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黎明与黄昏

是风光摄影师最为钟情的黄金时间段

若天气晴朗,太阳即将升起

或者刚刚落到地平线下的几分钟内

蓝色的天空穹顶与西方地平线之间

会浮现出金色至红色的光泽

气象学上称之为“曙暮光”

何 时 是 黄 昏?

何 时 是 夜 晚?

黄昏这两个字

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

但很少有人能够说出它的真实含义

若是翻开一本气象学词典

就会发现黄昏所对应的时间并非太阳西垂时分

而是专指:

太阳落到地平线下

至高度角位于地平线下6°的这段时间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太阳落下地平线并不意味着夜幕的降临

当太阳高度角位于地平线下0°—18°之间时

西方的天边仍可以看到靓丽的曙暮光

这段时间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段

太阳高度角低至地平线下18°以下

天际的亮色完全退去之时

夜晚才真正到来

民用、航海、天文曙暮光

气象学上,黎明与黄昏时段的天际光

叫做“民用曙暮光”

按照常理

与“民用曙暮光”相对的应该是“军用曙暮光”

但“军用曙暮光”这个词并没有出现

而是被进行了更加准确的分类与命名:

当太阳位于地平线下6°至12°之间

以及地平线下12°至18°之间时

曙暮光分别被称作“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王宁

秋季一场强劲的西北风之后,雾霾散去

北京也迎来了清新的空气

北京东部的城景一览无余

黄昏时分的光线温暖而柔和

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

但天空依然明亮

这时天际浮现的曙暮光被称作民用曙暮光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黄滕宇

初春的大连老虎滩

黎明前的海岸一派寂静

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升至地平线下6°—12°之间

漫天的星辰逐渐隐没在晨光中

此时海天相接处界线清晰

在曾经的大航海时代

这段时间正是航海测量的黄金时段

此时天际的曙光被称作航海曙暮光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戴建峰

如果有早起的习惯

那么你一定会注意到东方那颗明亮的金星

也就是黎明时分的启明星

这幅照片不仅记录下耀眼的启明星

还捕捉到了沐浴在晨光中的银河

这时太阳高度角大约在地平线下12°—18°之间

东方的天际刚刚有一点点亮色

此时的曙暮光被称作天文曙暮光

当然要看到如此梦幻的景象

仅仅靠早起是不够的

因为城市的灯光和雾霾会将星光遮盖

你还需要找一座足够高的山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程斌

夜幕降临,城星光闪现

然而在飞机上透过舷窗

却仍然能看到西方一抹余晖

对于飞行高度超过海拔万米的飞机而言

机舱中的乘客看到日落的时间

比地面上的人至少要晚10分钟以上

相应地

在飞机上看到曙暮光的时间也要向后推迟

即便太阳已经落到比地平面下18°更低的位置

从高空中仍然能看见西方天际的些许亮色

为什么色彩由红到蓝过渡?

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天文曙暮光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

这只是一个天色逐渐变暗的过程

然而对于海员和天文观测者来说

每种曙暮光分工明确

用途截然不同

专业人员并非不解风情

航海手、天文学家与气象学家

有些时候对于发现风景更加敏感和准确

太阳下落过程中曙暮光的种种复杂变化

在他们看来

如果只是用上述三类来划分

显得过于粗略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李尚远

借助现代物理学上的解读

天色的万千变化

都可以归结为地球大气中不同高度的微粒组成

霾水汽等较大颗粒会聚集在低空

较小的分子会在高空

而大气层顶部的物质甚至是更加微小的原子组成

这是因为外太空的辐射会将分子打碎

些难以捕捉的分子和原子将太阳光散射

让天空变得湛蓝——

越是小的颗粒,越容易散射蓝光

越是大颗粒,越容易散射红光

这在光学上被称作“瑞利散射定律”

