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將孟珙:忠義兵略堪比岳飛 有他在,蒙軍不敢前進一步

前蘇聯有一位特別有名的軍史專家,名叫德·安·沃爾科戈諾夫博士,因寫過一本《斯大林:勝利與悲劇》揚名世界,他對二戰的研究,無人能出其右。但鮮為人知的是,他對中國的戰史也頗有心得,尤其看重南宋時期的一員名將,將他與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三大名將之一曼施泰因元帥相提並論,稱其為13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機動防禦大師"。與俄國人看法相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出版過一本書,叫《通俗宋元軍談》,書中對這位將軍也大加讚歎,說他"雖處於衰宋,然其忠義、兵略,則不劣於岳飛",這位被外國人極力稱讚的大將,就是南宋抗金、抗蒙英雄——孟珙。

古代戰爭

  要說這孟珙,與岳飛還頗有淵源。孟珙的太爺孟安、爺爺孟林都是岳飛手下部將,父親孟宗政也是一代抗金名將,金人非常怕他且尊敬他,呼他"孟爺爺"。"孟爺爺"生了十個兒子,比楊家將的"七郎八虎"還多,其中第四個兒子孟珙最為優秀。孟珙生於將門世家,虎父無犬子,出生後習文練武,長大後隨父征戰,不但武藝出眾,而且謀略超群,成長為一名大將之才。

  孟珙的武藝,比岳飛毫不遜色,尤其精於射術,打起仗來,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勇似三國時的關羽、趙雲。史載金將完顏訛可率兵二十萬攻棗陽,孟珙施展武功登樓射箭,敵將應聲而倒。有一次,孟珙與父親在金宋交戰中失散,孟珙為救其父,馬踏連營,孟宗政和三國時的馬超、趙雲一樣,白馬白袍,在萬馬軍中好辯認。孟珙率騎兵殺開一條血路,人遇人死,馬遇馬亡,眾目睽睽之下保護孟宗政安全脫險,令金兵金將目瞪口呆。

  靖康之恥是有宋以來最大的恥辱,岳飛有詩:"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一雪靖康之恥是岳飛的遺願,孟珙做為岳飛部下的後人,自然以完成這一目標為己任,時刻關注金國的動態。機會來了,公元1233年,蒙古與宋商議聯合滅金,宋方以孟珙為主將,蒙方以塔察兒為主將,孟珙與塔察兒性情相投,結為兄弟。結義是小,配合默契是真。這是蒙、宋、金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三國大戰,各方都為了各自的民族利益,殊死拚殺,最後金哀宗自縊,被宋、蒙分屍,金國大將完顏仲德兵敗之下率領眾軍投河自盡,上演了一場為國犧牲的慷慨悲歌。而孟珙在此戰中,除了盡雪靖康之恥外,還救了一名漢族蒙籍將軍,他就是張柔,張弘範的父親。孟珙沒有想到的是,二十九年後,同樣的命運落到了宋人的頭上,宋丞相陸秀夫抱著宋皇帝投海而亡,而宋朝十萬軍民投海而死,和此時蒙、宋滅金之戰如出一轍。而指揮滅宋者,就是今天他救的張柔之子張弘範。這正是: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孟珙第二個沒有想到的是,他與蒙古聯合滅金剛剛過去幾個月,蒙宋就由盟友正式成為了對手。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本是北宋的地盤,被金國佔領,如今金國滅亡了,宋理宗天真地認為應收歸宋有,於是派宋軍收復宋朝故土,史稱"端平入洛",哪裡想到的是,蒙古軍是比宋國和遼國更加兇惡的敵人。"撫定中原、堅守黃河、佔據潼關、收復三京"是宋朝的國策,而鐵騎掃平地球,統治世界是蒙古人的國策,成吉思汗可比任何一位大帝都想得多,想得遠,想得大。在他看來,地球就是他們家的牧場。"三京"在蒙宋滅金後,宋廷認為是無主之地,宋朝故土,理應收之,而蒙古人認為普天之下,皆是蒙古人放牧的地方,於是蒙宋戰爭一觸即發。初時宋朝取得了小小的勝利,但未想到那是蒙古人給布好的口袋,此戰宋朝將帥為趙範、趙葵、全子才、楊義等人,監軍為徐敏子,哪裡是蒙古悍將塔察兒的對手。而尤為可懼的是,宋軍並不是同仇敵愾,絕大部分邊將皆反對對蒙用兵,只有皇帝與少數分大臣憑一腔熱血意欲收復失去,你說這仗怎麼打。

