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上世紀初由於錄音的出現,使得一般的聽眾也可以有機會聆聽到大師們的指揮錄音了,很多指揮大師因此為普通愛樂者所熟知。尤其是上世紀下半葉,立體聲錄音在一開始就達到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感謝一堆錄音大師),那時很多指揮大師又都在巔峰狀態,這使得大量高質量的錄音唱片出現並使指揮家成為古典音樂唱片的中心。併為音樂愛好者所熟知(當然,其中的皎皎者比如卡爺,收穫的不僅是名稱,還有豪宅和私人飛機)。

就讓小編給大家數一數上世紀的著名指師家吧,排名不分先後,歡迎討論!觀點不代表個人(都是扒的居多),想來這個應該不會有人噴吧。

一、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

如果上世紀的指揮大師論起排名來,富特文格勒是公認的第一。雖然在他之前還有一些大師,比如世紀初的馬勒,在他生前作為指揮家的名號一直比作曲家要大得多。尼基什、老克萊伯、老門(門格爾伯格)……,但都由於錄音唱片較少而被不少愛樂者忽略。對歷史錄音,小編始終是敬而遠之!相當多音效真不咋的。如果說音效上能差不多接受的,富氏算最早的了。很喜歡他對貝多芬的交響的處理,貝烏三,貝五、貝九,都是最好的演詮釋水準。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威爾海姆·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25—1954.11.30),德國指揮家,作曲家,出生於柏林一個書香世家,其父親是柏林大學的考古學教授,母親則是一位畫家。19歲即登臺指揮慕尼黑愛樂演出了布魯克納第九。在指揮上, 富特文格勒受到浪漫的彪羅和精確的尼基什的影響很大,從而揉成自己內在的、抒情的指揮獨具特點。

在三十年代年代,富特文格勒便被認為是當世其中一位最偉大的指揮大師。在希特勒上臺後,富特文格勒對其文化政策十分反感,曾公開與納粹的‘文化衛士’對抗,如拒絕在音樂會上行納粹舉手禮等。1934年,納粹禁止著名作曲家興德米特的歌劇《畫家馬蒂斯》上演,並藉此掀起一場政治狂瀾;富特文格勒在此時毫不猶疑地站在興德米特一邊,並向納粹當局表示強烈的抗議;結果遭到納粹解職,這便是著名的興德米特事件。至1935年才懾於其巨大威望而恢復其職務,並受聘於帝國文化部。1942年為慶祝希特勒生日演奏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聯軍後來以此反覆詬病富特文格勒。但他在帝國任職期間,掩護幫助了大批猶太指揮家出國,包括瓦爾特,克萊姆佩雷爾等大師級藝術家。因此其屈身於帝國旗下目的並非為虎作倀,而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行為。而事實上,柏林愛樂樂團在戰時沒有一個團員被把去服兵役;而他與柏林愛樂在戰時的音樂會,也成了飽受戰禍之苦的柏林居民的最大安慰。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作為上世紀其中一位最偉大的指揮大師,富特文格勒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以他作代表的德國酒神指揮風格 ,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風格,與托斯卡尼尼那客觀理性、忠於原意的阿波羅式風格大大影響了後世的指揮;他演奏往往並不僵死於音符和標記本身,而是在深入的考察作品本身之後,將音符背後的音樂真意呈現出來。所以這樣的演繹在顧及及原作的風格及結構上卻有著更加鮮活的生命和內在統一的平衡。雖然富特文格勒的指揮技術與今日的精確風格相去甚遠,但他本身有著一種難以說明的、磁石般的魔力及超人的音樂說服力,能凝聚、刺激樂團演奏出超過其本身水平的演奏。種種,均構成了他卓爾不凡、後人難以企及、模彷的獨特風格。

