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父母官”這句俗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是:舊時對地方官的稱呼,多指州縣長官。這在史書上經常能見到,而且俗語也經常用到。然而,這個詞透露著濃濃的官本位思想和舊社會階級觀念。人們須謹記,新時期的官員是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可不是父母官。

“父母官”一詞最早來源於《禮記·大學》:“《詩》雲:‘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孟子·梁惠王上》:“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之父母也?”在這些先秦文獻中“父母”是指百姓的統治者,甚至是國君。

漢代曾出現了兩個非常有政績的地方官: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據《後漢書》載杜詩為南陽太守,深受百姓愛戴,百姓將之與前代的召信臣相比,於是就有了“前有召父,後有杜母”之說,這時“父母”一詞已經有了地方官的含義。

宋初王禹偁《謫居感事》詩:“萬家呼父母。”其自注:“民間呼令為父母官”,這是將地方官比作父母官的最早出處。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在封建社會,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時父母又最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領導與愛護的兩種特點,一個好的地方官應該像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這就是“愛民如子”,當百姓的權利受到傷害時,官員理應加以維護,這就是“為民做主”。因此所謂的“父母官”其實是百姓的一種讚譽。

除了上面的含義,在漢語的運用中“父母官”其實還有另一種用法,那就是指家鄉的地方官。古人為官出於避嫌的原因,常常是異地為官。這樣就離開了家鄉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數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這些人對那些家鄉的官也稱之為“父母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鄉父母官”。

“父母官”的兩種含義其適用的對象雖然接近——都是地方官,但用法卻是有講究的。前者是百姓對長官的稱謂,是對長官的一種敬畏和讚譽,而後者其實是朝中高官對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種尊稱,也是一種自謙的表示,說家鄉的小官為父母官一來顯示自己沒有架子,尊重對方,二來縣官不如現管,也是希望對方對自己的父母有所照應。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總之,官員自己是不能稱自己為“父母官”的。

中國歷史上,被老百姓稱之為“父母官”的不在少數。源頭為西漢的召信臣、東漢的杜詩,被稱之為“前有召父,後有杜母”。這句話,源出地是河南南陽。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壽春(今安徽壽縣)人。生卒年不詳,活躍於西漢初元至竟寧年間(公元前48—前33年)。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召信臣因明經甲科而成為郎官,補授谷陽長。後被薦舉為高第,升遷為上蔡長。他為官視民如子,所到之處都為民眾稱頌。後越級提拔為零陵太守,但因病免職歸田。以後起復徵辟為諫大夫,調任南陽太守,為官仍如在上蔡時一樣。

信臣為人勤勤懇懇又有主張,喜歡為民興利,只想使民富裕。他常親自勸導農耕,出入于田間,住在鄉野亭舍之中,很少有安閒在家的時候。

經他調查巡視郡中的水源,而開通溝渠。在召信臣主持興建的南陽水利工程中,最有名的是六門堰和鉗盧陂。六門堰又叫穰西石堰,在今河南鄧縣城西1.5公里。它壅遏漢水的二級支流湍水(流入漢水支流淯水,今白河),形成水庫。最初設3處水門引水,元始五年(公元5年)增加到6處,所以叫六門堰。水由水門分出後,沿途形成29個陂塘,形成“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可以灌溉穰縣(今鄧縣東)、新野、涅陽(今南陽市鎮平縣南)3縣5000多頃農田。這一帶水利歷史上經過多次興廢,明代末年才完全廢棄。鉗盧陂在鄧縣城南30公里,號稱灌田萬頃,廢於清代前期。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溝渠開通後,召信臣為百姓制訂了用水的規定,刻在石頭上立於田邊,以防止爭搶。他又禁止民間婚姻嫁娶和舉辦喪禮鋪張浪費,務必要勤儉節約。府縣官吏人家的子弟遊手好閒,不把務農當作一回事的,他看見了就要加以訓斥,嚴重者還治以不法之罪,以此顯示出他的好惡。他治理的地方教化大行,郡中人家無不耕稼力田,外地百姓前往投奔,因而使戶口倍增,但盜賊訟獄卻大為減少。官吏百姓都敬重熱愛他,稱他為“召父”。

召信臣因年邁而卒於官任之內。元始四年,漢平帝下詔為百官卿士中有益於民眾者立祠,蜀郡便以文翁,九江便以“召父”響應詔書。同樣南陽也為他立了祠。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杜詩就河南汲縣(今河南省衛輝市)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

建武十四年杜詩病死,身後“貧困無田宅,喪無所歸”。有個叫鮑水的人看不下去了,專門向光武帝劉秀寫了報告,最後由朝廷賜賻才得以喪葬。

你知道“父母官”的來歷嗎,官員能自稱父母官嗎?

有人曾把杜詩和召信臣來比較,南陽人稱讚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意思是同樣好,跟父母一樣。

“父母官”就這樣從南陽流傳下來,並走向華夏大地。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