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精神疾病,是大腦發育和心理不健康內向敏感偏執造成的嗎?

用戶5676550568


精神疾病是一個籠統的概念,這裡以精神分裂症這一精神疾病的典型代表為例闡述發病原因。

精神分裂症的發病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其中比較確定的是遺傳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等,而且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1.精神分裂症是遺傳疾病嗎

遺傳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中占主導地位,研究證明,遺傳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的最可能的一種素質因素。很多專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級親屬的患病率遠遠高於一般居民的平均水平。一般居民親屬中的患病率約1.0%;而患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的發病率為1%~2%,兄弟姐妹為6%~12%,子女9%~16%,孫子女約3%。如果父母雙方均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的患病率則約40%,說明與患者的血緣越近,精神分裂症的預期發病率越高。

2.社會、心理、家庭因素與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多發生在較低的社會經濟階層的人群中。美國精神病專業人士及社會學家共同完成的一項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與社會階層呈反比,低社會性層次與高社會層次之比為9∶1,推測這可能與經濟水平低、社會層次、生活環境、生活動盪、職業無保障等心理社會應激的負荷大有關,在其本身具有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容易發病。

家庭教養環境在精神分裂症的發病中具有一定作用。有人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較為嚴格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強烈的內心衝突,上述情況大多數出現在發病之前,其中有一大部分患者在童年時代即有不良遭遇,如父親嗜酒、父母離婚、身為私生子、缺少家庭照顧、幼年時受到性侵犯、父母性格怪異或患有精神或神經機能方面的疾病等;另外,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關係緊張、小時得不到關愛,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一致或相互矛盾,以及有較強的兄弟姐妹間的競爭對抗等。這種家庭環境的異常,常使發生精神分裂症的機會增加。

也有人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前後同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繫做了研究,發現家庭成員同患者之間的情感聯繫過強或者過弱對治療結果和病程的影響也非常重要,也直接影響著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轉歸、惡化和復發;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情況也是導致精神分裂症的一個原因,存在著交談與思維方式混亂情況的家庭,父母的行為也可同患者一樣是不協調的,父母之間及其與患者之間的交談常常以特有的不確定、意義不明確的方式進行,使用的語言是意義不建全或有多種含義的,語言表達時常不夠準確,意圖不夠明確,有時他們甚至會有一些古怪的行為,患者幼年在這種不確定、不協調的環境中成長,促使了以後的精神分裂症交往障礙與思維障礙的形成。

3.大腦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與精神分裂症

(1)多巴胺功能亢進假說:人們為了尋找精神分裂症的內在因素進行過許多研究,其中較有意義的是多巴胺假說。苯丙胺中毒患者,可產生類似精神分裂症偏執型的病情,苯丙胺的藥理作用主要是抑制多巴胺的攝取,使受體部位多巴胺含量較高。中腦邊緣系統的多巴胺活動過度,可引起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症狀。精神藥理學研究發現抗精神病藥物酚噻嗪類和丁酰苯類可減少多巴胺活動過度而消除陽性症狀,機理為強有力的多巴胺受體阻滯作用;以上研究證明精神分裂症的發生與多巴胺活動過度有關。

(2)5-羥色胺假說:早在1954年就有國外學者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腦中5-羥色胺的傳遞可能有所減少,一項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急性精神分裂症具有明顯的情感行為異常者,5-羥色胺含量明顯低於對照組,且隨症狀消失而恢復正常。此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腦脊液中5-羥色胺略低。近年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及奧氮平對治療精神分裂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類藥對5-羥色胺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而利培酮具有5-羥色胺及多巴胺平衡阻斷作用,治療陰性和陽性精神症狀均有效,說明5-羥色胺與精神分裂症發病密切相關。

(3)病理甲基轉移學說:有些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體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是由於過度甲基化和解毒不足所致。

4.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分裂症

隨著腦成像診斷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如局部腦血流檢查、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正電子放射造影以及腦電地形圖檢查在臨床的應用,進一步肯定了精神分裂腦結構異常,發現至少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查出肯定的腦萎縮現象,並初步推定其病灶部分是在邊緣葉、間腦、前額葉背側部皮質及其皮質下聯繫系統。

5.人體免疫力與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原因,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重點。20世紀50年代有人從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中分離出一種抗體,稱之為狂亂素,認為精神病態的出現主要由於免疫球蛋白lgG的存在,故提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免疫性疾病的理論,隨著免疫學技術的提高,促使精神分裂症免疫機制的研究更加深入。有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對照組患一種或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機會的可能多七倍。而且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出現精神症狀,除了一般的焦慮,緊張,憂鬱等非特異症狀外,妄想和幻覺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6.其他與精神分裂症發病有關的因素

(1)病前個性特徵:德國學者認為病前人格異常與精神分裂症發病有關,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就存在著某些特殊的個性特徵。如表現為孤僻、內傾、怕羞、敏感、思維缺乏邏輯性、好幻想等。有些學者對身體結構進行研究,證明了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學聯繫,因此認為氣質和體形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有關,瘦長、虛弱型多屬內向性性格,稱分裂型氣質,較易患精神分裂症。

(2)出生因素:據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經系統“軟體徵”(包括左利手)較多,第一胎出生者較多,因此估計可能與圍產期損傷有關,同時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日大多在冬季,推測與病毒感染有關。

(3)還有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症多發生在正處於青春期前後的青壯年,有的也會在婦女分娩後急性起病,並且處於更年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複發率相對也較高,這說明精神分裂症的發病與患者本身的內分泌系統紊亂有關。

