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面上不乏看到一些五花八門的銀器飾品,有些還是較為便宜的低價處理品,其實那些基本上都不是純的銀器,更多的是採用其他金屬製造,只外鍍一層薄銀的物質,很多金屬都可以。然而在市場這個大環境的影響下想要傳承一件真正的工藝品還是需要有較強的定力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琺琅銀器才是景泰藍的鼻祖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琺琅銀的前身是景泰藍,是意大利工匠發明的,一直在羅馬帝國和歐洲帝國的皇家使用。當時琺琅銀作為貢品進貢到中國皇宮時,非常盛行,除了珠寶玉器,它就是原來中國皇宮裡面的稀存品,並且在民間是禁止使用的。乾隆和康熙是最熱愛琺琅的兩位皇帝,但是現在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琺琅是現代工藝的琺琅,而不是原來古法的琺琅。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印象中的景泰藍是一種非常珍貴和高大上的瓷器,常常被用來當作“國禮”。國禮是什麼概念呢?不是那種小打小鬧、親朋好友間的禮物,也不僅僅是足夠珍貴就可以。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是彰顯一個國家豐富文化內涵的絕佳方式。幾百年前,景泰藍可是一般老百姓見不到的珍品。乾隆年間,宮裡吃年夜飯的時候,只有皇上的御宴桌上擺的幾乎都是景泰藍餐具,底下陪宴桌一水兒都是瓷器和銀器餐具。如今隨著時代變遷,景泰藍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視野。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的景泰藍是掐絲琺琅的一種,屬於“銅胎掐絲琺琅”。公元1253年忽必烈西征,實行“唯匠可免”政策,琺琅銀器由隨軍工匠從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宮廷,從此也成為了皇室尊貴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景泰藍是在明朝景泰年間開始大量燒製,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景泰藍將中國的傳統工藝與國外流傳的方法完美結合,使得這種舶來品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藝術昇華。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銅胎掐絲琺琅工藝傳承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琺琅銀器的製作,一直在永勝縣三川鎮的民間手工藝人當中,以家族代代相傳的方式,血脈一樣延續下來。然而,隨著民國的動亂、文革的瘋狂之後,古老的三川小鎮上,很多家族式的傳統工藝中斷了,一種古老的技藝在民間大面積消失,使得琺琅製作工藝越來越成為瀕危技藝,如今尚能掌握這門古老技藝的家族,可謂廖若星辰,屈指可數。其中,有一個普通的譚氏家族,讓永勝琺琅銀器製作的薪火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傳承著,並且在不斷吸收白族、藏族工藝特點的基礎上,一點一滴地進行了創新。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譚志平是宮廷御用琺琅銀器的譚氏家族的第四代傳承人,他從小看著爺爺和父親敲敲打打,銀條變成銀絲,變成一朵朵花,一件件首飾、器皿,然後仔細地上色。最精彩的部分是燒製,經過800度高溫炙烤,器物的色彩發出玉一樣的光澤,每一件作品彷彿都有了靈魂。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譚氏家族作為曾經的皇室御用工匠家族,是至今為止中國唯一完整掌握宮廷古法燒製技藝的傳承家族。掐絲琺琅彩銀器製作工藝也於2009年入選中國雲南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很多人都不知道,麗江還有這樣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百年,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它可以讓人們忘記很多東西。但是,對於譚氏家族來說,一百年間,他們對琺琅銀器製作技藝的傳承,卻像守護一盞搖曳在歲月的風裡的燭火,照亮了他們對銀子與琺琅的生命之約。也因為有這樣的傳承人我們才有機會看到祖輩遺留下來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