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依舊|韓靖:災區感悟TOP10

【本文由韓靖先生分享】

芳華依舊|韓靖:災區感悟TOP10

韓靖,時任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秘書長特別助理、研究開發部主任。

縱橫災區20天,輾轉廣源、綿陽、德陽、什邡、綿竹、遵道、九龍、映秀、都江堰、安縣、成都,很多的感悟,與其洋洋灑灑,不如出爐災區感悟TOP10。

1、最燦爛的微笑

友成之家兒童活動中心操場的中間有一大堆石子,五六位志願者奮力鏟了一個多小時,仍然未見變化。工地負責人找來部隊的大剷車,果然成效顯著。當時地面溫度40度,看著駕駛樓裡揮汗如雨的小戰士,我拿來兩瓶果汁,衝他比劃。小戰士笑著搖頭。我用姚明同志的遠投技術向駕駛樓敞開的窗子內投進一瓶,正待凝神運力再投一次,“卡”的一聲,窗子關上了,玻璃後小戰士在微笑中露出了虎牙。

這是我在災區見到的最燦爛的微笑,充滿了真誠、無私、樸實與樂觀……

2、最不負責任的“負責”

我的左邊是一座承重20噸的危橋,我的右邊是重45噸的卡車,我的前面是一位“勇敢”的志願者領導。

“過橋,出了事情我負責”,志願者領導揮手高喊,身段優美。

你真的負的了責任嗎?你真的能為45噸救災物資負責嗎?你真的能為司機的生命安全負責嗎?你真的能為截斷運輸物資生命線負責嗎?看似勇敢的責任擔當,卻是最不負責任的頭腦衝動。

清醒一點吧,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先做好公民社會“公民”的責任吧。

到這裡,不禁為我出發前“我負責理事長的安全”的空洞口號而汗顏。

3、最恰當的比喻

在廣西,我聽到了關於政府、NGO、志願者關係最恰當的比喻:石頭、沙子和水。

如果放在一個杯子裡,先放石頭、再放沙子最後放水,能夠讓杯子盛滿。好像政府是石頭、NGO是沙子,志願者是水,三者應當有機配合。

我感覺這個比喻很絕妙,但有一些事項請大家注意:

第一:目標是讓杯子最重

這種配合的目標不是讓杯子填滿,而是讓滿的杯子最重。沙子能讓杯子填滿、水也可以,但都達不到杯子最重,只有先放石頭、再放沙子最後放水,才能夠讓盛滿的杯子最重。最重,才是行動的效果。

第二:永遠沒有最滿

石頭的縫隙很明顯、沙子的縫隙可以想象,其實從微觀來講,水的縫隙也很大。所以沙子不要嘲笑石頭、水不要嘲笑沙子,正是因為有縫隙,才有自身存在的價值。我們需要把所有精力用在如何貼補空白,而不要用在描述縫隙有多麼大這一不爭且永遠存在的事實。

解決,才是生存之道。

第三:順序非常重要

顛倒順序,只能讓重量變輕,從而失去目的。

有一點耐心,等第一層石頭先放,然後是沙子然後是水,再等第二層石頭……

順序,就是高效方法。

4、最精彩的對白

“我們來的目的就是要讓政府看到民間NGO的作用”——某NGO領導人

“對不起,友成來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救災,災民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如果在如此危及的時刻還惦記自己那一點私利;

如果來到災區為了滿足自己“孔雀開屏”的願望;

如果自己目的如此不純粹卻要求志願者純粹的付出;

在夜深人靜的時刻,不會睡不著覺嗎?

