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時代內涵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運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指導,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新的時代內涵:創造性地轉化主題和路徑,拓展了馬克思關於婦女解放與階級解放、人的解放關係的理論內涵;創新性地確立女工和農婦是其主體力量,開闊了婦女運動主體力量的選擇視閾;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男女平等和諧發展的探索與推進,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男女平等理論的內涵。

■ 魏國英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髮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運動,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指導,並依據國情關注和回答時代與實踐提出的婦女解放和發展的重大現實課題,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新的時代內涵。

拓展了婦女解放與階級解放、人的解放關係的理論內涵

中國婦女運動依據時代變化,創造性地轉化主題和路徑,拓展了馬克思關於婦女解放與階級解放、人的解放的關係的理論內涵。

馬克思深入揭示了婦女解放和無產階級解放之間的辯證關係,明確指出“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沒有婦女的解放,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的解放就不可能實現。同樣,階級解放是婦女解放的前提,婦女解放只有在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中才得以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運動堅持了這一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將婦女解放運動納入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中,在實現民族解放進程中實現婦女的政治解放;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動廣大婦女參加社會主義改造和現代化建設,在推進國家發展中推進婦女的社會解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又帶領廣大婦女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為逐步實現事實上的男女平等創造物質基礎和精神環境。中國婦女運動的主題和路徑在不同歷史時期雖有所轉換,但始終與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婦女自身的解放和發展也因此取得了跨越式的進步。這一成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無疑是對馬克思關於婦女解放理論的豐富與拓展。

對於中國婦女運動與國家體制建制緊密相連的路徑選擇,西方女性主義者是給予普遍的批評和質疑的。她們認為,一個社會沒有出現“完全獨立於建制的女權運動,則說明女權力量不彰”。在社會主義革命中形成的“國家女權主義”,在這樣的標準下,則被認為是性別平等視野下的失敗案例。國內有學者也認同這一觀點,認為“中國婦女解放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種自發的以性別覺醒為前提的運動” ,中國婦女的解放是在男性主導的國家和民族解放振興當中興起並發展的,這樣的婦女解放算不上真正的婦女解放。這種認識無疑是偏頗的。且不說中國婦女解放的路徑是中國婦女根據國情的自主選擇,中國婦女解放的“成色”只能由中國婦女特別是廣大勞動婦女來評判。只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去解析,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因為婦女首先是帶有階級和階層性的人,然後才是帶有階級和階層性的女人。婦女的解放首先是作為人的解放,其次才是作為女人的解放。從人的解放來說,只要社會存在等級差異,消除性別等級就不一定比消除非性別等級具有優先性。

因此,與國家、民族解放和發展緊密相連的中國婦女的解放和發展,是階級解放、人的解放與婦女解放的一種很好的結合。中國婦女運動早期傑出領導者和實踐者向警予就曾說過:“非將人權民權首先爭回,女權不能有存在的根據。”這一見解,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開闊了婦女運動主體力量的選擇視閾

中國婦女運動依據國情,創新性地確立女工和農婦是其主體力量,開闊了婦女運動主體力量的選擇視閾。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極其落後,在全國人口中,工人階級所佔比例很低,女工數量也很少。毛澤東從中國國情出發,提出中國婦女運動的主體力量是女工和農婦,這不僅突破了以往國際無產階級婦女運動的主體力量是女性工人階級的定式,也為中國婦女解放運動乃至民族和人民解放運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我國社會快速發展,工業化程度提高,人口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仍未脫離農業人口居多的特色,農村婦女在女性中佔據重要比例。在城市人口中,女工即藍領女性仍是女職工的主體。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婦女運動的主體力量仍是女工和農婦。這是中國現實國情使然,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婦女運動主體力量的一個創新性發展。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男女平等理論的內涵

中國婦女運動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男女平等和諧發展的探索與推進,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男女平等理論的內涵。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出發,深刻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還難以達到支持事實上的男女平等的條件,因此,男女不平等現象還會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但這一時期的男女不平等,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男女不平等有著本質區別,它是男女兩性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人民內部的矛盾,是前進中的問題,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

社會主義時期的男女平等運動,不是以男性為鬥爭目標的“女權”運動,而是兩性共同參與的,以男女平等佔有社會資源、平等參與社會發展、平等分享發展成果為前提,以達到兩性協調發展、進而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的社會運動。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中,中國婦女運動以男女平等和諧發展作為重要目標。男女平等和諧發展是以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為基礎的,兩性均為獨立的社會主體,是相互尊重、互助友愛、協調發展、共同進步的關係。這種男女平等,不是要求男女絕對均等,而是在承認和尊重兩性生理差異的基礎上,既不用一方的價值尺度和行為方式去要求另一方,也不因生理差異而排斥、歧視或剝奪任何一方應有的權益和地位。這種性別和諧,不是以壓抑女性發展來支持男性發展,也不是以犧牲男性利益來換取女性的發展。

男女平等和諧發展不僅是對受壓抑女性的解放,也是對男性所受束縛的消解,是社會平等和諧的重要基礎和條件。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主持全球婦女峰會時指出:“男女共有一個世界,消除對婦女的歧視和偏見,將使社會更加包容和更有活力。”“我們要以男女平等為核心,打破有礙婦女發展的落後觀念和陳規舊俗。”中國婦女運動對男女平等和諧發展的理解與追求,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男女平等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理論和現實依據,也為馬克思主義男女平等理論貢獻了新鮮的時代元素。

(作者為北京大學校刊編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