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德、政風、政績一個都不能少

政德、政风、政绩一个都不能少

在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政治生態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汙染。”“功成不必在我並不是消極、怠政、不作為,而是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

政德、政風、政績三者具有內在邏輯關聯,但一些領導幹部卻常常在對待政德、政風與政績關係上出現錯位甚至顛倒。他們往往為了謀求所謂“進步”,熱衷於各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乃至陷入“唯GDP”的怪圈,放鬆了自身政德修養,忽視了地區政風塑造,最終導致違紀違法違規行為發生。新時代的黨員領導幹部,應胸懷政德,塑造良好政風,創造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政績。

政德乃為政之本,塑風氣之資,立政績之道。《論語》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做官首重立德。恰如錢穆先生所言,“德,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謂之德性。為政者當以己之德性為本”,從而涵養政德,作為施政之本、執政之基。在2015年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地指出,“對領導幹部而言,黨性就是最大的德”“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因此黨員幹部必須重視學習尤其是經典理論學習,時刻注重自我反省,嚴於律己,秉公用權,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鑄牢理想信念、錘鍊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強化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嚴格約束自己的操守和行為。”將政德內化於心,外見之行,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施德政、行善治。

政風乃執政之要,借政德而塑,保政績不失。北宋學者邢昺曾講:“在上君子,為政之德若風;在下小人,從化之德如草。”也就是說,從政者須以自身良好的政德來營造積極健康的政治生態。倘若黨員幹部其身不正,則不僅個人會出問題,也會貽害一個地區、一個機構、一個團隊,不可忽視。因此政風怎麼塑,關乎深遠。晚清名臣曾國藩在總結其從政經驗時談道:“一省風氣全繫於督撫、司道及首府數人,此外官紳皆隨風氣為轉移。”其啟示意義在於作為“關鍵少數”的主要領導幹部,對於政風塑造的作用極其重要。廣大領導幹部應“自覺擔當領導責任和示範責任,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形成‘頭雁效應’”。要有持之以恆正風肅紀的決心信心,加強教育引導,注重破立並舉,憑藉政德來塑風,為實績佳績保駕護航,逐漸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政績乃施政之果,由政德鑄魂,依政風引導。所謂政績,顧名思義,即官吏在職期間辦事的成績。按照現代公共管理的概念,所謂政績,是指政府在積極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和承擔公共責任的過程中,所作出的去除施政成本後且滿足人民需求的輸出結果。它必須經得起人民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它一定是良好政德培育和優良政風薰陶下的結果。作為黨的領導幹部,必須實實在在為人民謀幸福,為地方謀發展,這是從政的原則。政績之精要,無非一個實字。領導幹部必須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決策用權符合實際、符合規律、符合科學,知行合一,謹記初心,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

修政德,塑政風,謀政績,重中之重在於德。政德是形成良好政風之本,領導幹部要嚴私德、守公德,以明大德。成風化人,以身示範,從而塑造健康的政治生態。領導幹部要常懷功成不必在我之心,胸藏成功必須有我之念,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最終形成政德、政風、政績表裡結合、互相促進的生動局面,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事業取得紮實進展。

(據《光明日報》2018年06月22日02版,原標題:《政德、政風、政績的內在邏輯關聯》,作者王學斌系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中國史教研室副主任)

監製/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趙丹陽 製作/溫婉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