道不同者,不相為謀

芳華依舊|韓靖:災區感悟TOP10

在友成之家工地上奮力搬運的剷車

5、最簡單的請求

“給我爸留個全屍吧,我看見他的病床了”,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仰面望著推土機中的司機,身後是一座醫院的廢墟。

濃烈的屍臭與推土機排出的廢氣令人作嘔,而三名子女表情木然地蹲在廢墟中守望三天了,每一次推土機挖出破碎的肢體,三人都要跑去看看,他們希望找到自己父親的屍體,直到他們發現了父親的病床。

推土機離去了,老人的屍體也很完整,應該是對三位兒女最大的安慰。

我一直在想,在那片因餘震不斷而戰慄的、惡臭的、鮮血淋漓的廢墟上,我能有勇氣堅持多久,那些滿腹經綸滿口孝道的大師們又能堅持多久。

6、最感動的時刻

我在災區沒哭過,卻在廣西掉了眼淚。

傍晚,雲壓的很低。南寧邕江的岸邊,微雨淋溼了地上的彩色紙屑,那是白天火炬傳遞萬民歡騰的見證,而端午節賽龍舟的鑼鼓聲似乎還在耳邊。一位清秀女孩正在放孔明燈,大紅的燈上端正地寫著“中國加油”,隨著孔明燈緩緩升起,周圍的人群鼓掌大喊“中國加油”!

公民意識真的需要課堂培訓才能樹立嗎?

志願者精神真的需要揮旗倡導才能發揚嗎?

我想起了拿破崙的名言“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他醒來,全世界都要為之側目。”

那一夜,我因中國公民覺醒而喜悅

那一夜,我因能夠為志願公民服務而喜悅

那一夜,我感動的眼淚與雨水一起落下……

7、最真誠的握手

深夜,綿竹檢察院門前。

民政局長正向副市長介紹理事長,隨著民政局長做出“請”的姿勢,副市長向理事長身後的電線杆伸出手……民政局長一把拽過,重新為副市長定位,才準確的握到了理事長的手。一句“謝謝”之後,便是無語的眼淚。

“她家裡死了四個人,已經工作三天三夜沒睡了”民政局長歉然解釋。

這是我見到過的最真誠的握手,不僅是兩個人的,更是政府與NGO的。

8、最公平的分配

村場景:“李家的來了沒有!”

那是一片廢墟上的分配點,倖存的村幹部帶領大家按照生還者的名單派發救災物資,每一筆都極為認真。在眾目睽睽之下,偏向分發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靈。

鎮場景:發放點上,一位年輕的父親帶著膝下的孩子向發放人員要求一點藥品。

發放員:剛才發放的時候你為什麼不來

父 親:剛才真的沒聽見

發放員:你真的沒領過嗎?

父 親:真的沒領過。

發放員:你叫什麼名字

查找中……

發放員:這瓶水也給你,讓孩子吃藥。

這是我親眼所見的物資發放,我敢向任何一個批評發放不公的人講我的所見所聞。

這是我親身感受的政府效率,我敢向任何一個批評救災效率的人講我的所見所聞。

芳華依舊|韓靖:災區感悟TOP10

災民在領取物資

9、最不懂心理的“心理專家”

“心理干預”是災區的流行詞彙,我從未見過這麼多的心理專家。我無意抹殺心理專家對災區的卓越貢獻,可總有疑惑揮之不去,為什麼我身邊的都不靠譜呢?

場景一:你們必須給我……

評:拜託,我們是合作關係,如果必須怎樣,那就是你必須給我滾

場景二:由於救災物資卸貨的地方未落實,探路的先遣隊讓心理專家在公路上等待了15分鐘,其中一位對2天未睡的我劈頭蓋臉地說:“如此低效!”

評:我覺得我和她都需要心理干預。

10、最令人寒心的評論

綿竹的街頭,一隊解放軍戰士手拿鐵鍬、鎬頭匆匆跑過。我的身邊突然一聲冷笑“呵,最精銳的軍隊卻拿著最原始的工具,怎麼不用液壓破碎機,這哪叫救災啊”。

此刻是我在災區唯一一次體內升騰起打人的衝動,真的很想衝這位“救災專家”飛起一腳。而我預料的結果是:這位仁兄倒地後先愣5秒,然後回身撿起倒塌樓房的碎塊——這時他身邊突然一聲冷笑,“呵,最精銳的戰士卻拿著最原始的武器,怎麼不用衝鋒槍,這哪叫打架啊”。

誰都知道液壓破碎機是好東西,哪個部隊隨身帶著?難道沒有那玩意就不救災了嗎?

芳華依舊|韓靖:災區感悟TOP10

執行主編 | 張羽漫

顧問 | 葛繼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