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都上《人民日報》了

拼多多都上《人民日報》了

負面纏身的拼多多上《人民日報》值得玩味

7月9日,一見菌發現最近負面纏身的拼多多上了《人民日報》,文章標題為《聚焦差異化 優化供應鏈》(下稱:文章)。

不難發現,文章標題並沒有提及拼多多三個字,但是文中不吝讚美之詞對其進行肯定表揚。

文章把拼多多拔得很高:除了抓住需求端的差異化,拼多多的另一個優勢是改造了供給側。

顯然,這個報道與最近拼多多亂象叢生,引來諸多詬病,形成鮮明對比。

01

在《人民日報》刊發的文章稱,拼多多交易總額達1000億元以上,僅用了不到3年,而達到同樣的規模,淘寶用了5年,唯品會用了8年,京東用了10年。

拼多多都上《人民日報》了

文章還稱,拼多多抓住的是中國市場消費分層的機遇。在一、二線城市,一個願意高價購買品牌產品的人,在購買紙巾、手機殼等小物品時,也會青睞拼多多上有品質保障的低價產品。

更讓業界側目的是,拼多多的“爆發”仍在繼續。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拼多多年活躍用戶達到2.95億戶,比2017年年底增加5000萬戶,其活躍用戶數已僅次於淘寶和京東。

文章分析認為,拼多多不是簡單地拼價格,而是對供應鏈進行了一番大改造。在中國製造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今天,拼多多模式給了製造廠商一個新的契機,即利用互聯網平臺,剝去批發商、代理商等分銷環節,直接面對消費者。

這種模式一方面可以讓“酒香不怕巷子深”,甚至可以讓之前的庫存變為現在的“爆款”,另一方面,也能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更好匹配。

02

雖然《人民日報》大肆讚美拼多多,但今年來拼多多“低價+拼團”的模式備受質疑。

2月份,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7年“雙11”網絡購物、價格、質量、售後服務》報告,其中明確指出拼多多平臺所售部分商品存在仿冒以及質量不過關等問題。

2月12日,微信方面表示,包括但不限於騰訊體育、拼多多、今日頭條等網絡平臺通過發紅包、會員、優惠券等方式,誘導用戶轉發分享,嚴重影響朋友圈、群聊等功能的用戶體驗。

6月初,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對拼多多進行調查發現,該平臺上存在涉黃、涉暴力且涉違法的商品,並將有關線索移交相關部門查處,央視等多家媒體集中曝光此事。

如果上述問題是平臺在運營方面存在的問題的話,下面的問題就是致命性的。

《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稱,從6月起,拼多多上海總部持續遭到多名“維權”商家衝擊,即便是在“6.18”電商大促的這一天,這些商家也依然舉著橫幅在維權。

6月13日,14名平臺商家在拼多多總部進行集體維權,與現場安保人員爆發肢體衝突,背後的維權群將近千人,聲勢浩大。

據瞭解,2017年9月,2018年3月,都有商家上門進行維權。其理由相似,都是對商家售假處罰標準不滿。

這幾年,行業裡流傳著拼多多 “靠罰款商家盈利”的說法,在6月18日的媒體交流會上,拼多多創始人兼CEO黃崢否認了這一說法,他堅稱罰金100%都賠付給消費者。

同時,他還稱,罰金是存放在第三方擔保平臺的,拼多多沒有辦法拿到。他還在現場通過工作人員展示了查詢具體商戶罰金的流向,在拼多多後臺都可以查實。

不過,《華爾街見聞》分析稱,在顧客和商家看來,拼多多短時間內還很難擺脫“坑多多”的帽子。而嚴厲打假之下,去年和今年都爆發了商家維權事件,讓拼多多在商家和用戶兩邊都不討好。

03

儘管負面消息纏身,但拼多多6月末還是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招股說明書,計劃通過IPO交易籌資最多10億美元。

從招股書上來看,拼多多在2017年全年交易額(GMV)為1412億元(226億美元),2018年第一季度交易額為662億人民幣(106億美元)。

從這些數據看,拼多多是一家電商公司,但從收入來看,它更像一家廣告公司。

招股書顯示,拼多多2016年收入為5.05億元人民幣,2017年為17.44億元人民幣,2018年Q1收入為13.85億元人民幣。

拼多多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對商家的在線營銷服務(主要指廣告),以及商品銷售收入。其中廣告上收入2016年為4830萬元,到2017年飆升至17.407億元,到2018年一季度就達到13.846億元,同比增長37倍。

6月18日,黃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承認,拼多多目前主營收入是廣告,形態更多的是信息流廣告,這種商業模式與淘寶類似。

雖然收入保持高增長,但虧損也在擴大。2016年和2017年分別發生2.92億元人民幣和5.25億元人民幣淨虧損。

一方面是鉅額虧損,另一方面拼多多成立只有三年,仍存在供應鏈管理、商品品質等方面的問題,但拼多多依然選擇這麼早進入不可控的資本市場。

IT老友記撰文指出,拼多多的發展問題日益嚴峻,拼多多作為一個輕資產的電商平臺,毛利率達到驚人的77.5%,然而其營銷和市場費用在2018Q1卻高達營收的88.4%,直接將極高的毛利拉成-20.3%的淨虧損,很大程度上,拼多多的GMV增長奇蹟,來源於瘋狂的市場推廣。

依靠微信+頻繁大量的廣告,幾乎是瘋漲式的增長用戶和商家,但都是靠低價吸引流量,低價導致商家利潤空間不高,利潤空間不高導致垃圾產品氾濫,垃圾產品氾濫導致客戶流失和平臺口碑崩壞,由此產生的平臺被打上低價的標籤,而一旦平臺出臺監管升級機制,勢必爆發“商家與平臺”的矛盾,由此帶來一系列“併發症”和隱形危機。

此刻,《人民日報》為何要發聲大肆讚美拼多多,這背後的深意值得玩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