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區推行「1+N」體系 打通社會救助「最後一公里」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有了政府的救助體系,許許多多家庭走出了貧困,過上了幸福生活,堅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撐起了一片天”,這是長安區“社會救助”的真實寫照。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近年來

長安區將“社會救助”與“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

構建“1+N”社會救助體系

實施“救急難”快速響應機制

和“主動發現”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家庭“分圈”制度

打通社會救助“最後一公里”

確保困難群眾“精準救助”更精準

為了讓困難群眾的生活更有保障,長安區推行了“1+N”的社會救助體系。“1”即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主,“N”即包括特困人員供養制度、醫療救助制度、臨時救助制度、教育資助制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高齡老人生活補貼制度、困難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漸退幫扶制度、分類施保制度等,“1+N”基本健全完善了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長安區推進城鄉低保精準識別、精準施保,單列特殊人群,實行分類施保,實現從“戶”到“人”的轉變。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長安區鳴犢街道高寨村低保戶高霞的兒子,去年4月初被診斷出白血病,高昂的醫療費用讓她無力承擔。長安區民政局立即為高霞家庭辦理臨時救助,發放救助金,幫助她家緩解壓力。

為確保困難群眾在突遭不測、因病因災後能得到及時有效救助,長安區秉持“先救助、後手續”的原則,縮短臨時救助辦理流程,充分發揮臨時救助的作用。

根據有些群眾由於身體殘疾、智力障礙、年齡過高而不能及時申請社會救助的實際情況,長安區創新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發揮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駐村幹部和志願者的作用,對行動困難、文化水平較低的困難對象,提供上門救助,儘量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打通救助“最後一公里”。

51歲的劉武升是長安區五星街辦燎原村的低保戶,身患多種疾病,2017年年初,村黨支部書記和駐村幹部在一次入戶調查中發現劉武升突發肺心病,及時採取措施,並將劉武升送往醫院搶救。他說:“如果不是村黨支部書記和駐村幹部的及時救助,我也活不到現在。”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長安區充分發揮大城市優勢,堅持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從頂層設計上不斷完善機制體制,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共享發展紅利。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长安区推行“1+N”体系 打通社会救助“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