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至親是精神疾病患者,二十多年後,你還像當初一樣待他嗎?

田長松


這個問題肯定是因人而異的。如果你是一個善良溫和又非常熱愛父母的人,那麼不管你父母得的是精神病還是癌症,不管二十多年還是五十多年,你還是會像當初一樣照顧它的。我覺得我會待它如初。

首先,父母始終是父母,就算它們是精神病患者,他們也給了自己生命。沒有它們哪有你,哪有你得到的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這就是血緣啊。所以直到你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你都要感恩父母,都要持之以恆的付出你的愛。


其次,它們如果被你照顧的好,它們的笑容就能成為你的力量。有人老會覺得愛不對等,我付出了自己對父母的愛,時刻照顧和陪伴它們,但是它們卻什麼都不懂,在自己需要照顧,需要寬慰的時候,卻沒有得到一點父母給予的力量。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即使是精神病患者他也是能感受到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的,因為他們很敏感,有時候甚至比正常人有著更敏銳的察覺力,只是說不出來而已。如果他們被你照顧的很好,它們也會經常滿臉笑容,心情愉悅的,這都是你的功勞,你也要從中感謝自己的付出,使自己汲取到面對其他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成長。


最後,也要時常表達對於父母的愛。送他們一束花或者小盆栽,給他們唱一首歌,擁抱他們,牽著他們去公園走走👫。我們知道精神病人有些是遺傳,有些是後發比如受到過很大創傷的,但並不是說所有的都是不可逆的,一部分確實是可以恢復的,所以他們更需要溫暖,更需要呵護。


我想說其實堅持20年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難的是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不難的是你如果秉著一個信念堅持下去,懂得尋找苦當中的樂。也許這樣的父母可能不像別人家的父母,但是我們同樣可以建立起和諧友愛的家,只不過方式有些區別而已,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一世的緣分就是值得去守護的。下一輩子你也不知道你會變成哪個角色,也不知道會站在哪個路口。


MaggieWu


筆者工作中接觸的事例許多,想談談這個問題。

其實什麼問題都不能一概而論的。也要看家庭的收入情況,雙方教育程度,個人品性,以及病人的愈後如何等綜合考慮的。


有兩個比較好的例子。第一個是一45歲男性,和妻子一起過來看病,診斷是精神分裂症,出具的是一本破舊不堪的門診病歷,一看起病到現在已經二十多年了,居然是第二次要求住院。主述是睡不好了,總覺得有人會害自己,有聲音干擾自己,人也很安靜,很有修養,有工作,一直服用奮乃靜。給他換了新型藥物後住院兩週就要求出院了。之後一直門診服藥,依然很好,夫妻恩愛。

第二個是一個30歲小夥,起病沒到20年,也有15年吧,沒有父親,一直是母親陪同看病,表現就是孤僻,不說話,但是很聽話,出院能堅持服用,天天堅持做家務、養魚。在筆者處住院數次,因為一有情緒不對母親就會立刻送住院,所以病人社會功能一直很好,30歲結婚。不否認這個母親是個能幹的母親,是個偉大的母親。兩人相依為命,養魚一年掙至少七八萬,她十分關心孩子情況,關鍵孩子也很聽話,發病不吵不鬧,陰性症狀為主,療效不算很好,但是社會功能還好,家人也是不離不棄。

說起來就是和這個病早期付出多少是有一定關係的,筆者接觸的這些病人一開始發病就規範接受治療,堅持服藥,堅持和醫生有溝通。家庭關懷足夠,經濟上有保障,病人是達到痊癒的療效,社會功能相對完善,而且病人品性比較好。這種情況是最好的結果,二十幾年夫妻還是夫妻,母子還是母子,實屬難道。確實有!

第二種就是家庭經濟較差,對這個病忽視了,不知病的嚴重性和持久性,病人沒能得到規範治療,或者病本身就是難治性的,對於這樣的病人,到二十年後一般社會功能都退化得挺嚴重的。家人慢慢的失去耐性,但也實屬沒辦法。因為生活是有壓力的,總不能守著病人就能過日子,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得幹活的。為了生活無暇管病人,服藥不規律,病情反反覆覆,社會功能漸退化,這本就是一個不好的循環。這些情況,家人對於病人更多的是一份責任,一份義務。太嚴重就治一治,平時也沒辦法監督服藥,因為生活還在繼續,一家大小還要生活,還要吃飯,所以也只能盡治療的義務。實際上就是這樣治療,許多家庭都被拖累得一貧如洗。


其實單靠家庭力量,還是很微薄,應該加大政府支持,以及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才是對病人有利的長久之計。


一盞茶的恬靜


不請自來,希望能與大家一起討論交流。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平時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我們都會挺身而出,更何況是對於自已的至親呢?所以我認為不管我們的家人遭遇怎樣的苦難,我們都不能袖手旁觀,一定要堅持下去,也許對於自已的生活有一定的影響,但請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說實話,我很佩服題主,二十年來從未放棄過自已的至親,你的行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是我們的榜樣。最近有一則新聞讓人動容,讓我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母親患上老年痴呆,老的哥帶著母親跑出租。這一幕幕畫面讓人感動…,50歲的郭琪林,是一名出租車司機。5年來,郭琪林的出租車副駕駛位置只留給一個人,她就是郭琪林今年73歲的母親。郭琪林這樣說:“老母親一輩子養育我們兒女不容易,現在她患了老年痴呆症,我要時刻在她身邊”。


在平時的跑客中,郭琪林一邊開車,一邊和母親簡單地聊天。“老媽,你看外面的風景美不美?”“這個隧道你走過好多次了,今天就走了兩三次了。”“老媽,南京市大街小巷你都跑遍了!”郭琪林總是這樣逗著母親說話。而他的母親有時候答個一兩句,有時候卻不回答。5年來,郭琪林的孝心得到了他愛人的全力支持,也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孩子,相信他的孩子將來也一定會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郭琪林常常對愛人說:“孩子學習壓力比較大,你儘量把小孩照顧好,而我會把母親盡力照顧好。”

親人對我們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不管生活多麼困難,請記住:好好對待自已的親人,不放棄不灰心,風雨後會有彩虹。

我是堂山藏,一名在生活中取經的行者。歡迎關注留言,如果您喜歡,請豎個大拇指噢,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