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爆發前夜:萬億市場誰在低調蟄伏

物業管理爆發前夜:萬億市場誰在低調蟄伏

最底層的需求通常蘊含著最龐大的價值。衣食住行之中,物業佔得一個“住”字。

據相關人士測算,按照當前國務院的人口發展規劃目標,在不考慮物業管理費漲價因素的情況下,我國物業管理服務行業2030年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1.3萬億元人民幣。

而隨著全國各地各大城市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的建設,物業行業更是被賦予了新的想象空間,吸引了包括騰訊、阿里巴巴在內的巨頭進場。

在成為下一個金礦之前,行業的躁動已經體現在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上:最近上市的物管企業,動輒出現40、50倍的PE估值。

彩生活等早期上市的老牌物管企業,或許不日就會迎來重新評估。

一直以來,物業管理給人的印象是一個事繁利薄的傳統行業,並長期遊離於主流的投資眼光之外。但隨著近期南都物業上A、雅生活登陸港股,物管板塊有了嶄新的面貌:

1、南都物業作為首個進入A股的物業企業,首發上市當日即大漲44%,之後一連五波漲停。截至2018年2月23日,南都物業收於32.04元/股,較16.25元人民幣的發行價格幾乎翻了一番,市盈率(TTM)達到37.44;

2、雅居樂集團旗下的物業管理服務公司——雅生活,於2月9日在港上市。截至2月23日收盤,雅生活市盈率高達62倍,平均市盈率57倍,總市值超160億港元,成為行業內估值最高的企業。

可以看到的是,曾經髒、累、瑣碎的物管企業一躍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而這其實和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的入局不無關係。

2017年12月22日,騰訊公佈布了智慧社區開放平臺“騰訊海納”,意圖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改造傳統物業。

同年12月30日,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上線便民生活服務站,推出六個大類服務項目,包括家電維修、電工服務、管道維修、房屋築漏、鎖具維修、搬家服務。

究竟巨頭們在物業管理中看到了怎樣的機會?

相信不少人對前幾年微信和支付寶的“打車補貼大戰”記憶猶新。如果說打車僅僅代表單個線下流量入口,那麼物業就是無數個優質線下流量入口的集合:

投訴、繳費、收快遞、門禁進出、停車場進出、水電煤問題報修等複雜場景不僅數量上龐大無比,而且使用頻率、支付量級上也遠超打車場景,以此為延伸的商業生態潛力巨大。

於是,在線上流量紅利增長殆盡之後,坐擁社區流量入口和支付場景的物管企業的價值被重新發現。

物管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始於2014年彩生活(01778)在香港上市,中海物業(02669)、中奧到家(01538)、綠城服務(02869)緊隨其後。截至2018年2月,港股市場上共有5只物業股。

物業管理爆發前夜:萬億市場誰在低調蟄伏

從目前各家企業的估值來看,資本市場上的老牌物管企業彩生活可能最被低估。

擁有9億平方米平臺服務面積的彩生活,是全球在管建築面積最大的物業企業,但其規模並沒有在股價上得到真正的體現。

彩生活和雅生活分別是最早和最遲登陸港股的兩家物管企業。

從業績表現上來看,彩生活和雅生活兩家企業其實難分伯仲。2016年,彩生活錄得營業收入13.42億元,淨利潤2.1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2.16%和18.26%,同期雅生活的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為12.44億元和1.69億元。

業績相近,估值差距卻較大,為什麼?不妨先來看一下雅生活的估值邏輯。

對一家企業的內在價值進行評估,一種通用的做法是現金流量折現法,即預測公司將來的現金流量並按照一定的貼現率計算公司的現值。

毫無疑問,在貼現率一定的情況下,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越高,估值也就越高。一般認為,擁有高未來現金流的企業,要麼像貴州茅臺一樣,擁有充分穩定的業績預期作為支撐,要麼像亞馬遜一樣,商業模式充滿想象力,可以多維度拓寬邊界。

雅生活的高估值,本質上也是同樣的理由:

