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團伙拜師學藝成「專家」 爲證文物爲真直播盜墓

和田玉扳指、清朝官服、金絲楠木……長沙縣公安局辦公室桌上,滿滿一桌造型精美的古文物,足以開個小型展覽會。然而,桌子一角的洛陽鏟、鉗子、鏟子、金屬探測儀等,似乎又在表明,這些文物“來路不明”。

6月29日,長沙縣公安局刑偵大隊聯合安沙、湘龍、北山、高橋派出所,摧毀一盜掘古墓葬團伙,刑事拘留9人,破獲系列古墓被盜案,其中包括黃興之父等古墓。

在這個系列盜墓案中,盜墓情節堪比《盜墓筆記》,盜墓團伙不僅“技藝精湛”,還極具“運營意識”,為了讓買家放心,他們甚至邊盜墓邊錄製視頻進行同步直播,以證明自己的文物並非贗品。

收網黃興之父墓地差點被盜

  

黃筱村(1840年-1897年),清長沙府善化縣人(現屬開福區),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黃興之父。他的墓地位於長沙市開福區洪山街道洪西社區葉裡包桃山上。今年4月,黃筱村的墓差點被盜。據長沙縣公安局刑偵大隊辦案民警張亮亮介紹,當時盜墓賊已在黃筱村墓地上打好盜洞,只等第二天收穫“戰利品”,幸而前一天警方及時收網,將以長沙縣人餘某為首的盜墓團伙一網打盡。“但他(黃筱村)的墓地最後還是留了一個盜洞”。

張亮亮說,餘某歸案後,警方調查發現,與他常年保持“業務往來”的,還有一個以開福區人唐某為首的盜竊古墓團伙。6月27日將唐某抓捕時,在其家中,繳獲金屬探測儀、洛陽鏟等盜墓工具,扣押玉器、墓誌銘、金絲楠木等一批涉案物品。經查,2016年以來,唐某夥同他人,多次在長沙市洪山橋附近、長沙縣黃興鎮、長沙縣北山鎮等地盜竊古墓。

隨著調查的深入,辦案民警發現,雖然都是盜墓團伙,但1984年出生的餘某,與1962年出生的唐某,從“師承”關係上說,分屬兩個不同的“門派”。

揭秘自學成才的盜墓“專家”

張亮亮介紹,為了盜墓,餘某曾專門拜師學藝,苦練盜墓技能,並在2000年左右,未成年時就已入行。“他也很痴迷文物古玩,民警去家裡抓他的時候,他家裡的樓上樓下都是這些東西。”張亮亮說,盜墓只是餘某的兼職工作,平日裡,他還做綠化工程等零工。

而1962年出生的唐某,則是“自學成才”,因為喜歡文物古玩,唐某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鑽研”盜墓。張亮亮說,普通的一座山,沒有墓碑,沒有墳頭,單憑地形走勢,唐某就可大致判斷出此地是否有古墓,“用上洛陽鏟,連墓地年份他都能判斷出來。”

張亮亮介紹,平日裡,餘某和唐某各幹各的,互不戧行,但兩個團伙成員卻經常進行“業務交流”,探討盜墓技巧,並在銷贓方面“互幫互助”。張亮亮介紹,這兩個團伙的成員都是長沙人,他們盜掘的墓地也多在開福區和長沙縣境內,所盜墓葬的年代最早為清代中期,最晚則是上世紀90年的。“據目前掌握的情況,這一團夥盜掘的民國之前的古墓有10座。”張亮亮說。

銷贓為證明文物為真,現場直播盜墓

發佈會現場展示的被盜文物中,有一套清朝官員的蟒袍、朝珠、摺扇,以及官帽上的一個配飾。

辦案民警介紹,這個官員的名字尚未知曉,但據考證是清朝的五品官員,有朝廷賞的“奉政大夫”榮譽,“相當於現在的廳級幹部。”辦案民警說,餘某團伙發現該座墓葬時,屍體上著有完整的官服、官帽、朝珠及手執的扇子。“但他們盜取蟒袍、朝珠和相關配飾後,就將其屍體隨便掩埋了。”辦案民警介紹。據瞭解,這座墓葬位於長沙縣北山鎮。

查處餘某等人的手機時,警方還有個“震驚”的發現,盜墓團伙為了向買家證明文物為真,甚至邊盜墓邊錄製短視頻,同步直播盜墓過程,以此讓買家相信文物是真品。

辦案民警介紹,百來件涉案物品中,餘某團伙盜掘的大概有70件,唐某團伙盜掘的為30件。已經銷贓的物品約20件,獲利10萬元左右。目前,該案還在進一步深挖中,同時,警方正全力追繳贓物。

分工

團伙內部分工細緻專門選擇白天盜墓

警方調查發現,此次破獲的系列盜墓案中,犯罪嫌疑人盜墓時間居然全部選在白天。

對於作案的時間,張亮亮解釋,一是墓葬所在地一般位置偏遠,幾乎沒有人看得到。另外,白天光線充足,便於他們掘墓。

張亮亮說,在盜墓團伙內部,有著細緻的分工,頭目餘某負責實地走訪尋找墓葬,研究掘墓方案及找買家銷贓。在其確定方案後,再與徐某、胡某一道實施掘墓,每人幹個半小時就休息,下一個人再頂上。餘某的弟弟負責開車、買食物、把風等“後勤”工作。“據其交代,一個易盜的墓葬一般挖2至3個小時,難盜的墓葬要挖2至3天。”張亮亮說。

張亮亮介紹,今年1月以來,餘某和唐某的盜墓頻率加大後,警方發現,他們的作案手法和作案時間驚人一致,於是進行並串案偵查。4月,餘某團伙落網,並由此牽出唐某團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