勃拉姆斯、貝多芬、布魯克納和瓦格納的作品是富特文格勒的優勢所在。他運用靈活的速度、節奏和力度的起伏和即興發揮形成了他的藝術個性。

1954年的盧塞恩音樂節上的“貝9”是富特文格勒最後一次演出這部作品。1942年版的焦慮、恐慌和世界末日的景象沒有了,他表現出了十足的自信。第3樂章非常慢,但絲毫沒有停滯的感覺。音樂在不但的發展變化中。第1、2樂章也是如此。在最後的合唱樂章,音樂與語言最完美的結合。樂土般的安詳瀰漫於每一個樂句,甚至每一個音符。此時的富特文格勒他比任何時候都要興奮,他已經擺脫了二戰留給他的噩夢般記憶。

1954年9月28日-10月6日,他在維也納為EMI灌錄瓦格納的歌劇《女武神》,這是他最後一次的指揮工作。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二、布魯諾.瓦爾特(Bruno·Walter)

布魯諾·瓦爾特 (Bruno·Walter,1876.9.15-1962.2.17)生於德國柏林一個猶太中產階級家庭。1901-1907年他與馬勒一同工作,為他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馬勒詮釋者之一奠定了基礎。1933年後,因受納粹迫害而離德去奧、法;1939年到其去世定居美國的22年,達到了他藝術成就的最高峰。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瓦爾特的指揮風格柔和優美,將管絃樂的各聲部都處理得富於歌唱性;他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指揮傳統,被譽為“莫扎特專家”。他特別擅長於指揮貝多芬、勃拉姆斯、馬勒的作品,他是馬勒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首演指揮者。

通過他與哥倫比亞交響樂團合作錄製的立體聲唱片我們瞭解到50年代中期後他的演繹風格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內斂、典雅、流暢、鬆弛、舒緩、細膩和富有親和力的整體外觀下使音流在運動過程中折射出不同的表情、色調、氣質和質感,在保持整體性前提下使不同樂句(段)自然形成各自的音響內核與和聲效果。他對音樂的詮釋具有持久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他擅長指揮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納、布魯克納和馬勒的作品。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他是馬勒音樂的痴迷者和推廣者。除了是馬勒《第九交響曲》和《大地之歌》的首演者,並參與馬勒《第八交響曲》首演排練(受馬勒委託)外,馬勒其他交響曲的首演他幾乎都在場。馬勒交響曲總譜付印前,都交與他修改定稿。他是馬勒《第五交響曲》的備選首演者。

他反對指揮誇張的體態活動和指揮動作。他指揮時好像不是依靠雙手的動作,而是通過眼神和麵部表情來協調整個樂隊。他很重視樂隊隊員的情緒,並善於發現他們每個人的表演才能,從而充分調動每個演奏員的積極性。瓦爾特不僅堅持不懈地追求理想的音響,而且他有辦法使樂隊奏出他所追求的理想音響。

他不是一位獨裁者,而是一位教師,他強調完美的表演是樂隊和指揮共同的成果。在指揮要求的所有要點得以保證的基礎上,他留給樂隊成員以自由發揮的空間,他不是通過強加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是採用啟發、引導、培育的方式使完美的聲音從樂隊成員內心自然流淌出來。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布魯諾·瓦爾特錄製的馬勒交響曲生涯開始於1923年(貝多芬、柏遼茲、比才),結束於1961年3月31日(莫扎特四首歌劇序曲和《共濟會葬禮音樂》)。他留下了大量高水平的錄音。這些錄音包括馬勒五部交響曲(一、二、四、五、九)、《大地之歌》、《亡兒悼歌》、貝多芬全套交響曲、勃拉姆斯全套交響曲、《德意志安魂曲》、布魯克納四部交響曲(四、七、八、九)、瓦格納《女武神》(不完整)等。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個人極為推崇他對貝六、勃二勃三、布四和馬勒(尤其是第二)的錄音,還有德沃夏克第八、第九,這幾部交響曲瓦爾特的詮釋都可以堪稱神級。

三、克倫佩勒(Otto Klemperer)

