坚持作画。也正因这次感染,刘宇一的双手至今留下些痕迹,一副“洗不干净”的样子。

“三彩纤夫”就是我最好的名字

三十年前,刘宇一为自己刻下一枚图章,上面有“三彩纤夫”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刘宇一对自己的写照。

刘宇一讲到名字的由来说道:“在绘画的路上,我实际上是一个纤夫。纤夫是赤身裸体,一无所有的。拉着船,在狂风暴雨中,在悬崖绝壁上。我拉着艺术之舟,船才能前进。艺术之舟,就要达到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我们人民中的优秀分子。”

“‘三彩’二字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源于唐三彩,唐三彩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图腾之一。我要传递唐三彩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精神。第二,‘三彩’是红黄蓝三原色,正是有这三种颜色,才出万色。”

据资料显示:唐三彩诞生于盛唐时期。作为时代的产物,它反映出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与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唐朝以前,只有单双色釉,而到了唐代以后,多彩的色釉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这也是不同朝代审美态度的转变。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在刘宇一的绘画世界里,唐三彩在新时代要有新的演绎。在唐朝便创造出的辉煌,在今日也应重放光彩。

唐三彩在新时代更应该有新的演绎和艺术传承。刘宇一说:“艺术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可以吸取西方的东西,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我说自己是三彩纤夫,‘三彩’实际上就是包括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包括继承和创新。在绘画创作中,我不想投机取巧,只想苦力干活。所以‘三彩纤夫’就是我最好的名字。”

曾为百余名社会精英当面画像

刘宇一从小就喜欢读名人传记,名人们的事迹他都熟记于心。这些故事感染着他的同时,也使他十分崇拜名人们和学术大家。20世纪70年代初,刘宇一在广西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那时的他为广西有学术权威的学者们作画,也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随着技艺的提升,刘宇一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刘宇一在江丰、丁玲、文怀沙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华夏之光”的部分创作。在刘宇一作品集《现当代中国文化精英写像》中收录了98副名人画像。从科学家到文学家、艺术家。如华罗庚、钱学森、饶宗颐、巴金、沈从文、饶宗颐等,当代大师们的风采在刘宇一的肖像画中,尽收眼底。在该书的自序中,刘宇一用“幸得私淑绘风流”来形容历时五年的这批作品。值得一提的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精英写像》中收录的作品,都是当面作画。

回忆起为叶圣陶作画时,刘宇一称:1981年春天,经丁玲介绍,他到叶圣陶家里为其作画。叶圣陶先邀请他参观自己的卧室兼书房,还到院子里欣赏正在盛开着的海棠花。当时,年近九旬的叶圣陶兴致颇高,两人边画边聊画完后,叶圣陶看到画中的自己,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苏州话说:“就是我!就是我!”

大家|著名画家刘宇一:艺术之舟就是要讴歌人民和英雄

刘宇一与叶圣陶(供图/刘宇一)

画完之后,叶圣陶提出,希望刘宇一为巴金画像。1983年丁玲到上海看望巴金并转达了为其画像的提议。巴金同意后,刘宇一即刻动身赶往了上海。在武康路巴金的住所,腿疾在身的巴金由人抬到了后花园。刘宇一说:“平时作画都是2至4个小时,但是画巴老的时候,他有腿疾在身,我实在不忍心让他坐太久,整个绘画过程仅仅用了一个小时。画到一半,拿给巴老看后,巴老不让再添一笔,并用四川话说道:‘已经像咯!已经像咯!’”

刘宇一的作品集中,这样描述巴金的这幅肖像画——“这幅画中,巴金坐在藤椅中,神态安详,宽阔的前额上覆着的如银白发是智慧的象征。在黑框眼镜里,闪射出坚毅的眼神,仿佛可以把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看得明明白白,分得清清楚楚。”这次作画经历让刘宇一十分难忘,他说:“当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巴金勋章时,巴金是坐在轮椅上接受的。但在送我的时候,他却艰难的站起身,由人搀扶双臂,撑着拐棍把我从后花园送到了前院。”

大家|著名画家刘宇一:艺术之舟就是要讴歌人民和英雄

刘宇一为巴金作画(供图/刘宇一)

刘宇一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记录20世纪的名人和盛事。提到对未来创作的展望时,他表示:有建立“华夏之光”美术馆的想法。为杰出华人们画肖像。把《现当代中国文化精英写像》这一作品集的时代精神和记录历史人物的事业传递下去。愚公移山的精神要发挥出作用。将来自己老了,画不动了,我女儿来画,女儿老了画不动的时候,还有孙子辈的后代们,一代代传承下去。画画的这些人还有我的学生们,他们都能传承我的这份事业,将“华夏之光”的品牌传递下去。画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