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國學?90%的人都理解錯了!

國學的定義

什麼是國學?90%的人都理解錯了!

什麼是“國學”?簡單地說就是中國傳統學術文化。

19世紀末,面對西學和“歐化主義”的衝擊,日本學界發出了提倡“國學”的呼聲。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黃遵憲等人商議,想在日本創辦《國學報》。1904年,鄧實發表《國學保存論》,並於次年在上海成立了“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當時旅居日本的章太炎主編《民報》時,曾舉辦“國學講習會”、“國學振興社”。

將國學看成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主要是章太炎和鄧實提出來的。顯然這種意義的“國學”就是“中國學”,是針對“外國學”而提出的,“國學”之興亡與國家的興亡緊緊聯繫在一起。這一定義,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堅守,已為大眾所普遍接受。

國學的分類

什麼是國學?90%的人都理解錯了!

“國學”如果按照《漢書·藝文志》的分類,可分為六類:六藝(六經)、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中醫)。如果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可分為四類:經學、子學、史學、文學。如果按照現代學科分類,可分為哲學、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中醫學、古代科學等。按照學術流派來說,主要有儒學、道學、佛學以及中醫學等。不能把國學僅僅看成是儒學。

從傳統分類看,經典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六藝”——《易》《書》《詩》《禮》《樂》《春秋》這六部經典,是中國原創精神的主要載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源頭。被稱為當代聖人的馬一浮就說過:“國學者,六藝之學也。” 他說的六藝是大六藝,也就是六經。古文經學派按時間先後排序,將《易經》排在六經的第一位。另一位當代聖人熊十力則出佛人儒,最後歸宗於大易。

國學的基本結構

什麼是國學?90%的人都理解錯了!

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結構是“一源三流”,如同中華大地的地理結構一樣。中華大地的源頭在青藏高原,在玉樹,從這裡流出三條河流:黃河、長江、瀾滄江。中華文化的源頭是“易”,三流是儒、道、禪。

為什麼《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因為《易》在六經中起源最早。傳說早在六、七千年以前的伏羲就創作了八卦。目前最早的一個八卦圖案是2006年5月在河南淮陽發現的,是離卦,刻在一個黑陶紡輪上,距今四千五百年。八卦是中華文化的基因,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先有八卦,後有《易經》。

《周易》經文(易經)學術界已認定為西周初年所作,傳文(易傳)為戰國時期所作,從漢代開始歷代都有解“易”之作(易學)。《易經》、《易傳》、“易學”不僅是“易文化”形成的三階段,標誌著中華文化從巫術文化到人文文化、科學文化的發展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周易》成書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精神文化發生、發展的歷史。

《易經》這本書,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世界四大元典分別代表了四大文化:《聖經》是西方文化第一經典,《吠陀經》是印度文化第一經典,《古蘭經》是阿拉伯文化第一經典,而《易經》作為東方文化的第一經典,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同時也是日本、韓國這些東方民族所尊崇的。韓國國旗就是太極八卦;日本民族叫大和民族,“大和”就是取自於《周易》:“保和大和,乃利貞”,日本的國教叫神道教,取自於《周易》“神道設教”。如果將世界文化分為東西方文化的話,那麼西方文化可以用《聖經》來代表,東方文化可以用《易經》來代表。

距今3000年左右(西周前期)成書的《周易》經文過了500年之後導源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道家及其他諸子百家,也影響了中國化的佛家。從學術源流看,孔子弘揚了《周易》乾卦精神,老子弘揚了《周易》坤卦精神。《周易》不僅是人類軸心時代唯一一本由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共同構成的經典,而且是唯一一本書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經典。儒家將《周易》奉為五經之首,道家將《周易》奉為三玄之一。

西漢末年,也就是公元前後,從古印度傳來了佛教,它是從三條道路傳來的——南傳、藏傳、漢傳。此後,佛教就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到隋唐朝時代,佛教在中國形成了八個宗派,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是禪宗。我們絕不能說佛家源於《易經》,但禪宗受到《易經》的影響,我認為禪宗就是印度大乘佛教與中國三玄(易、老、莊)結合的產物。

“一源三流”可分解為八個字:易為主幹,三教互補。我做了一副對聯:“易貫儒道禪,道統天地人”。其中“儒道禪”的“道”是道家、道教;而“道統天地人”的“道”則是“大易之道”。這個“大易之道”不僅深深影響了儒家、道家和中國化佛家,而且影響到了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如果加上中醫,這副對聯就是“易貫儒道禪醫,道統天地人心”。所以說,中華文化表面上分出這麼多家,實際上是互補的,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

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易經》用源頭的那一泓清泉,聚成奔湧不息的生命之水,匯成了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大易之道”構成中華文明的主線和中華文化的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