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親從事同一種職業是怎樣的體驗?

作為一名普通醫生,記憶中爸爸幾乎是“隱形”的存在,很少參與我的成長,我一直埋怨父親太忙,和別的家庭相比,他在我身邊和我相伴的時間太少。後來機緣巧合開始從事和父親一樣的職業,一次高燒時左手吊針,右手寫病歷值班,我忽然理解了父親的不容易。為了第一時間搶救病人,我們不得不隨時待命接受工作的“支配”。“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我做到這句話,有了和父親同樣的職業以後,才發現也擁有了和他相像的心境。你曾經在哪個類似的瞬間理解了你父親身上那些曾經被你討厭、埋怨的地方嗎?和父親從事同一種職業是什麼樣的體驗?

網友巧克力牛奶233:當然了,和老爸同一個職業有一個非常不錯(hao)的地方。我在我們單位,現在表現老麼好了,天天按時到崗按時下班,平時積極工作,有啥活都搶著幹,基本沒有閒著的時候。這一切不是因為我有多上進或者領導有多嚴格…只是因為我一旦有什麼做的不好,我爸第一時間就知道…比如有一次我起晚了又趕上路上堵車遲到了一刻鐘,領導當時並沒多說什麼我還感覺很僥倖,結果沒想到回家之後我爸就給我一通教育,搞得我現在感覺在單位打個噴嚏都是因為我爸在關注我。爸爸當老師算什麼,你總有畢業的時候,爸爸當警察,那就是管你一輩子沒商量。

網友兒科醫生琪樂:每當高考的日子,就會想起自己上高中時的情景,那時理想是很豐富的。當高考填志願時,開始憂鬱起來,到底怎樣填呢。經過一番家庭會議的討論,我父親決定讓我報考醫科大學,這也許是我父親是醫生的緣故吧!當時我是很費解的,因為深知父親從醫的艱辛,但又不能違背,只能勉強同意了。

和父親從事同一種職業是怎樣的體驗?

在學醫的生涯中,有苦有樂,當然也學到了很多知識。當進入臨床階段時,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是一個個患者痛苦的面容,讓我不禁的想起父親曾經說的一句話,醫生使命就是解脫患者病痛,挽救生命為職責的。當為一個個患者的痛苦解脫時,瀕臨死亡又挽回生命時,我這才懂得了,醫生的價值觀,才感受到了,父親為什麼這麼執著的讓我學醫,這才感覺到自己的無知。有了同父親一樣職業以後,父親的舉止言行都在影響著我,有人覺得,我的心境遺傳了父親。

網友異揚說: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子承父業”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很多領域都是非常重視傳承的;而如今很多家長都會告誡自己的孩子未來千萬不要從事和自己的一樣的職業,會把本行業的各種利弊拋給你,但是最後很多孩子還是選擇了與父母一樣的職業,真的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我也是如此,和父親一樣成了一名老師。

網友歷歷心光:父親小時候那個年代,家境貧寒,父親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二,小學三年級沒讀完就輟學出門打工掙錢幫忙養家,剛好趕上改革開放大潮,他堅信著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選擇了比較辛苦的建築行業,從最初的搬水泥開始(記得他說過搬水泥的時候,由於汗水沾溼了背部,與水泥接觸到一起,每天晚上都是痛到徹夜難眠),後來慢慢靠自己的努力及老闆的賞識,做了個小包工頭,好日子才漸漸來臨。

有個建築工人父親,我最大的體驗跟樓主其實差不多,因為工作的需要,父親長時間都是在外地,很少在家,家裡的一切都是由母親照顧,我與父親之間的感情並不深厚,溝通也只是基本都在電話裡。所以小時候別人常問“我長大後要做什麼工作呀?”我說“不知道,只要是不跟我老爸一樣,常年沒陪在我們身邊的職業就好了。”

現在出了社會,作為工作項目需要,在工地上待過一年,雖然不用跟父親一樣從泥水工做起,但是在工地上的所見所聞,讓我明白了父親的一切無聲的付出。從事與父親同個職業後,走過父親走過的路,腦海中突然浮現父親每次回家休息幾天時臉上流露出的笑容,突然對父親所有的埋怨都淡然無存,只想回去,好好抱一抱我的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