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藝術細胞?我覺得可以再補救一下

前陣子有篇叫《中國當代藝術編瞎話速成指南》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看完這篇文章,不得不感慨:現在的藝術生真是太皮了。

樂完之後,又忍不住想,對於並非藝術科班出身、又想正經欣賞藝術的我們來說,要想真正看懂那些“高大上”的藝術傑作,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每次去博物館想和“美”來一次近距離接觸,可每每盯著牆上的大師名作,未讀君總是一臉懵圈。故作深沉點頭凝視片刻,被問到有什麼感想時,卻是嘴笨詞窮,相當尷尬:好看!不好看!顏色挺漂亮的!畫得挺逼真的!表情挺生動的!

如果被作畫的大師本尊聽到,一定會被氣得翻白眼。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難道藝術只有“好看不好看”這樣粗淺的評價嗎?

相信每個人都發自本能地嚮往美的事物,但如何能才能看懂藝術、看懂美,this is a problem。

如何看懂藝術?

多看嗎?

沒用的。

不瞭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時代背景,就算瞪大眼睛看個三天三夜,也瞧不出個所以然來。

就先拿大家都熟悉的一幅畫考考你。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相信上面這幅米開朗琪羅創作的《創世紀》,很多人都見過。據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具創造力的《創造亞當》。可是你知道到底厲害在哪兒麼?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首先,就在這微妙的雙手交匯處。

上帝“造人”這麼一個本來像是捏雕塑一樣的行為,在米開朗琪羅的筆下,充滿著“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文學氣息。上帝看似輕描淡寫地將渾身的力氣都凝聚在這一指之中,而亞當則一副“我是誰我在哪”的迷茫樣子。就像武俠小說裡講到高手過招,從來都是舉重若輕,一出手就定輸贏,而且最好身上還是一塵不染。畫中這若即若離的“一觸”,就顯示出了上帝的神力。

其次,畫面中的亞當也很不一樣。無論臉蛋還是身材,這個亞當都可謂是充滿雄性氣息的美男子。但在米開朗琪羅之前,藝術家們從未把亞當創作得如古希臘神祗那樣健美。這就說明,米開朗琪羅追求著古希臘那種超越現實的美感,通過這個完美的人體,他令古典時代的人文主義精神在教皇的禮拜堂之中重生了,彰顯出文藝復興的時代背景。

最後,我們應該再仔細看看上帝周圍那圈人,上帝左臂下的年輕女子戲很足,對於她究竟是聖母瑪利亞還是夏娃,至今史學界仍眾說紛紜。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米開朗琪羅在一幅看似角色明朗的畫中,埋設了很多與宗教背景相關的細節。

現在,西斯廷禮拜堂天頂上這幅《創造亞當》,你看懂了嗎?

看書?

看藝術這件事光看作品是不行的,那一邊看作品一邊聽導覽呢?可能稍有幫助。

其實更重要的還是看書,儘可能多的瞭解藝術品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然後再結合作品本身,才能更好地理解。

但是看什麼書,說多了都是淚。

要想全面瞭解藝術,一定得讀藝術史啊。可惜一口吃不成胖子,曾經立誓要讀完的《藝術的故事》——將近700頁、縱貫古今上下五千年的大部頭,就如同英語詞典一般,每次讀到古埃及藝術我就abandon了。而曾經斥巨資購買的《詹森藝術史》,早就放在書架上落了幾年灰。都是好書,可是內容太學術乾貨,硬啃容易消化不良。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後來又有很多零門檻的藝術八卦史,其中“猛料”比娛樂八卦還狗血,圖多字少,一頓飯的時間就能翻完,可是一合上書,除了卡拉瓦喬是個流氓、德加是個變態,其他一概沒印象。藝術八卦確實有趣,但頂多算茶餘飯後的零食,西方藝術正史還沒讀完,先被野史洗了腦可不好。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沒有耐心啃完厚重的藝術專著,又不甘心看沒營養的藝術八卦,到底讀什麼才能從零開始瞭解西方藝術史,建立自己對藝術的欣賞系統呢?

藝術史能像小說一樣好看嗎?

如果藝術史也能像小說一樣好看,別說能輕鬆把各位藝術大師的作品叫上名字來,還能對其偉大之處既知其然知又其所以然,從此逛藝術展、美術館都能自信又自在。就算走進諾大的梵蒂岡博物館,也胸不悶、氣不喘,找到自己最想看的藝術佳作,暢快地欣賞。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就拿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這幅《摩西的考驗》來說吧: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這幅畫由文藝復興巨匠波提切利所作。乍一看,這幅畫還真熱鬧。但再仔細觀察,肯定又會一頭霧水:哎,怎麼一個穿“黃綠配”袍子的男人在這幅畫裡出現了N次,一會兒餵羊一會兒殺人,一會兒又下跪,怎麼有點兒亂?