奧托·克倫佩勒(Otto Klemperer,1885.5.14—1973.7.6)出生在德國的佈雷斯勞猶太家庭,公認是20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指揮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作品最頂尖的詮釋者之一。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1906年,克列姆佩勒在布拉格首次登臺指揮,後被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馬勒看中,第二年,經過馬勒的鼎力推薦,他正式擔任了布拉格德意志歌劇院的常任指揮。

他畢生命途多舛,禍不單行,受盡苦難。1933年在他被納粹驅逐前不久,在萊比錫格萬特豪斯樂團排練時,不慎跌倒,頭部嚴重撞傷,留下後遺症,曾一度離開樂壇;1939年他進行腦瘤切除手術,導致半身癱瘓,暫停指揮活動;1951年蒙特利爾機場飛機失事,他右腿嚴重骨折,4年康復後,坐輪椅指揮;1958年一場火災,他全身嚴重灼傷,幾乎沒命.真是災難連連,惡運當頭。1930年代期間曾遭納粹迫害被迫逐出德國,爾後顛沛於奧地利、瑞士、美國等地,再加上罹患腦瘤、循環性精神病,其前半生可謂備嘗艱辛。令人敬佩的是,他卻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一切的不幸,重新站立在指揮台上.二戰期間,他一直居住在美國,並加入美國國籍。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1952年克倫佩勒來到倫敦,讓這位音樂老人大顯身手的是由EMI萊格(W.Legge)創建的愛樂樂團,在此展開了他指揮生涯的新的一頁,萊格促使他與EMI簽約並錄製了大量的優質唱片,唱片給他帶來了名聲,晚年終於躋身本世紀最傑出的指揮大師的行列,歷盡波折,不屈不撓,令人敬仰。

1973年7月6日,克倫佩勒病逝於瑞士蘇黎世,終年88歲。

對原譜的完全忠實與鑽研是克倫佩勒處理任何作品的基礎,而謹慎的速度處理,著重樂團各聲部間的清晰與平衡,樂曲速度明確的掌握,而使音樂顯現出一種堅毅、感人至深的魄力。其中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六以及第七交響曲皆代表他至高的成就之一,第五詮釋上的精闢,令人震撼的見解,顯示克倫佩勒處於顛峰時期;第七速度偏快,所呈現的張力更振奮、激昂,句法亦鍛鍊得更為精粹。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克倫佩勒強調作品的結構完整,演出骨架宏大,堅如磐石,將堅定的意志力徹底地貫注在音樂中。因此結構嚴謹、重視精神內涵的德奧曲目,一直都是克倫佩勒的拿手好戲。尤其是晚年詮釋的貝多芬交響曲,多為後人稱道不已。

四、卡洛斯·克萊伯(Carlos Kleiber)

卡洛斯·克萊伯(1930.7.3—2004.7.13),生於德國柏林,指揮家埃裡希・克萊伯之子。小克萊伯的指揮才能在1956年老克萊伯去世後很快被人們認識。他先後在杜塞爾多夫的萊茵德意志劇院、斯圖加特的沃特堡國家劇院、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以及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工作。但是從1973年開始他就沒有擔任過常任的指揮職務,只擔任客座指揮。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作為一個有世界聲望的指揮家,小克萊伯實際的演出曲目十分有限。他指揮的歌劇只有十多部作品,沒有莫扎特的作品,瓦格納的只有過《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威爾第的僅有《茶花女》和《奧賽羅》。1975年錄製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給小克萊伯帶來了世界範圍的聲望。

小克萊伯永遠不宣佈他將要指揮什麼,直到他到達排練現場前。樂團的日程表,只是簡單地寫明:節目正在安排中。在此之上,他要求音樂方面的絕對權力。他不僅會命令與他合作的所有人,而且如果事情不按照他的路數走,可能會馬上離開。

