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治汙 明晰責任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專訪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中國環境報)

科学治污 明晰责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访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中国环境报)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科学治污 明晰责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访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中国环境报)

萬本太,1955年2月生,吉林農安人,198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原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司長、總工程師。

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何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原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

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哪些深刻體會?

人的文化價值觀和發展觀要進行深刻變革

中國環境報:您於2004年~2008年擔任原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司長。在此期間,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您是否還記得,作為生態司司長,當時對生態文明建設有怎樣的理解?

萬本太:客觀地說,那時的理解很膚淺。認為中央是迫於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為了加強環保工作,要求人們在發展的過程中處理好與環境的關係,對環境文明以禮。後來通過對中央文件的深入學習、對學者有關文章的學習,特別是通過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習,逐步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人的文化價值觀念和人的行為方式的一場深刻革命,是人類在吸收工業文明的優秀成果基礎上,為了化解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而選擇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生存方式,是一種新型文明形態。

中國環境報: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能否談談您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習體會?感觸最深的是哪幾個方面?

萬本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人與自然關係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辯證唯物主義思維,繼承併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總書記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人類是主體,不是主宰。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征服老天爺。”人與自然應和諧共生。既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就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傷害自然最終就會傷害到人類自身。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認識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從共產黨人的使命和宗旨出發,高瞻遠矚,透徹地論述瞭解決環境問題、保護好生態環境的重大深遠意義。環境是財富、是生產力、是民生。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既是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問題。2013年4月,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總書記指出,經過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進入了高強度頻發階段。這既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社會和政治問題。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生態環境關係文明的興衰,關乎民族的未來。總書記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在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內容。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同樣存在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總書記曾講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羨慕我們的地方。同時必須看到,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2014年12月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上講,“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要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治標治本多管齊下,朝著藍天淨水的目標不斷前進。”生態環境問題在共產黨人手裡是可以解決的。總書記強調,北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出現了“APEC藍”。這次壓力測試證明,只要有關方面攜手努力、下大決心,生態環境是可以治理好的,不是什麼絕症。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借鑑了國內外歷史和現實經驗,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精髓創造性地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找到了適合中國實際的路徑。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總書記提出堅持六項原則、五大體系。比如,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這就意味著,人的文化價值觀要進行一場深刻變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引領人們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使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的共同文化理念。比如,要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因此,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在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球生態環境面臨危機的形勢下,謀全球之命運,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利用國內外各種場合,呼籲各國政要和各界人士,要同舟共濟,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總書記強調:“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同時大家也看到,中國積極承擔國際義務,踐行莊嚴承諾。中國一直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的積極參與者。在今年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彰顯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中國積極支持發展中國家保護生態環境。多年來,中國政府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對各地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有哪些具體建議?

堅持預防為主、科學治汙、明晰責任、依法行政

中國環境報:您剛剛提到對生態環境問題產生根源的理解。能否結合您的工作經歷,談談您如何看待發展與保護的關係?

萬本太:政府可以通過對物質生產的規模與強度的調控,化解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但一些地方由於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生態規律認識不夠、把握不當,還是會產生一些環境問題。尤其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對生產要素的分配、投入、組合和使用的方法與模式不適當,往往就會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汙染。比如,在日常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過度開採會造成生態破壞;由於生產工藝落後,對資源的粗放利用既會造成浪費又會汙染環境;對生活資源的奢侈消費也會造成浪費和汙染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發展和保護都是為了人民,二者可統一於同一目的之中。但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於主要矛盾不同,兩者的平衡點也不同。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必須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中國環境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同時指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也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您認為在我國多年環境保護工作進程中,有哪些經驗和方法可以助力汙染防治攻堅?

萬本太:打好這場大仗、硬仗、苦仗,首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並以此為指導開展各項工作。應該說,在我國環保40多年的歷程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尤其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預防為主,治理著力。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是我國環境保護的原則,是我國環保工作取得一些成績的重要經驗,是治理汙染的根本之策。比如,要推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全面節約資源,開展區域環評、戰略環評、政策環評等。為什麼要治理著力?因為環境之所以受到汙染,重要原因是治理不到位、不徹底。把所有的汙染源都治理到達標排放,環境汙染就會大大減輕,環境問題才能切實解決。因此,要想打好打勝汙染防治攻堅戰,必須在治理汙染源上下大力氣,捨得投入。

科學治汙,注重治理效果。生態環境是個複雜的系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治理水、氣、土汙染,修復生態環境,必須遵循規律,依靠科學。近幾年,有的地方在治理黑臭水體方面,錢沒少花,治理效果不顯著,關鍵是缺少科學精神。做表面文章,應付檢查,沒有在恢復水生態健康功能方面下功夫。土壤汙染防治方面也有類似的教訓。對於PPP治汙項目,一定要事先明確責任主體,充分論證綜合治理技術方案,並作為要件列入項目招標條件中。

明晰責任,強化考核追責。這是近年來環保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成功經驗,尤其是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任期內要進行目標考核,並根據考核結果,有關部門要問責,而且是終身追責。這些都極大地調動了地方黨政領導的積極性,增強了責任感。此外,企業的治汙主體責任、監管部門的履職責任等,都要依法依規嚴格考核問責。

依法行政,避免“一刀切”。各地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既要認真履職,又要分清情況,區別對待。要提高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其把握政策的水平。要充分調動基層黨委政府的積極性,形成汙染防治攻堅的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