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香港电影因为《打擂台》《桃姐》《踏雪寻梅》《黄金花》具备港味的港产片而存在,还是会让香港电影这张名片继续留存。香港电影一直都在,只是没有往昔的癫狂与过火了。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时光网特稿 香港金像奖新晋影后毛舜筠的影片《黄金花》4月28日在内地公映,经过“五一”档,收入不过100万元,成绩相当惨淡。《黄金花》是香港导演陈大利的导演处女作,让毛舜筠夺得了第37届金像奖影后,这或许也是促成影片在内地上映的原因之一。

与《黄金花》同期在内地市场上映的电影还有《低压槽:欲望之城》,后者是由张家辉自导自演,是一部商业电影,虽然投资不小,但在五一档的三天中也未能拿到3000万元的票房。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香港电影似乎都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市场境地。

在香港本地呢?香港观众似乎对香港电影更加冷淡,2017年港产片在香港的票房第一是《春娇救志明》,收入3070万港币。好莱坞电影《美女与野兽》拿下香港电影市场票房总冠军,收入6807万港币,差距何其之大。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榜单数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

从这份香港影史票房排行榜中可以看到,香港电影最高票房是《寒战2》,收入6624万港币,榜单中仅排第19位,香港电影在本地完全无法抗衡好莱坞等海外电影。

回顾4月闭幕的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是《明月几时有》,许鞍华导演,2017年7月1日在中国内地市场上映,累计收入6293万元。《明月几时有》是高成本电影,拥有周迅、彭于晏这样的明星阵容,而且还是合拍片。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讲述香港本地的现实题材,只能拍摄像《一念无明》这样的低成本影片

《黄金花》和《明月几时有》可以看做是现在香港电影的两种生存模式,第一种本港制作模式,就像是《黄金花》扎根于香港本地,讲述香港社会的故事,主旨在于培养新人导演,低成本、尽力去选用明星(香港的明星资源异常丰富)、讲述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从《黄金花》回溯,《点五步》《一念无明》《幸运是我》都是这样的类型。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追龙》虽然是讲述香港的故事,但这样高的成本,必须寻求内地资金支持

第二种生存模式就是在内地的合拍片模式,这种合拍片模式基本都是高成本电影,比如《追龙》《美人鱼》《西游伏妖篇》《红海行动》,这些电影有香港电影人和香港电影公司资本注入,导演都是香港人,不过这些电影更偏向于内地观众的口味。说直白一点,现在的合拍片更多是香港公司提供技术(导演或幕后团队与明星),内地公司提供大量的资金,最后制作出一部票房有保证的电影。

201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约为60部;1993年,香港电影年产量是234部。这两组数据之间的巨大差异说明了香港电影已经从昔日的辉煌跌落到今天的谷底,艰难中前行的香港电影,生存现状如何?未来的香港电影又将走向何方呢?

香港电影艰难现状

北上才能拍大片,产量一路下滑

现而今的香港电影制作肯定是今非昔比,一年60部的产量,不仅仅是让很多从业人员转行,也让很多新人导演没有机会得到成长锻炼,没戏可拍,让香港电影始终处于缓慢前行的状态。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1990年~201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列表,产量一路下滑

但作为曾经的东方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基础仍在,飞速发展的内地电影市场很需要香港电影人的技术和经验,近期内地狂卖的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中就需要香港导演或者香港武术指导的加盟,且不说中国内地,就连美国好莱坞之前也曾向香港电影学习武术指导和吊威亚的技术,影响力不言而喻。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香港电影的现状是不太乐观的,制作已经被分成了两大种类,一种就像是《黄金花》《点五步》《一念无明》《狂舞派》《僵尸》《陀地驱魔人》这样的中小成本电影,并不首先考虑内地上映,以本港和东南亚为市场依托,在创作上任意发挥;另一种就像是《杀破狼·贪狼》《美人鱼》《红海行动》《西游伏妖篇》《一代宗师》等合拍片,成本在8000万~4亿区间,主打就是内地市场,这一类合拍片已经看不到多少的“港味”。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香港电影人北上,可以执导像《红海行动》这样投资过亿的商业大片

曾有业内人士说:“以后就没有所谓的港产片,随着香港电影人的密切融入内地市场,以后都是中国电影。”

但是,香港市场每一年现在还会出产《黄金花》《29+1》《哪一天我们会飞》《狂舞派》这样一批保持香港电影风格的港产片面市,有不少也进入内地市场,但票房多数都是零敲碎打,过1000万都很难。那为什么香港电影人还在坚持做这样的中低成本港产片么?

首要目的是为了锻炼新人导演。《黄金花》是有香港电影发展基金资助拍摄完成,香港电影发展局设立的发展基金每年都会资助新导演拍片,以扶持新人导演的成长。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刘德华投资了《疯狂的石头》

不光是电影发展基金,其他电影公司或者电影人都会有扶持新人导演的项目,比如刘德华之前就有“亚洲新星导”项目,以资金来扶持两岸三地的新人导演拍电影,不过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是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香港电影在人才领域是全方位的青黄不接,所以香港电影行业从政府到公司近几年都在有意识培养新人导演上位,没有导演的话,香港电影就真的无以为继了。

记者采访了一位电影发行人Q先生,这位电影发行人Q先生是内地人,参与过多部香港电影在内地发行的工作,他对香港电影人才培养机制的看法是:“整体来看,香港电影行业的培养机制也在改变。比如过去是片场学徒制,像是吴宇森、杜琪峰、尔冬升、林超贤都是从片场副导演一步步做起来的。现在这种学徒制基本没有了,成为导演的人大概是两种,一种是学院派,从大学里学电影专业出身的新人导演;还有一种就是创作派,并不一定是学电影或导演出身,自己做剧本然后从编剧到导演。”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青年导演郭子健就是创作派出身的导演,一开始以编剧身份进入香港影坛,编剧了《干柴烈火》《大城小事》,之后凭借陈奕迅主演的《野·良犬》升任为导演,再然后就是凭借自编自导的《打擂台》拿下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大奖。《打擂台》让郭子健的导演水平获得业内认可,其后他导演了《西游降魔篇》《救火英雄》《悟空传》等众多高成本电影。郭子健也是新世纪之后少数几位在香港影坛崛起的新导演,归根结底,还是香港电影产量少了,新人锻炼的机会也少。

那么,香港电影从鼎盛时期能进入北美院线上映的情景,到今天从产量到质量都令人堪忧的落寞,香港电影这几十年经历了什么?香港观众为什么不爱看香港电影了?香港电影还有恢复黄金时代的希望吗?