小克萊伯只在他喜歡的時候指揮。他從來不接受採訪,並禁止與其合作的公司出版他的傳記信息。小克萊伯對新聞媒體的沉默和蔑視的原因在於,他對把自己與父親對比表示反感。與卡拉揚這樣的指揮不同,小克萊伯對於自己在公眾面前演出魅力的多寡並不太關心。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卡洛斯·克萊伯指揮,比托斯卡尼尼要富有靈氣,比富特文格勒要嚴整,比卡拉揚要豐厚。克萊伯的指揮有力、新鮮、深刻、流暢、富於激情、具有生動的現代感。卡·克萊伯的指揮風格和特點確實是值得大書一番的,總的來說,他是一位非常富有修養的指揮家,他在指揮時,思路清晰敏捷,動作瀟灑自如, 不但有著極高的準確性和深刻性,而且還帶有著一些輕鬆幽默的氣質和自然的意境,而且還帶有著一些輕鬆幽默的氣質和自然的意境,他在指揮時能夠很好地把握住理智與情感之間的關係,使之能夠得到十分恰到好處的結合。他指揮的音樂,人們能夠從中感覺到如同大海一般的寬大和宏大的氣勢以及強烈而輝煌的色彩。他特別注意音樂的線條進行和色彩變化,對於莫扎特以來的古典主義作曲家的作品,他非常強調抒情性的體現與處理,使之被表現的極為清晰、溫和、自然和流暢。而對於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他則不放過每一細小的環節,使之得到極其精確和細膩的處理。有人曾經說過:“卡·克萊伯指揮的音樂每一個音符都充滿著活力,使聽眾能夠從音樂中感到一種堅實的力量。”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他的貝四、貝五、貝七、勃四等錄音確實堪稱唱片中經典的經典!

五、約胡姆(Eugen Jochum)

歐根·約胡姆(Eugen Jochum,1902.11.1-1987.3.26),生於巴伐利亞,逝於慕尼黑。他的父親是一個優秀的管風琴家,還是當地的一個合唱團的團長。約胡姆兄弟幾個都從小學習音樂,後來,除了他成為世界著名的指揮大師以外,他的哥哥奧托.約胡姆也成了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作曲家,而他的弟弟喬治.路德維希.約胡姆則當上了杜伊斯堡音樂學院的院長,並且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指揮家。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一步一個腳印的德國指揮家約胡姆從小鎮的歌劇院開始起步,很快就與各大名團建立了持久的聯繫。約胡姆經常被看做一個神聖的人(他也是一位虔誠的教徒),他不是被扔進“大師序列”中的一位。然而他對樂隊的控制和他的人緣從沒有被質疑過。在眾多作曲家中,在他喜愛的布魯克納之外,他也十分出色,有著用交響樂團來作畫的天賦。一個主要的人物,毫無疑問。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胡姆曾在自己指揮藝術最為成熟的時期裡,廣泛地參加了世界性的眾多音樂活動,大約從50年代以後,他便經常活躍在國際音樂舞臺上,他曾在許多著名的音樂節中擔任指揮,也曾訪問過美國和加拿大等美洲國家以及日本這樣的亞洲國家,並和這些國家中的著名樂團一起舉行了很多出色的音樂會。此外,他與倫敦愛樂樂團之間保持了多年良好的合作關係,作為客席指揮,他與這個樂團合作錄製了很多極有價值的唱片。約胡姆是一位風格純正,修養深邃的老指揮大師,這已是如今人們所一致公認的評價,他的樸實、端正和深奧的藝術風格,的確是一種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藝術風格,當今天人們已經厭惡了那種靠一時激情和譁眾取寵來取悅聽眾的浮淺風格後,反過來再回顧和領略一下約胡姆那貨真價實的藝術風格,便更加覺得它是那樣的精緻、珍貴和具有永久意義了。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六、君特·旺德(Gunter Wand)

君特·旺德(Gunter Wand 1912.1.7-2002年2月14日),出生於德國烏帕塔爾市。旺德早年曾在德國科隆等地的音樂學院求學,1939年到1944年,他擔任了迪特莫爾德和科隆的一些樂團的指揮。

