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王小波,你讀懂過嗎?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我第一次聽說王小波,是在高三的時候。

那時晚自習課間,大家聚在一起閒聊,不知聊到了什麼,突然一個女同學說了一句“特立獨行的豬”,我表示不解。她又說了一遍,“王小波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我還是不懂,後來上課鈴響,大家各自散去。

後來高考成績出來,她比我高了20來分。

再見到她是大約三年前,高中同學聚會,一起去爬山,其間男生們扎堆抽菸,她也掏出一支來,湊上去借火。

那時我還是沒想起王小波和《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後來《巨嬰國》也裡提到了王小波,便查了一下他的生平和作品,這時,回憶如同幾塊羊肉,被一下子串了起來,於是一時興起,花了2個月把王小波的書都讀了一遍。

如果以上內容想表達什麼的話,應該是我的境界與走在文藝前沿的大佬相比,差了10年還多,而且我還不會抽菸。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1、王小波的文筆

王小波的文章確實可以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這個題目來概括,即使如今來讀,依然能感受到他自由而獨特的風格,放到二十多年前,應該屬於外來物種入侵,有人驚喜,有人懵逼。

考慮到我文學鑑賞能力較差,我在讀完小說後,特地在網上搜了一下別人對於王小波的評價。果不其然,網上的大部分觀點和評論角度,我都沒有讀出來,有些讓我甚至懷疑讀的是不是同一本書。不過好在王小波的書太別具一格,即使愚鈍如我,也能辨認出一些王小波有意無意秀出來的操作。

(1)精分:這算是一個小手法,隨著情景展開,當描寫的視角落到一些物體、動物上時,王小波會站在它們角度發表一些獨特觀點,帶來畫龍點睛的小幽默。

(2)腦洞:雖然用腦洞來概括文章裡面一切的獨具匠心和奇思妙想有點草率,但我只能做到這個水平了。王小波的小說往往會在劇情正常發展時,突然挖出一個腦洞開始胡思亂想,一個腦洞還不算,大部分時候還會在這個腦洞的基礎上繼續挖出腦洞2.0,經常能挖到腦洞4.0。想夠了再回到主線上來,所以一個故事讀下來坑坑窪窪的全是腦洞,深淺不一,有些腦洞進去了以後發現連作者自己都被繞在裡面了。

(3)理科功底:這就是波哥厲害的地方了,從成長背景來看,王小波早年在儀器廠和半導體廠做過工人,恢復高考後考的是理科,大學裡學的是工科,留學歸來後學了計算機,任職統計系助教,因此有著非常紮實的理工科功底。行文中,理工類的名詞和相關知識是自然而然流出來的,數理化生計算機一門不落,而且頗有教科書的風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白銀時代》裡用來點題的師生對話:

“她把問題又說了一遍,世界是銀子的,我很不情願地應答道:你說的是熱寂之後”

讀到這裡時我的想法是:你們說的是中文?雖然後面有展開的解釋,但反正我是看不懂,這種把物理知識和文學浪漫融合在一起的寫法,光是讀懂就對基礎知識有要求,更別說鑑賞了。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眾所周知,小說場景是無法用文字把完全描述出來的,因此有很多細節需要讀者自行腦補,但在王小波的小說裡,需要讀者腦補的內容與其他作者有所不同,比如《2010》裡面有這樣對描寫洗澡水有這樣一段話:

“假如聞見了苯味,就要毫不猶豫地從噴頭下逃開,躲開一切熱蒸汽,赤身裸體逃到寒風離去。苯中毒是無藥可醫的毛病”

這需要讀者熟悉苯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不然只能讀個一知半解。類似的情況在小說裡比比皆是。我的物理化學生物只讀到高中,大學裡數學也只學了個皮毛,用來讀懂他的小說還有些吃力。這可能也是作家圈子裡對王小波不予置評的原因之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看不懂,妄加評論怕是會露餡,只好說主題不夠積極向上。如今互聯網發達,依靠百度倒是可以模仿出這種寫作手法,但在互聯網不那麼發達的20世紀末,王小波在小說裡對這些知識的信手拈來,簡直熟練到讓人心疼,我不禁懷疑他也經歷過我們的“黃金時代”——五年模擬,三年高考。