香港电影为何走向衰落?

品质下降、人才流失、盗版横行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香港观众现在不喜欢看香港电影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从2000年到2017年,香港电影市场的年度总冠军几乎都是好莱坞电影,仅有2001年《少林足球》(6073万港币)、2002年《无间道》(5500万港币)和2004年《功夫》(6100万港币)拿下过年度总冠军,可见香港电影不再是香港观众看电影的首选。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注:《色戒》《那些年》算是华语片)

香港电影辉煌的时候是怎样的呢?

对比来看,《阿凡达》在香港拿下1.78亿港币的收入,是香港历史票房第一,《阿凡达》在香港吸引了145万的观影人次。但是,要比拼观影人次的话,香港电影就要扬眉吐气了。据统计,许冠杰、麦嘉主演的《最佳拍档》在1982年获得了287万观影人次,当时票房是2600万港币,但这个观影人次直到今天仍是最高纪录。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好莱坞打败港产片真的很难。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对于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市场在1990年代末的由盛而衰,各方媒体也都有过大概一致的总结,主要是以下六点:

第一点:1990年代好莱坞全球化加快速度,港片的外埠市场台湾、东南亚华人地区都被好莱坞攻陷,韩国本土电影崛起也让港片失去阵地。一直依赖外埠市场的港片遭遇重大打击。

第二点、1998年赶上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经济造成冲击,直接也影响到了香港电影的投资;

第三点、盗版的冲击,当时是VCD横行的时代,让盗版更加廉价,对香港电影行业产生直接的冲击;

第四点、香港电影自身的品质问题,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让电影品质开始不断下降,这种问题在世纪末更是充分爆发;

第五点、好莱坞电影、日韩电影的大举入侵。整个1980年代,香港电影市场的票房年度总冠军都是港产片。到了1993年,好莱坞电影《侏罗纪公园》首次夺得香港电影市场的年度总冠军,之后香港电影拿到年冠的次数越来越少。1999年甚至连日本的《午夜凶铃》都拿到过香港市场的年度总冠军。

第六点、人才的流失。1998年左右的世纪末,成龙、周润发、李连杰、徐克、林岭东、吴宇森等一大批香港一线电影人奔赴好莱坞拍电影,让香港电影在开始走下坡的时候失去精兵良将,无疑是雪上加霜。

香港电影可能再崛起?

未来仍是北上融合 本港培育人才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好莱坞电影现在是香港电影市场的主流,观众的首选

影评人亚蒙常年研究香港电影,对于香港电影未来发展,他说道:“香港电影恢复到1980年代的盛况已无可能。好莱坞片《阿凡达》《美国队长3》在香港票房都是过亿港币的票房,香港电影票房历史最高的是《寒战2》6624万。《复仇者联盟3》在香港上映不到一周票房已过6000万港币,这说明什么?说明香港观众已经不爱看港产片了,在内地市场票房很高的《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在香港的票房就很普通,香港电影的未来显然是在内地。”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张家辉的新片《低压槽》顺利拿到内地博纳影业的投资,并且在五一档公映。博纳的老板于冬说道:“家辉之前导演的那部鬼片《陀地驱魔人》也曾找过我投资,但是内地放不了,所以我不敢投。这部《低压槽》拍完之后,我也提了很多意见,家辉做了修改,顺利通过。”

高成本电影需要内地资金和市场,《智取威虎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黄金时代》等等高成本电影,首先针对的就是内地市场。而类似于《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救僵清道夫》《大乐师.为爱配乐 》等针对香港本地市场的中小成本电影,需要面对的是好莱坞大片的竞争,这也直接导致了香港电影在本地市场的所占份额越来越少。

未来的香港电影该走向何方?

电影发行人Q先生说:“类似于《黄金花》《一念无明》《幸运是我》这样的香港文艺片,高票房肯定不是制片方的第一需求,获奖或许比拿到票房更为实际一些,而且这些电影也确实获得了金像奖的肯定。再说香港电影发展基金,这个基金资助导演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扶持电影新人导演,促进香港电影发展,所以发展基金也不是为了票房而投资电影的。”

由此来看,香港文艺片仍然会坚强生长,也会有一定数量的电影新人成长起来,所以这些文艺片有存在的重要意义。

香港电影人不断北上是大势所趋,香港电影工业的基础扎实,尤其是拍摄商业片的经验丰富,这都是内地电影工业值得借鉴和汲取的营养。香港电影行业依旧会存在,只是工业规模在缩减。香港电影行业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向内地输送人才的基地,今后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小,以后都是中国电影。

香港电影制作处于冰火两重天?坚守还是北上?低成本和巨制!

但香港电影因为《打擂台》《桃姐》《踏雪寻梅》《春娇与志明》《天水围的日与夜》等具备港味的港产片而存在,这会让香港电影这张名片继续留存,并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支而存在。香港电影一直都在,只是没有往昔的癫狂与过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