1944年和1945年連續兩年,他指揮了薩爾斯堡的莫扎特樂團。1945年,旺德就任科隆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並擔任這一職務長達30年之久。在他的精心調教下,科隆歌劇院及其樂團成為了德國首屈一指的歌劇院和樂團之一。 1974年,歌劇院將終身指揮這一頭銜頒給旺德,但指揮家卻在擔任了波恩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之後將這一職務辭去。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1982年,旺德執棒北德意志廣播交響樂團(NDR Sinfonieorchester)。年屆70的指揮大師,在這一位置上,兢兢業業,老而彌堅,創造出其指揮生涯的又一座高峰。在八十年代,他指揮樂團錄製了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全集,被奉為典範。1991年,當旺德離開NDR的時候,樂團將樂團榮譽主席授予了他。1996年起,已經年逾八十的旺德開始定期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舉行音樂會。

2002 年2月15日,旺德老人在位於瑞士伯爾尼附近的一個小村莊的家中去世,終年90歲。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旺德淡泊名利,甘守“清貧”,絕少在音樂會以外的社交場合露面。憑藉他的實力,他應該可以獲得比現在得到的更高的聲譽,但他的甘於淡泊,謹言慎行和對音樂的奉獻精神,卻使他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人格上都無愧“偉大” 二字。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君特·旺德是少數能跨到21世紀的德奧系老牌指揮家,在他近70年的指揮生涯裡,以指揮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等德奧作曲家的作品而享有盛譽。旺德對德奧音樂的重量感是架構在流動性的音樂行進上,在穩健中散發處處精妙,音樂不會流於死板或沉悶,這種特點能夠使得他在眾指揮家之間走出一股獨特的風格。旺德是二十世紀第一位指揮時動用作曲者原手稿、以追求音樂原貌的指揮家,如果從他最近發行的幾張布魯克納裡可以發現,他儘量會保持樂曲原本應有的韻味,不會添加太多喧渲染;再者,旺德對德奧音樂的厚重感是構築在律動性的音樂行進上,而非拼貼式的音符上,猛然聽之,他的音樂也充滿著堅實的德奧風格,然而異於其他德奧音樂大師之處,是他不會在音樂裡硬是塞滿過度的張力。換言之,他在穩健中散發處處精妙,音樂不會流於呆板或沉悶。

七、克納佩茲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

漢斯·克納佩茲布什(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生於德國的艾爾伯非爾德。1911年於曼海姆首次上臺指揮,翌年參加荷蘭瓦格納音樂節指揮演出。1922年他接替瓦爾特擢升為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終身指揮,在這裡他開始以指揮瓦格納、斯特勞斯和莫札特而嶄露才華。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他對納粹恨之入骨,堅決不加入納粹黨,導致他因希特勒的口授旨意而告退休。僑居維也納後,他常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及維也納愛樂的音樂會上指揮。但是納粹吞併奧地利後,他再次被迫放棄演出,在歐洲的幾個非法西斯國家作客席指揮。

戰後他重返德國,不久便建立了自己在貝多芬、布拉姆斯、瓦格納、布魯克納和斯特勞斯作品表現上的穩固地位。1951年他於拜魯依特演出的《帕西法爾》有口皆碑,成為傳奇軼聞。雖然他對戰後的許多演出很不滿意,但仍繼續在拜魯依特指揮。1954年他重新被任命為慕尼黑歌劇院指揮,但是整整一年他都缺席以抗議市政當局拖延重修國家劇院。米蘭及巴黎上演瓦格納時,都曾請他客席指揮。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克納佩茲布什不喜歡排練,也水遠不會因錄音而特別講求準確性。Decca公司的錄音師庫爾紹在《鈴聲迴響》一書中講了個故事 ,說克納佩茲布許有次正在錄製斯特勞斯的一首圓舞曲時,跟平常一樣沒經過排練。一個樂句多次反覆之後,有一半人照譜子繼續接了下去,另外一半人居然忘了譜子繼續反覆,結果有四個小節亂了。錄好後,他大聲問庫爾紹:“這個帶子行了吧?我們不必重來一遍了,是不是?”庫爾紹告訴他實況,他說:“噓…,小聲點!你以為別人知道?”。

