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電商大促不及預期?流量都去哪裡了

據說,今年618活動中,各大電商平臺的流量增長都不如人意,很多商家更是嘆氣。其實,這樣的情況用不著驚訝,因為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全民的消費增長幅度都在下降,甚至在上個月創造了十五年來新低。

京東數據顯示,截止17日14點40分,京東全球年中購物節累計【下單】金額突破1199億元,已超過2017年“618”購物節時,6月1-18日的累計下單金額。天貓新零售大盤消費數據顯示,截止到16號下午14點,天貓618帶動線下消費筆數同比去年大幅增長了45%。口碑和餓了麼消費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天中午14點,全國線下消費筆數同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了26%。這樣的數據,要說也不錯,但確實都說不上亮眼。

618電商大促不及預期?流量都去哪裡了

流量的增長,主要應該來自三個方面:用戶數、用戶活躍度以及用戶使用量。

第一,用戶數的增長,而且要是實實在在的以人為單位的互聯網用戶數的增長,可是,現在的上網用戶數已經基本接近天花板,三家電信運營商的用戶數增長都已經乏力,互聯網上網用戶也差不多普及到了全民,指望靠用戶數增長來拉流量,沒戲了。

第二,用戶活躍度也很難有大的改觀,特別是一些傳統的高頻應用,日常生活可見的場景基本上全覆蓋,用戶在使用也已經是隨心所欲,不管是日活還是月活,再強激活用戶,辦法不多。

第三,在提速降費的基礎上,人們已經很少有壓抑自己使用的情況出現,用戶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用來上網,即便互聯網公司再努力增加粘性,增加用戶的沉迷,也不再有大的增長空間。

不過,流量即便沒有以前增長的多,但銷售量卻依然會增長不少,主要原因應該來自流量轉化率的提高。在這方面,阿里巴巴應該是先行者,去年的財報中就多次指出,受益於精確化營銷的大數據應用,轉化率大幅提升。當然,內容的作用也不可小視,抖音等等短視頻的帶貨能力正在被挖掘出來。

在流量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一方面,各主要電商平臺在擴大流量來源,比如京東的京X計劃,幾乎將互聯網門戶網站等一網打盡,採取了流量漫灌方式,另一方面就是走向線下,將流量的線上線下打通,電子商務走向了全域商務。

所以,我們看到,微信在5月開始就與今日頭條系展開了流量爭奪大戰,然後將微信自己的搜索徹底的引向了京東,這等於是開源節流的方法全部用在了京東電商之上,為618的數據保駕護航。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跨界流量成為了最好的流量增長之源,比如春節晚會以及現在的世界盃。我們看到,優酷與咪咕重金拿下了世界盃直播權,而且都嚐到了甜頭。

阿里雲公佈的一份數據顯示,第一波流量洪峰出現在揭幕戰開場後的第44分鐘,峰值達到了1.5個2018年春晚的規模。自此,本屆世界盃也成為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在線直播。比賽期間,預計全網70%的世界盃直播流量都跑在了阿里雲上。

據傳,中國移動內部材料顯示,咪咕公司預估將達到1000萬併發用戶規模、10Tbps網內峰值流量,但現實卻是,世界盃首場俄羅斯vs沙俄的揭幕戰,咪咕視頻最高峰時湧進了3250萬用戶同時在線觀看,足足3倍於設想中的規模。

資料顯示,在四年前的巴西世界盃期間,超過7.9億中國觀眾通過央視收看世界盃,累計收視時長超過34億小時,CCTV整體人均收視時長增長15.2%,主力頻道CCTV-5人均收視時長爆漲321.6%。

不過,即便藉助熱點事件,可以帶來流量的短時間暴增,但流量變現能力的提升和流量轉化率的提高依然是重中之重。對於電商們來說,將現有的流量用好,讓單位流量更有價值,顯然比高價拉流量要有意義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