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發展的「徐州經驗」

转型发展的“徐州经验”

徐州市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文化禮堂。全媒體記者 劉睿恆 攝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12月12日至13日到徐州開展黨的十九大後首次考察,對徐州振興轉型發展實踐給予充分肯定,說“徐州像杭州了”,並對發展實體經濟、抓好創新驅動、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生態文明、加強基層黨建等作出重要指示,為徐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新徵程指引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7月6日,市委書記侯紅、市長高建軍帶領開封市黨政考察團赴徐州市,就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城市規劃建設等進行考察,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轉型發展的“徐州經驗”給考察團成員以深深啟迪,大家紛紛坦言學到了轉型發展的“真經”。侯紅強調,要結合開封實際,認真學習借鑑徐州市轉型發展等方面的先進經驗,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在新時代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的開封篇章。

徐州市位於江蘇省西北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百里煤海”之稱,是江蘇省唯一肩負資源型城市轉型和老工業城市振興雙重任務的地區。近年來,搶抓國家政策機遇,主動作為,創新路徑,從“一城煤土半城灰”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這座百年煤城,在人居環境上上演了一場華麗轉身、精彩蝶變,在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生態轉型、社會轉型等方面來了一次日新月異的重構,打響了新時期轉型發展的“淮海戰役”。轉換“跑道”,巧做產業“加減法”,徐州市在經濟結構相對較重的江蘇,開闢出一片綠色發展新天地。

2017年,徐州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605.9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1.64億元,經濟總量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31位,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徐州辦成了一些過去想辦而未能辦成的大事。2017年年初,徐州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11月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12月成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2017年6月,國務院批覆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徐州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

转型发展的“徐州经验”

從“一城煤土半城灰”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人居環境實現精彩蝶變。全媒體記者 劉睿恆 攝

推動產業轉型

資源枯竭型城市向現代工商業城市華麗轉身

“‘數據湖’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如果把一張光盤存儲的數據比作一滴水,那麼一個能夠承載城市海量數據的大數據中心,就可以被稱作是這個城市的‘數據湖’。”7月6日,開封市黨政考察團在徐州中國華錄淮海數據湖產業園考察時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呈現幾何增長,導致傳統“容器”裝不下了,因此需要一個可以滿足存儲需求的新的架構來作為大數據的支撐。工作人員展示了“數據湖”的新型存儲設備——藍光光盤及光盤匣,“單張藍光光盤可以擁有300G的容量,利用光盤匣技術作為基本存儲單位可以達到3.6T,相當於5000多部影片的容量”。藍光存儲可抗電磁攻擊、防篡改、防病毒,具有50年至100年的長久使用壽命。淮海“數據湖”一期全面建成後,整體存儲容量可達到200P(200×1024TB)。徐州高新區通過實施“數據湖”“建湖、引水、水資源開發”三步走戰略,利用大數據進行招商引資,帶動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激活各類創新主體。

這是徐州市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精彩剪影。

徐州市始終堅持“工業立市、產業強市”,緊緊圍繞“調高、調輕、調優、調強”的產業發展導向,持續完善“6+6”的現代製造業和“333”現代服務業新體系,著力打造區域性“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2017年,徐州市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一五”初的13∶51.6∶35.4調整為9.1∶43.6∶47.3。

聚焦建設區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徐州市堅持創新驅動,不斷完善“產業+企業+平臺+人才+載體+金融+政策”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規劃建設江蘇淮海科技城、徐州科技創新谷、徐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潘安湖科教創新區等“一城一谷一院一區”。徐州高新區成功晉升國家級高新區,鼓樓高新區獲批籌建。2017年,徐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完成530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7%;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6%。

聚力建設區域性先進製造業基地。徐州市主攻實體經濟,積極構建以裝備製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6個優勢產業為主體,新能源、新材料等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的“6+6”現代工業產業新體系。大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先後關閉礦井14對,削減煤炭產量超過1000萬噸。徐工集團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951億元,主營收入537.9億元,同比增長58.9%,居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1位和全球行業第6位。徐礦集團著力構建“一體兩翼”發展路徑,積極“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生產基地。鼓勵支持龍頭企業開展兼併重組及投資合作,加快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全市百億元企業增至9家,其中中能硅業多晶硅產能穩居世界第一。大力實施高新技術產業跨越發展行動計劃,出臺裝備與智能製造、新能源、集成電路與ICT、生物醫藥四大新興主導產業實施方案,制定特色產業基地發展實施意見,2017年六大戰略新興產業完成產值4880億元,比上年提升28.9%。

全力打造區域性現代服務業高地。徐州市發揮交通區位優勢,積極構建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等“333”現代服務業新體系,大力發展樓宇經濟,不斷優化平臺經濟佈局,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全市現代服務業重點集聚區已入園企業3000餘家。紮實推進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智慧城市、物流標準化城市、信息消費城市、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等國家級試點示範。2017年,徐州市第三產業規模首次突破3000億元,服務業增加值達到3121.4億元,同比增長8.6%,高於GDP增速0.9個百分點。

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徐州市發揮“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優勢,全力推動開放型平臺建設,國家綜合保稅區獲得國務院批覆,電子口岸、跨境電商線上綜合服務平臺上線運行,“無水港”啟動運行,“外貿港”建設快速推進,中歐班列常態化運行。2017年,新引進總投資5億元以上內資項目140個、3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33個;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分別達到537億元和439億元,同比增長30.1%和26.1%;服務外包合同額、執行額分別增長2倍和1.5倍。

转型发展的“徐州经验”