說來也怪,他在錄音室裡做的唱片幾乎都是成功之作,但最佳唱片還是1951年在拜魯依特演出的《帕西法爾》,由Decca錄音師錄下排練及現場演出實況。按羅森塔爾的權威說法,大眾普遍認為這次演出是本世紀最優美的,唱片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它捕捉住這次飽富魔力的演出,且一直成為瓦格納歌劇的最佳唱片之一。克納佩茲布什於1962年和1963年仍在拜魯依特演出《帕西法爾》,由Philips分別錄製。雖然音效較佳,但仍無法與第一張媲美。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克納佩茲布什是一名指揮大師,其真正才華在歌劇院上能充分發揮。只要他在樂池裡一出現,劇院的氣氛馬上象觸了電一般激動起來。

八、克格爾(Herbert Kegel)

赫伯特·克格爾(Herbert Kegel,1920.7.29—1990.11.20)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著名指揮家,出生在德國的德累斯頓。曾師從著名指揮大師卡爾·伯姆學習,長期擔任萊比錫廣播交響樂團和德累斯頓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Kegel 1980到1989年期間經常到日本訪問。其間指揮過日本NHK交響樂團、大阪愛樂樂團、東京愛樂樂團、名古屋愛樂樂團、日本愛樂樂團、東京城市交響樂團等等——這也是現在日本成為在德國之外東德指揮知音最多國家的原因。同時,經過他們這些頂級的大師訓練,日本交響樂團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克格爾是萊比錫指揮學派的傑出代表之一,他指揮的作品範圍廣闊,除了擅長古典音樂外,還積極推廣現代音樂。他在Deutsche scsallplatten公司留下大量錄音(其中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布里頓的“戰爭安魂曲”等錄音是其代表作)。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Kegel 的要求很高,對自己與他人都是如此,固執的怪脾氣使得他很難與人相處,這也包括了三次失敗的婚姻。排練時他常常失去耐性,對團員大吼大叫,並冒出些侮辱的字眼。他無法忍受心目中的完美詮釋與樂團的現實表現相差太遠。

1990年,兩德統一後,他深感“絕望”,於次年冬天自殺。對於他自殺的原因,很多猜測是關於紅色理想的破滅。但他10年間在日本的客座指揮生涯,對於資本主義的繁榮和腐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另外的猜測基本是在政治層面之外而和時局相關:指揮機會的銳減、兒子的遠離、疾病、個人傳記的被迫停止出版。真正的原因對於我們這些局外人恐怕實在難以瞭解。但是他的自殺,也從另外的角度說明了他是一個固執而不願輕易取巧和改變的人,猶如他指揮下的音樂。

九、肯普(Rudolf Kemp)