  宋蒙關係因端平入洛之戰同盟正式破裂,開始了蒙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戰爭。端平入洛之戰,宋軍大敗,本來宋理宗豪情滿懷,這一仗被蒙古人打得士氣全無,他自己下的聖旨發動戰爭,戰敗後卻處罰主戰派官員,並有了主和的想法。國難思良將,時艱念錚臣,關鍵時刻他想到了曾滅了金國的孟珙,於是招孟珙進京問計。孟珙的回答擲地有聲:"臣是一介武士,當言戰,不當言和。",宋理宗很高興孟珙豪情不減,任命他知黃州,節制黃、蘄、光三州及信陽軍的兵馬,擔負起保護大半個南宋的抗蒙任務。

  孟珙用計,天下無雙。在江陵之戰中,他用疑兵之計,連破敵二十四座營寨,搶回被俘百姓兩萬多人,並將蒙軍的渡江器具一併焚燬,而此戰的對手,正是他的結義兄弟蒙古悍將塔察兒;黃州之戰中,他連斬四十九名畏敵退縮的宋兵,組織敢死隊與蒙軍展開的拉鋸戰,抗住了蒙軍大炮、挖洞等猛烈的進攻,而此次他的對手,是蒙古宗王口溫不花和他曾救過的漢族蒙籍大將張柔,於是張柔這小子恩將仇報,殺起宋人來一點也不手軟。雙方各為其主,從公元1237年的十月戰到了公元1238年的春天,蒙古人攻黃州不下,反被孟珙殺得十死七八,不得不狼狽地退出戰場。

  蒙古人非常殘忍,動不動就屠城,平常安居樂業的宋朝老百姓看到蒙古人,有如見到魔鬼殺神一般,懼怕蒙古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孟珙到達黃州之日,老百姓如同找到了主心骨,紛紛喊叫"吾父來矣",將孟珙看做生養、保護他們的父親。孟珙不只防守戰打得好,防守反擊也不遜色岳飛。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黃州之戰結束後,孟珙率兵對蒙軍主動發起襄樊之戰和鄧穰之戰,收復襄樊,偷襲順陽,攻佔蔡州,將蒙軍的攻勢扼殺於萌芽之中,並與他的兄弟們孟璟、孟瑛、孟璋奉命防守四川,取得了大埡寨大捷有重要戰果,退敵夔州。孟珙屢戰屢勝,被宋理宗升為寧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成為繼岳飛、畢再遇後南宋第三位旗幟性大將。

  孟珙是南宋開期最著名的"剛鐵長城",有孟珙在,蒙軍不敢前進一步。積多年的防守經驗,他發明了著名的"藩籬三層"理論,收到良好效果。孟珙的官職,也由於戰功卓著,屢有升遷,最後成為南宋兩個戰區的主帥,統領長江上游、中游的防務,其職權遠遠地超過了南宋時的岳飛。在重文輕武的兩宋,這是非常少見的。在孟珙領導下,宋人有了主心骨,竟然出現了原來投降蒙古人的宋臣宋將改投宋朝的局面。如原南宋鎮北軍將領、時任蒙古河南行省的範用吉背叛蒙古人,秘密向孟珙請求投降。一個省的省長投降,對於宋朝來說,想都不敢想這事。可惜的是,宋朝廷懷疑範用吉"叛服不常",不敢接收河南省。這令孟珙很鬱悶。天下掉下的"餡餅"都不要,何談收復中原呢。孟珙為這件事,請求辭職,沒想到皇帝借坡下驢,同意退休。孟珙才五十來歲,大敵當前,退什麼休啊?宋理宗在勝利面前犯了混蛋的毛病,你說這不是給孟珙找氣生嗎?孟珙連氣帶病,竟然在鬱悶中逝世,年僅五十二歲。

  這位大師級別的南宋名將,功績堪比岳飛,職權遠超岳飛,在百姓中的威望比岳飛也毫不遜色,終於讓宋理宗自毀"長城"。這位被百姓呼之如父的將軍,逝世之時,百姓如喪考妣,為其立廟祭祀,名為"威愛"。孟珙是用他震懾蒙軍的軍威,給了宋朝老百姓博大的父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