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系列——足癬篇

科普系列——足癬篇

炎炎夏日,足癬來襲;清涼一夏,從足開始。足癬(俗名“香港腳”、腳氣),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膚損害往往是先單側(即單腳)發生,數週或數月後才感染到對側。足癬主要累及足趾間、足蹠、足跟和足側緣。因病情發展或搔抓,可出現糜爛、滲液,甚或細菌感染,出現膿皰等。

科普系列——足癬篇

相信很多人都認為,腳氣很簡單,不用浪費時間去醫院就診,在家門口的藥店買支達克寧藥膏抹抹就行了。殊不知,簡單的一個腳氣,如不及時就診,合理用藥,也會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引發細菌感染,蔓延至小腿,甚至整個下肢,這時,藥膏往往就難以起效了,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及工作,所以,大家應對腳氣有個科學全面的認識,認真對待!

足癬分型

科普系列——足癬篇

科普系列——足癬篇

水皰鱗屑型

多發生在夏季,表現為趾間、足緣、足底出現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皰,疏散或成群分佈,皰壁較厚,內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皰,撕去皰壁,可見蜂窩狀基底及鮮紅色糜爛面,劇烈瘙癢。這一類型最常見,大家也最熟悉。

科普系列——足癬篇

角化過度型

症狀是足蹠、足緣、足跟部皮膚角質增厚、粗糙、脫屑,鱗屑成片狀或小點狀,反覆脫落。一般無瘙癢,有皸裂時疼痛明顯。這一類型大家往往會忽視,認為只是一個簡單的脫皮,自行應用一些潤膚膏一類無效果才來就診。

科普系列——足癬篇

浸漬糜爛型

表現為局部表皮角質層浸軟發白。由於走動時不斷摩擦表皮脫落,露出鮮紅色糜爛面;嚴重者趾縫間、趾腹與足底交界處皮膚均可累及,瘙癢劇烈,多發於第3、4、5趾縫間。常見於多汗者。這一類型大家也比較熟悉。

好了,大家對足癬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關鍵的問題是怎麼治療呢?

往往針對不同類型的足癬選擇不同的劑型的抗真菌藥。如水皰鱗屑型應霜劑和水劑(如聯苯苄唑霜或溶液等);浸漬糜爛型給予粉劑(如咪康唑粉等);角化過度型可選擇剝脫作用較強的製劑(如複方苯甲痠軟膏),必要時可採取封包治療。對於一些嚴重或頑固型的足癬,這時就需要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用藥。

為何總復發?

最後,大家可能會問,我的腳氣用藥好了,為什麼過幾天又復發了?

首先,足癬用藥最關鍵的是應按照分型進行連貫正規的治療。切勿自行盲目治療,常常使病情延誤和加重。

其次,合理預防,才會防止復發:

  • 要注意清潔,保持皮膚乾燥,保持足部清潔,每天清洗數次,勤換襪子。
  • 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分別使用,以免傳染他人。
  • 平時不宜穿運動鞋、旅遊鞋等不透氣的鞋子,以免造成腳汗過多,腳臭加劇。趾縫緊密的人可用乾淨紗布或棉球夾在中間或選擇分趾襪,以利於吸水通氣。
  • 勿吃容易引發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蔥、生蒜等。
  • 情緒宜恬靜,興奮和激動容易誘發多汗,加重足癬。
  • 足癬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應避免搔抓,防止自身傳染及繼發感染。

相信大家看完這篇小科普文章,已經對腳氣有了系統的認識,但是,一旦得了腳氣,切忌自行用藥,一定來醫院就診,早診斷,早治療,早痊癒!

科普系列——足癬篇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為蘇孟醫生原創,文中內容僅供大家參考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