波哥不光在內容裡穿插了理科知識,連行文結構上也表現出了理科思維,在結構給我留下特別印象的幾篇裡,《萬壽寺》像是在做分類討論,《白銀時代》像是在解矩陣,《黃金時代》像是在做排列組合(雖然他的說是學了杜拉斯的寫法,但聽他自己的描述,我覺得這就是排列組合)。

除了自身經歷以外,王小波還有一個學哲學的哥哥和一個研究社會學的妻子,這些環境薰陶他也沒浪費,全部都糅合進了小說裡,可以說,王小波是一個被寫作耽誤的跨學科綜合性人才。

(4)荒誕性:在讀波哥的小說時,發現他的所有文章都瀰漫著一種感覺,當時自己無法準確描述出來,後來在網上看評論的時候,找到了“荒誕性”這個詞,感到非常恰當。王小波寫的所有小說,不管故事背景是古代、現代還是未來,無論是情節描寫、人物性格、心理活動,都被裹挾在相同、且濃重的荒誕感裡。就像一股洪水,把所有的人、事、物夾帶著奔騰而過。讀者、作者和小說中的人物置身於洪水之中,深深地感到這不正常,但也無法抗拒,只能任憑洪水全都沖走。神奇的是,這種感覺並不是刻意營造出來的,王小波僅僅是正常地敘述,就能讓讀者感受到這種荒誕。或許在他眼中,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王小波只是把他看到的世界原原本本地描繪下來而已。他就像是一塊濾鏡,透過他,我們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荒誕社會中而不自知。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2、關於小說中的“性”

基本上每篇對王小波的評論,都會單獨把他小說裡的有關性的內容拎出來討論一番。不得不說,王小波的在“情趣”方面,領先了時代幾十年,無論是把性愛像吃飯一樣寫得順其自然,還是別具一格的情趣場景,即使是今天,也讓人佩服不已。以前那個年代,在文章中涉及與性相關的內容就算是觸了禁區,像王小波這麼寫確實會引起一番一輪。但如今,小說中涉及性的描寫已經不是什麼很出挑的事了,所以我覺得現在還老把與性相關的內容當回事咋咋呼呼,實在太不成熟,至少不像個現代人。再者說,性只能算王小波小說中的一小部分,免不了被染上荒誕的顏色,成為了那綿延不絕的荒誕中的一部分(這種感覺在《黃金時代》中特別明顯)。還是洪水那個例子,假設你站在岸邊,看著洪水沖走房子、人和樹木,突然看見一頭戴著兩副乳罩的奶牛也被沖走了,這重要嗎?並不重要。

3、王小波的死

最讓我揮之不去的,還是王小波的死亡,他從1992年辭職開始專職寫作,1997年4月死去,可以說,大部分發表的文章都集中在這生命最後的五年間,這讓我在看他的作品時,有一種在看遺言的感覺。尤其是《沉默的大多數》,裡面收錄的都是1995年到1997年給雜誌的投稿,這本書的自序,更是寫在1997年3月20日,也就是王小波死前21天。另一個印象特別深的地方是在《革命時期的愛情》裡面,他用“中彩”來類比活著和死亡(人生只有“負彩”,活著就是不斷“中小彩”,死了就是“中大彩”),這篇小說在1993年完成,我想王小波應該也沒料到自己寫完以後不到五年就死了,不知道他死之前,有沒有驗證自己對於“中彩”的觀點。不管怎麼說,王小波的經歷給我的影響很大,以前我都會按活到80歲來暢想人生,如今想得最多的就是,要是我只能活到45歲,我現在應該幹什麼。

最後還是要皮一下,哈哈哈哈哈哈波哥是你嗎波哥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掃描下方二維碼

平章知事

歷史、人文、旅遊、

分析軟文

週末伴讀:讀王小波“時代”三部曲,做文藝油膩中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