魯道夫.肯普(1910.6.14-1976.5.12)德國指揮家。生於德累斯頓,他幼年時就開始學習鋼琴、小提琴和雙簧管,年齡稍大以後,他就進入到了著名的德累斯頓音樂學院,從1929 年開始,他進入到了著名的萊比錫格萬特豪森管弦樂團,直到1936 年間,他一直在這個德國聞名於世的老牌樂團中擔任首席雙簧管演奏員。 1935 年,肯普作為指揮家,首次在萊比錫指揮了洛爾青的歌劇《偷獵者》,並且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1952 年,他擔任了慕尼黑歌劇院的藝術總監和首席指揮,即而又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中擔任了一年指揮。 1953 年,肯普首次出現在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的指揮台上,1954 年到1956 年,他又受聘在美國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中擔任了兩年的指揮。到了1961 年,他又接替了英國著名指揮大師比徹姆的職位,擔任了英國皇家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1965 年,瑞士的蘇黎世音樂廳管弦樂團又將他聘為音樂指導。 1976 年,慕尼黑愛樂樂團也將音樂指導與常任指揮的職務授予了他。到了1975年的9 月,他又擔任了著名的英國BBC 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遺憾的是,上任不久的肯普卻在第二年突然逝世。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肯普首先是一個優秀的歌劇指揮家,他對於德國歌劇,特別是瓦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有著極其出色的演釋能力。他曾是世界著名的拜羅伊特音樂節、薩爾茨堡音樂節和愛丁堡音樂節上的主要特邀指揮。 1960 年,他在拜羅伊特音樂節上極其成功地指揮了新版《尼伯龍根的指環》的演出,在此之前,他也曾在英國皇家科文特花園歌劇院多次指揮了這部龐大的四聯劇。肯普對於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可以說是最拿手的了,這位作曲家的全部歌劇作品都是他所擅長的曲目,至於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和交響曲,就更不在他的話下了,例如他所指揮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和《家庭交響曲》等作品,就是非常富有個性的演釋。

作為20 世紀中的卓越指揮大師的魯道夫·肯普,作為一個德國指揮家,他並沒有古板地沿襲著古樸的德奧指揮風格和傳統,而是積極和大膽地將充滿生命力的浪漫主義氣息注入到這種傳統中,使這種高尚而又雅緻的古典風格,喚發出了全新的、充滿活力的青春氣息。有人稱讚他:“來自原東德的指揮大師魯道夫·肯普的風格是用娓娓動聽的方式把德國寬廣深厚的精神傳達給聽眾。”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另外,肯普對於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也是一個演釋得極為成功的專家,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作品當屬斯美塔那的著名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和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新世界)。

十、克勞斯·滕斯泰特(Klaus Tennstedt)

克勞斯·滕斯泰特(1926.6-1998)出生於前東德梅澤堡,1958年年僅廿二的他便登上德累斯頓歌劇院的音樂總監的寶座,成為當時全東德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首席指揮。1971年,滕斯泰特攜妻離開東德,之後在西德的基爾定居。1976年,滕斯泰特被邀請到英國擔任指揮。1983年起擔任倫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直至1990年。滕斯泰特也被視為20世紀後25年間的新的大師級人物,尤其是他對馬勒、瓦格納、布魯克納作品的詮釋,更是贏得舉世樂評一致的推崇。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滕斯泰特堪稱是戰後對德國古典及浪漫樂派作品最專擅的頂尖人物,他的詮釋總有著非凡的深度,經常有撼動人心的演出。EMI這款由滕斯泰特指揮倫敦愛樂樂團演繹的瓦格納歌劇管絃樂集錦便是最好的見證。此時的滕斯泰特正處於病痛開始纏身的時刻。他對歌劇的要求非常嚴格,當時很多人都無法說服他灌錄瓦格納歌劇的唱片。而東京演出的影碟格外珍貴的原因,是它讓人們聽到並看到滕斯泰特在瓦格納音樂上最貼近理想狀態的呈現。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

借文小廣。自然聲NS-2“作曲家”耳機由國內著名作曲家方崬清老師(葉老師學生)調音,他用它監聽並完成了他的新專輯《大型三重奏協奏曲:俠》和《大國絲路》。NS-2採用3d打印定製殼體,佩戴舒適隔音好;單元採用一隻定製複合雙動鐵單元,其素質高且易推,手機即可推動,潛力大。整體聲音寬鬆、低頻和動圈十分類似,中頻厚潤迷人,齒音處理良好;中高頻和解析上保持動鐵的優勢,細膩而耐聽;聲場定位極佳、樂感好、音色準確,對各種音樂均能良好的重播。尤其是人聲和古典音樂的欣賞極為適合。良好的隔音可以讓你在喧鬧的環境中也能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

二十世紀偉大的指揮大師們(德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