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官爲何被稱爲「知縣」或「父母官」,「父母官」的真實原型人物

縣官為何被稱為“知縣”或“父母官”,“父母官”的真實原型人物

縣作為行政區域始於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將縣制在全國推行。在唐代之前,縣的長官稱為縣令或縣長。唐稱佐官代理縣令為知縣事。宋代常派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如果當地駐有戍兵,則知縣還會兼兵馬都監或監押,兼管軍事。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

縣官為何被稱為“知縣”或“父母官”,“父母官”的真實原型人物

官在宋代,朝廷派遺官員“知某縣事”,簡稱知縣,並設有縣丞、主簿等知縣的助手。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理全縣的糧稅、戶籍等。這個制度在明清沿用下來,故有此一說。

縣官為何被稱為“知縣”或“父母官”,“父母官”的真實原型人物

召信臣是漢代的一名官員,他在任職期間“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他經常深入鄉村,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還巡視各處水泉,組織開挖水渠,興建了幾十處水門堤堰,灌溉面積逐年增加,最後多達3萬頃。百姓因而富足,生活安居樂業。他還大力提倡勤儉,辦理婚喪嫁娶,明禁鋪張。對於遊手好閒的人,嚴加約束,使當地形成了極好的社會風氣。在他任職的地方,百姓生活富足,盜竊案絕跡,訴訟案也幾乎沒有。當地百姓對其感恩戴德,尊稱其為“召父”。後來,召信臣升遷,官至少府,位列九卿。

縣官為何被稱為“知縣”或“父母官”,“父母官”的真實原型人物

杜詩是河南汲縣(今衛輝)人,建武七年(31年),任南陽太守。“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於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時人方於召信臣,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秦漢時期,河南南陽地區灌溉特別發達,南陽太守召信臣對此地的水利和農業生產有特殊貢獻,因而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譽為“召父”。東漢時期,南陽水利事業進一步興盛,杜詩在這方面也做出了很大成績,“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都內比室股足”,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被稱為“杜母”。

召信臣和杜詩,被人合稱為“父母官”。也就是說在當時,並不是任何縣官都可以做“父母官的。“父母官”必須清正廉明,對當地百姓有貢獻,為人民謀福利。“父母官”的說法源於南陽,後來人們把對當地有貢獻的縣官都稱為“父母官”。再到清朝,“父母官”已經成了縣官的別稱了。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縣官被稱為“知縣”“父母官”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