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元素排隊——元素周期表

給元素排隊——元素週期表

1834年2月,門捷列夫生於俄國西伯利亞的託波爾斯克,是父母的第14個孩子。他父親本是一所中學的校長,就在他出生不久,父親突然雙目失明,只好退休回家。門捷列夫出生後,家庭和社會似乎都沒有向他表示多少歡迎,反而遭受了一連串的困苦。3年後,他父母先後去世。

門捷列夫在艱苦的條件下,發奮學習,好不容易才讀完了中學。由於山區學校條件很差,教學質量也差,加上經濟困難,他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報考名牌大學,在舅舅的資助下,他報考了不收學費的彼得堡師範學院。

畢業後,門捷列夫到中學任教。他一邊教書,一邊研究。1856年,他帶上《論比容》一文重返彼得堡,獲得了碩士學位。22歲時,他被該校任命為副教授。後來,他到德國深造。1865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彼得堡大學的教授,那時門捷列夫年僅31歲。

門捷列夫原來是教有機化學的,後來改教無機化學。他認為當時的教科書都不能反映化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於是,他準備自己重新編一本教科書。誰知,還未動筆,就碰到了一大堆困難,因為化學發展較快,又因長期以來,無人很好地加以總結,整個無機化學一團糟,使他無從著手。怎麼辦呢?他想,要想編書,首先得理出個頭緒來。當時發現的化學元素已達60多種,這些元素間有沒有內在聯繫?能否從中找出什麼規律?他決心由此開始研究。

一入手才知道,原來早就有不少化學家開始探索化學元素之間的聯繫了。門捷列夫很高興,說明自己這樣做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當時各種元素被分成金屬、非金屬、氣體和土質四大類。到1829年,已發現的化學元素達到63種。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挑出其中的15個元素,按性質分為一組,共分出五組,稱為“三素組”。德國的邁耶爾製出了“六元素表”,英國的紐蘭茲則發現了“八音律”等等。雖然這些分類方法都各有道理,但誰也沒有真正找出這些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其相互關係。

門捷列夫仔細分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中受到了一些啟發,也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一連幾年,門捷列夫都在苦苦思索編排元素表的事,十分勞累,常常伏在辦公桌上睡著了。

有一次,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打撲克,而手裡的撲克牌恰好每張上標著一種元素。不知怎麼,玩了一會兒,自己竟把元素排列分類了,並且畫了一張表,將元素填進去了,元素表就出來了。他十分高興,樂得直笑,這一笑就笑醒了。

這個夢使門捷列夫受到啟示,他真的找來硬紙,剪成和牌一樣大小的紙片,每張紙片都寫上一種元素的名字、主要性質和原子量等。這副紙牌共63張,因為當時人們已發現了63種元素,其中金屬元素48種,非金屬元素15種。

做好“牌”以後,門捷列夫獨自玩起來,他一會兒按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一會兒又按元素的性質排列。左排右排,並不斷地調換各張紙牌的位置,一連玩了幾個晝夜,也沒排出個名堂來。

這確實是一種特殊的牌,其玩法也特殊,一個人玩,不分輸贏,一般人絕對不會感興趣。可門捷列夫的“牌癮”特別大,常常一個人饒有興趣地玩。經反覆推敲,他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即在某一元素後,每隔7個元素,便會出現與該元素十分相近的元素。他的結論是:元素的性質與元素的原子量成周期性的關係。根據這一規律,門捷列夫將63種元素排列成一張表。1869年2月,他完成了第一張正式的元素週期表。

隨後,門捷列夫見不斷有消息報道,某人發現了某種新元素。他從中受到啟發,這說明還有許多新元素未被人發現。因此,他在給元素安排席位的時候,就給那些姍姍來遲者都留有一席之位,以示歡迎這些遲到的客人。

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發現了“鎵”這種新元素,並測得其密度為4.7。門捷列夫看了布瓦博德朗的論文後,立即寫信說:“鎵是我4年前就預言到的一種類鋁元素……但您測得的密度與我預言的相差較大,我推測的為5.9到6,您測得的為4.7,建議您最好重測一下鎵的密度。”

布瓦博德朗收信後覺得非常奇怪:鎵是我最先發現的,全世界只有我有一毫克鎵。你見都未見過,怎能說我把密度測錯了,簡直是莫名其妙!他馬上回信:“肯定沒錯!”不過,他還是重新測了鎵的密度,但幾次則得的結果均為5.94。布瓦博德朗驚奇不已:真是神機妙算啊,怎麼恰好在門捷列夫預言的5.9-6之間呢?

這一消息很快傳遍了歐洲,科學界震驚了。與此同時,門捷列夫也因發現元素週期表而揚名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