總之,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具有遺傳基礎的疾病,影響其發病的因素也較多,部分患者具有神經生化病理改變和腦結構形態異常,但並不能說明精神分裂症的真正病因,因而,無論精神分裂症的內因還是外因,以及與其他相關臨床特點之間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闡明。


職場如是說


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複雜,可歸結為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

一,生物學因素:

1),遺傳:絕大多數精神疾病都有遺傳傾向(當然,由於外傷,後天導致的除外)。這其中說法最多的便是染色體問題,由於染色體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其數目和形態結構的改變常導致遺傳信息的變化,所以出現疾病,這裡麵包括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由於染色體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所以,通常畸形的染色體就可能通過雜交組合遺傳給下一代,可能有人會疑問:為什麼我的長輩沒有遺傳給我,反而遺傳給我的孩子?這裡面就涉及到基因學的顯性遺傳和隱形遺傳了,可能你的身體裡也存在病態基因,只不過沒有凸顯出來而已。



2),感染:某些病毒侵犯腦神經,尤其中樞神經系統,可引起精神障礙,這裡注意,多種病毒均可致病,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被感染。

3),化學物質侵入:如毒品(如海洛因、大麻等)、酒精、某些重工業毒物(如汞、鉛等)、農藥、一氧化碳等。

4),大腦本身的損害或某些軀體疾病繼發的精神疾病:我們經常會看到,患癌或腦血栓病人後期都出現了愛發脾氣,急躁,甚至可能出現性情大變、胡言亂語、恐懼等表現,一方面,大腦本身病變導致腦神經受損,另一方面,由於我們機體是在血液循環的作用下處於相通狀態,這就導致某些疾病間接影響到大腦神經,出現了精神異常。歸根結底,這些屬於器質性精神疾病,有些患病晚期的患者,更多會出現幻視,就像很多人在去世之前能看到妖魔鬼怪,其實,是病毒侵犯了大腦神經造成的。

二,心理因素:

主要指刺激:很多病人就診時都會對我說,受刺激得了病。的確,心理應激之下可能造成人精神失常,這裡,致病需要滿足三個條件:1,刺激的發生與受害者關係密切,且存在利害關係;2,刺激達到一定程度,如地震等自然災害,目睹車禍現場等;3,個體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缺陷,這裡就包括題主所說的敏感,偏執。



三,社會因素:

1),社會文化:有些疾病,偏偏容易發生在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群,比如鬼神附體、歇斯底里發作,相反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更可能出現焦慮、抑鬱。

2),社會壓力:提到社會因素,不提社會壓力恐怕缺乏說服力,的確,隨著經濟變化、生活節奏加快,尤其高層白領,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

3),社會支持:這裡指的是人際關係對致病因素的影響,通常家庭成員的支持和保護,可以使患者更好的康復,想到,缺少了家庭成員的個體,經調查,其患病率遠遠高於普通人群。



綜上,題主概括的已經比較全面,但精神疾病發病,除了大腦發育異常外,還可能與遺傳和某些軀體疾病有關,除了心理因素外,還可能受某些外界因素干擾發病。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請繼續關注後續內容!


汐煒醫生


精神疾病的形成原因很複雜,有生物遺傳因素,也有社會學環境因素。

比如你是一座足夠堅硬的橋,再多的車子🚗通過都沒問題;但假如這座橋承載的力量是30噸的重量,那麼30.01噸的分量就能把它壓垮了。

精神疾病還和創傷有關,年齡越小,進入人腦🧠杏仁核的創傷記憶越牢固,逐漸形成敏感、偏執等人格特質。長大後有類似的情景發生就會觸發他們的恐懼、內疚等負面情緒,嚴重的就會發展成精神疾病。比如有個成年女性,聽到老公說:“清理乾淨”這幾個字,情緒就會失控、發作。因為她早年被強暴後,施暴者就說了這幾個字!

另外,18歲之前也是腦回路的形成關鍵時期,迴路建構越牢固,鏈接越緊密,他們以後的人生之路,對自我的管理等會更順利些。不是說長大後沒有機會彌補,想要改變什麼時候都不晚,活在此刻、當下是最重要的。

精神疾病是一個量的積累的問題,其實普通人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積累到一定的量,影響到正常生活才是疾病,及時治療,藥物、心理等綜合治療,療效會更好。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是精神疾病的治療原則。





心理諮詢師周柳


精神疾病是一個籠統的概念。

嚴格來說包含:

精神科醫生診斷的從輕到重的精神障礙。

臨床常見的精神障礙有十一類。

心理諮詢師遇到的一系列心理問題;

形成原因:

1、生物學原因—遺傳、特殊疾病等;

2、精神(心理)方面—人格特點,敏感、固執,易激惹等等;

3、社會方面——是否發生刺激事件、周圍環境等;



心理諮詢師崔素貞


量變產生質變。

大腦發育與精神疾病從身體角度來看並無關聯。但與大腦的腦神經元有關係。腦神經網絡不夠活躍,或者腦神經網絡的覆蓋面不夠廣,就會出現人體的植物神經系統紊亂。也就是大腦的海馬體出現了異常。

個人會將心理健康這個詞,修改為,心理狀況。針對精神類情況,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我以往上百例的心理療愈中,他們更需要的是長期的陪伴式成長。


KSP信仰


綜合全部本質,施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