太阳落山后

阳光从地平线下方反向穿过大气层

饱含颗粒的底层大气将红色的光波充分散射

营造出天边的温暖红色

阳光中剩余的光波照射到高层大气也被散射

呈现出日落后头顶墨蓝色的天空

东方的维纳斯带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杨勇

从北京西北边的高楼向东望去

奥林匹克公园内的观光塔

与远处高高低低的楼群

一起构成了城市起伏的天际线

天际线上方浮现出典型的维纳斯带

如光谱分析所示:

最接近地平线的地方稍暗

呈现偏冷的蓝紫色

那是地球自身的影子

上方有金黄色与粉红色的过渡带

这是光线受到空气中细小颗粒散射后

映出的美妙色彩

再往上则是深蓝色的夜空

维纳斯带是在大气透明度较好的情况下

日落时分呈现于东方天际的美景

面对绮丽的色彩与多变的层次

无怪乎人们会赋予它“维纳斯”之名

新月抱旧月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陈海滢

太阳已经落下地平线

一颗名为“泛星彗星”的明亮彗星

在傍晚绚丽的暮色中清晰可辨

彗星的上方

弯弯新月悬挂在湛蓝的天穹

像大海中漂荡的扁舟

新月怀抱中隐约可见暗灰色的光

这种天象被称作“新月抱旧月”

究其原因是地球反射的太阳光照射到月球表面

之后又折回地球而形成的

站在京西的一处山顶向西望去

天空到地平线的颜色

从深蓝渐变到粉红、玫瑰红

如此色调的曙暮光让人终生难忘

日照“红”山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张轶

“日照金山”

是被无数摄影师所热衷、痴迷的拍摄题材

其实东方或许会有更难得的美景

——如若气象条件足够好

从地平线下射来的阳光

经过云层反射与底层大气的散射

会将东方的雪山染上可遇而不可求的

粉红色“染山霞”

威严的神山一瞬间变成了害羞的小姑娘

青白路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戴建峰

青藏高原独特的大气条件

是欣赏各种气象学和天文学现象的绝佳之地

图片摄于西藏海拔4600米的佩枯错湖畔

太阳已经落山

依旧明亮的天空中

呈现出明暗交替的辐射状光带

这就是被称作“青白路”的大气现象

“青白路”也被叫做“耶稣光”

它往往预示着第二天的好天气

七彩祥云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陈海滢

在接近极地的高纬度地区

有时会在天空中看到珠贝云

珠贝云形态如丝绸般飘逸

最引人注目的是

它们有着珠母贝内壁一般夺目的七彩光泽

这种奇云多形成于

距离地面20—30公里的平流层间

最佳观赏位置一般在南北向山脉的背风面

由于高度比较高

在日落后很久云层仍然能反射出艳丽的色彩

有时甚至可以维持数日

在极地

曙暮光不再是稍纵即逝的景色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晨昏圈又称曙暮光区

这是一条虚拟的区域

它在地球表面划出了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带

日出之前或者日落之后的曙暮光

持续的时间和观测者的纬度位置有密切的关联

在赤道

日夜转换间的曙暮光

持续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

而在北极和南极

除了冬至前后的各一个月

曙暮光通常可以持续数小时甚至终日

日柱

(太阳处在地平面之上,此时不是曙暮光)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摄影/黄滕宇

除曙暮光之外

当太阳正好升起或落下时

还会有一些更为难得一见的大气现象

比如日柱

若天气寒冷

空气中的冰晶会折射和反射阳光

并产生一道罕见的光柱

光柱沿太阳正上或正下方垂直延伸

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分钟

有些风景,曙暮光中稍纵即逝

古时

人们曾给曙暮光起过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叫做“薄明”

对于城市中的人而言

早起享受黎明的风景或许不现实

但是黄昏的曙暮光

却是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的

每至傍晚

天际的色彩时刻变化

从绚丽到凝重

直至暮色完全降临而消散

忙碌了一天之后

天际线上壮丽的曙暮光足以温暖人心

抬头看一看远方天空

倾城的暮光

或许会让我们感受到片刻的温暖与宁静

本文汇编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4月

本文转载自《中国国家地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