潘安湖街道馬莊村的香包產業助民富。全媒體記者 劉睿恆 攝

推動城市轉型

老工業基地向區域性中心城市轉變

2017年6月,國務院批覆了修訂後的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明確了徐州市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2017年7月,江蘇省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徐州工作,把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納入全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2017年8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政策意見予以支持,徐州的發展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新使命新機遇,讓徐州這座老工業基地城市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徐州市放大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優勢,加快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區域中心城市集聚承載和輻射帶動能力。

全面拉大城市發展框架。徐州市高水準修編城市總體規劃,順利完成行政區劃調整,通過撤縣設區,城區面積由1160平方公里擴展到3037平方公里,人口從184.3萬增至327萬,分別是調整前的2.62倍和1.77倍,大大拓展了城市發展建設空間。

推進工業退城進區。徐州市加快工業退城進區、“退二進三”,堅持整體推進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大力推進城內工業企業關停轉遷、“騰籠換鳳”,主城區200多家汙染企業全部退出。引導退城入園企業主輔業分離,將研發設計、結算中心、售後服務等留在城區,實現“增量式”搬遷。搬遷後騰出的土地科學佈局商貿、物流、金融、旅遊等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有效避免了轉型過程中城市產業空心化。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徐州市堅持多區聯動、組團發展,打造“雙心、六組團、十五功能集聚區”的“2+6+15”空間結構。大力實施高速鐵路、高架快速路、億噸大港和音樂廳、奧體中心等城建重點工程,全力推進城市軌道交通、鄭徐客運專線、駱馬湖水源地等功能性項目建設,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快速提升。

转型发展的“徐州经验”

徐州市城市規劃館一角。全媒體記者 劉睿恆 攝

推進生態轉型

實現“一城青山半城湖”精彩涅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藍天白雲、湖水清澈、水草豐茂、果木蔥蘢、群鳥棲息。7月6日,開封市黨政考察團走在位於徐州市賈汪區的潘安湖溼地公園內,讓大家難以想象的是,這裡幾年前還是荒涼的採煤塌陷地。

“賈汪”得名於明朝萬曆年間,因泉水彙集成汪,臨汪而居的大多姓賈。但130餘年的煤炭開採,讓“泉城”變成了“煤城”,耕地損毀、房屋開裂、生態破壞。

痛則思變,轉型突圍。近年,賈汪區實施塌陷地綜合整治,累計投入資金約6億元,治理總面積6萬餘畝,完成了潘安湖等地的生態再造,被評為國家4A級溼地景區。賈汪區堅持走“生態+”發展新路子,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塌陷地變為生態大花園,潘安湖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成效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

賈汪之變,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力印證,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全域旅遊,賈汪真旺”旅遊品牌得到了極大推廣。

徐州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持續實施生態恢復、汙染治理與景觀重建,重構了極富特色的山水城市骨架,使綠色生態成為徐州一張亮麗的名片。

大力實施採煤塌陷地治理。徐州市本著“宜水則水、宜田則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的原則,先後對近10萬畝採煤塌陷地實施生態修復,使各類塌陷區變成耕地和涵養生態功能區。共完成採煤塌陷地復墾置換項目43個,整理耕地4.48萬畝,置換建設用地指標2.91萬畝。

深入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和採石宕口治理。徐州市積極爭取國家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全市累計實施復墾治理總規模3.39萬畝,置換建設用地指標3.09萬畝,如期實現了“推進礦地和諧,再現青山綠水”的既定目標。採用生態綠化、巖壁造景、歷史遺存保護等措施,對全市42處253公頃採石宕口實施修復,恢復率達82.4%。其中,珠山宕口遺址公園成為全國首個宕口遺址公園,金龍湖宕口公園被原國土資源部譽為廢棄礦山治理的典範之作。

統籌推進綜合環境治理。徐州市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藍天碧水、園林綠化等專項工程,統籌推進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燃煤油煙及秸稈焚燒等“五大源頭”治理,常態化組織實施“進軍荒山”行動計劃,主要生態指標居江蘇省前列,成功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推進社會轉型

真正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賈汪區潘安湖街道馬莊村考察。在村裡的香包製作室,習近平欣賞了村民製作的各式香包。80歲的村民王秀英告訴總書記,她的中藥香包很好賣,每年淨收入20多萬元。習近平手拿香包,誇她手藝好,並自己花錢買下一個,笑著說:“我也要捧捧場。”

依託潘安湖溼地公園的旅遊熱潮,王秀英的特長有了用武之地,不僅在區裡的幫助下申請了非遺,還招收學徒、舉辦展覽,又將當初組建的布藝合作社發展壯大成為徐州藝香香包有限公司,帶動200多位村民共同致富,全村香包相關產值超過600萬元。

徐州市圍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以加快產業振興、經濟轉型不斷夯實改善民生的經濟基礎,真正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著力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

加快推進社會事業建設。徐州市加快構建社會建設“十二大體系”,紮實推進為民辦實事工程,社保五大險種基本實現全覆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大力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和六項脫貧舉措,全力確保低收入群眾同全市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年均收入低於4000元的87.7萬人口實現全面脫貧。

全力抓好富民增收。徐州市以發展產業、擴大就業、推動創業為根本,大力實施八項富民工程,全面推廣“沙集模式”,不斷優化創業環境、提高就業質量、拓寬增收渠道,讓城鄉居民的錢袋子持續鼓起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連續多年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深入實施棚戶區改造。徐州市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化推進、封閉運作、整體平衡”的原則,採取“就地、就近、異地定銷房安置,團購商品房安置,貨幣補償安置”等多元化安置方式,建立“上級補貼、銀行信貸、政策減免、社會投資、土地運作”的資金籌集機制,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20萬戶62.5萬市民居住環境煥然一新。

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說:“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將帶動蘇北的發展和全面小康,能進一步增強淮海經濟區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努力為全國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提供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