那讓我們生動形象的展開講講:

這幅畫的主角就是《聖經》中的大名人摩西,一輩子充滿了“神轉折”——對,就是字面的意思:由上帝帶來的轉折。

摩西是個以色列人,卻陰差陽錯,在埃及宮廷當官。但當時的以色列人都在被埃及人奴役。本來他能榮華富貴一輩子,但某一天,他看到一個埃及人在毆打他的以色列同胞,於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直接將那個埃及人殺了。摩西一下成了殺人犯,奔上了逃亡之路。可他這一路也沒閒著,救下了兩個險遭惡人凌辱的牧羊姑娘,還幫姑娘餵了羊,和姑娘喜結連理,變成了一個平凡的牧羊人。摩西本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結果某日牧羊途中竟然聽到了上帝的召喚。上帝說:“你別怕,你把鞋脫了我跟你說正經的。”原來上帝指派他去拯救以色列人,摩西誠惶誠恐接下了使命,帶著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

《摩西的考驗》像“連環畫”一樣,一幅畫涵蓋上面我們講到的全部內容,從右向左把摩西在“出埃及”之前的故事講得明明白白。只要我們知道了摩西是誰,瞭解他的故事,就知道這幅畫應該怎麼看了。整幅畫在人物位置安排和背景的運用上非常精妙,畫面中部的矮牆、綠樹和山坡,將“青年好漢摩西”“中年牧羊人摩西”和“人民英雄摩西”巧妙地分開,既條理清楚,又不會將畫面割裂。這樣即使是如此巨幅的尺寸,也不會覺得眼暈。

藝術的創作跟當時的歷史、宗教、社會生活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藝術家搞創作這件事本身也是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如果講藝術的人能把藝術品背後的故事說得又有趣又明白,就能幫我們順利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把藝術植入我們的靈魂深處。

其實,看懂藝術真的沒有那麼難,關鍵是如何打好基礎,以什麼樣的方式學習一些藝術常識,掌握一些藝術史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毫無心理負擔地把觀看藝術當成一種美的享受。

是誰?把西方藝術史講得這麼帶勁兒?

其實,能把上面那幅《摩西的考驗》講得那麼帶勁兒的,正是這位在知乎擁有超高人氣的藝術達人——藝術經紀人翁昕。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翁昕出身藝術世家,父母都是國內著名油畫家。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藝術教養,在中央美術學院、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接受了頂尖的藝術教育,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畫廊、藝術機構都留下了翁昕的腳印。

回國後,翁昕成為了一名獨立藝術經紀人,為國內的藏家介紹和尋找海外的藝術佳作,他的客戶有很多都是零基礎的藝術愛好者,其中不乏大型私人銀行頂級客戶。

為名流介紹名流作品之餘,翁昕還非常喜歡為藝術小白普及藝術知識,在知乎創作專欄「不藝術不幸福」,也是知乎「藝術」「藝術史論」話題的優秀回答者,還先後舉辦了26場藝術主題Live,各個領域的知識類大V都是他的頭號粉絲,表示“藝術就好翁昕這一口”。

外行聊八卦,內行講歷史。作為一個藝術教養優秀、藝術講述經驗豐富的內行人,翁昕特別擅長把枯燥無聊的藝術講得像小說一樣扣人心絃。時不時講個段子皮一下,聽他講過藝術的人,想不記住都難。

跟翁昕回到偉大藝術誕生地,把西方藝術吃通吃透

4月,翁昕把他的西方藝術史知識集結成書,創作了這本《如何看懂藝術:偉大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帶我們抵達西方偉大藝術的誕生地,“親臨”藝術現場,重新認識那些“眼熟”的藝術。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未讀·藝術家《如何看懂藝術》

只有瞭解偉大藝術品背後的故事,才能真正看懂藝術。打開這本書,就如同走進羅馬、梵蒂岡、那不勒斯、米蘭四座古城,由翁昕親自帶著我們遊走於各個博物館、教堂和名勝古蹟,生動地講述偉大藝術誕生的時代背景與創作故事。

在翁昕的筆下,藝術品不再是孤零零擺在美術館中的藏品,而是充滿著迷人的故事和穿越時空的生命力。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如何看懂藝術》中的故事,是翁昕在和很多零基礎的藝術愛好者交流時都會聊到的內容。他曾在無數次逛美術館的時候發現,周圍有很多遊客因看不懂藝術而抱憾而歸。於是他就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藝術知識和看展的經驗整理出來,完成了這本書。書中不僅有他在觀看大師品真跡時的親身感觸,也有他從文獻中發掘的最值得一看的傳奇故事,希望以此能幫助非專業出身的藝術愛好者,享受欣賞藝術的樂趣。

各行各業的大牛先行閱讀了《如何看懂藝術》,每位大咖讀罷都讚不絕口。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說:“在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翁昕彷彿站在藝術殿堂的入口,雙臂張開,滿臉笑容,他的手上還戴著兩枚戒指,其上鑲嵌了兩顆寶石,一顆叫‘幽默’,一顆叫‘淵博’。”

就連大家最愛的博物君(張辰亮)也說:“作為科普工作者,我一直倡導科普時要‘說人話’。這本書雖然說的是藝術,算‘藝普’,但也是非常優秀的‘說人話’佳作。翁昕有大量和初級收藏家交流的經驗,深知入門者需要的是什麼知識。此書把西方藝術史脈絡清晰、語言清爽地表達出來,並充滿了有趣的例證,哪怕對藝術不感興趣的人,翻開書也不忍合上。”

知乎藝術達人趙阿萌說:“翁昕的確是個‘講故事的人’。他性格中nerdy的一面讓他對細節有著‘考據癖’式的痴迷,而他藝術經紀人的身份又培養了他運用語言去‘抓住人心’的能力。”

其實,看懂藝術真的沒有那麼難。如果你也對藝術充滿興趣,並願意以一種輕鬆的方式學習藝術知識的話,不妨通過這本《如何看懂藝術》瞭解這些偉大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再去逛美術館,就能真正get到藝術的美妙之處了。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未讀·藝術家4月新書《如何看懂藝術》

點擊 閱讀原文紙質書、有聲書同步上市,作者原聲+趣聞彩蛋,先聽後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