1、未來四五年的業績發展有保障。2017年6月,雅居樂集團宣佈收購綠地物業100%股權,交易對價為10億元。

收購公告中指出,在2018-2022年,將確保雅居樂每年自綠地開發的物業中獲得700萬平方米物業服務面積,還有300萬平方米的物業服務面積的優先獲得權。也即是說,雅生活未來五年至少能增加3500萬平方米物業服務面積。

2、業務邏輯較清晰。雅生活自我定位為生活模式服務商(即不是單純做物業服務),在線上推出了移動應用程式雅管家、雅商家及雅助手,在線下則打造了包括雅生活體驗中心,推行平臺式服務。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彩生活在這兩方面其實並不遜色於同行。

2017年11月,彩生活和母公司花樣年控股發佈公告,稱彩生活將通過四份協議、總對價20.13億元人民幣收購萬象美,後者的核心資產為萬達物業。

早在2016年,花樣年以體外基金形式收購了萬象美,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整合改造,終於注入彩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份協議,代價為11.85億元,是四份協議中的重頭戲。協議顯示,彩生活通過向花樣年發行新股份的方式支付9.98億元,用現金支付餘下的約1.86億元,大大緩解了財務壓力。

萬達物業是一塊相當優良的資產。相關公告顯示,萬達物業管理資產包中涉及132個項目,集中分佈在重要二三線城市的核心區域,涉及面積6406萬平方米。

截至2017年10月31日止10個月,萬象美錄得收益約12.36億,同比增加17.1%;毛利約4.12億,同比大增128.5%;淨利潤約2.35億,同比大增約15倍。

這意味著,一旦並表,彩生活將直接納入一個體量和自己接近、盈利情況良好且處於高速增長狀態的資產,營收直追目前最高的綠城服務,對於未來業績預期是實打實的利好。

相比萬象美的即插即用,雅生活耗資10億元收購的綠地物業在2017年上半年還處於略微虧損狀態,營收剛剛超過6000萬元。雅生活還需要通過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等方式才能真正消化這一資產,面臨的壓力不小。

在物業管理的商業模式上,彩生活則一直走在最前列。早在騰訊、阿里等巨頭公司進場之前,彩生活就意識到傳統的物管模式難以為繼,積極擁抱互聯網。

如果說雅生活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推行平臺式服務,彩生活則在平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打造了一個生態圈:

以現有的物業管理服務為基礎,通過輕資產擴張手段不斷擴大服務面積,作為切入互聯網平臺的起點和入口;在此基礎上圍繞社區場景的各個維度孵化各個E化平臺為用戶提供服務。

彩生活的“平臺輸出+小股操盤”模式使其擁有了輕資產擴張的能力。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年中,彩生活的平臺服務面積已經高達8.49億平方米。

而截至2017年11月末,彩生活的互聯網平臺——彩之雲註冊用戶數量已達900萬,較2017年中期的400萬增長125%;平臺成交金額(GMV)累計達45億元,平均每個用戶貢獻500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彩之雲還孵化了E維修、E能源、E停車、E教育等多個垂直應用。

在增值服務方面,同行們尚不能和彩生活匹敵。截至2017年9月30日,雅生活推出的移動服務程式雅管家的用戶數量接近24萬,與彩生活的差距較大。

此外,彩生活的毛利率在港股物業企業中遙遙領先。這主要是因為彩生活的收費方式以酬金製為主,相較於包乾制營業成本較低,不過生態圈中逐漸成型的增值服務對於毛利率也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物業管理爆發前夜:萬億市場誰在低調蟄伏

可以看到的是,對比同行或是互聯網巨頭,彩生活早已先一步對物業進行生態化改造。這一先發優勢將使其牢牢地在未來的物業商業模式中佔據一席之地。

而來自萬達物業(萬象美)的利潤以及龐大的規模決定了公司未來的業績能有穩健長足的發展。

因此,在物業行業迎來重大變革的前夜,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彩生活應當享有與雅生活、綠城服務等物管企業同等的估值待遇。目前20倍左右的PE和躊躇的股價,或許很快就會成為過去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