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前阵子有篇叫《中国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看完这篇文章,不得不感慨:现在的艺术生真是太皮了。

乐完之后,又忍不住想,对于并非艺术科班出身、又想正经欣赏艺术的我们来说,要想真正看懂那些“高大上”的艺术杰作,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每次去博物馆想和“美”来一次近距离接触,可每每盯着墙上的大师名作,未读君总是一脸懵圈。故作深沉点头凝视片刻,被问到有什么感想时,却是嘴笨词穷,相当尴尬:好看!不好看!颜色挺漂亮的!画得挺逼真的!表情挺生动的!

如果被作画的大师本尊听到,一定会被气得翻白眼。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难道艺术只有“好看不好看”这样粗浅的评价吗?

相信每个人都发自本能地向往美的事物,但如何能才能看懂艺术、看懂美,this is a problem。

如何看懂艺术?

多看吗?

没用的。

不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时代背景,就算瞪大眼睛看个三天三夜,也瞧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先拿大家都熟悉的一幅画考考你。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相信上面这幅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创世纪》,很多人都见过。据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具创造力的《创造亚当》。可是你知道到底厉害在哪儿么?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首先,就在这微妙的双手交汇处。

上帝“造人”这么一个本来像是捏雕塑一样的行为,在米开朗琪罗的笔下,充满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文学气息。上帝看似轻描淡写地将浑身的力气都凝聚在这一指之中,而亚当则一副“我是谁我在哪”的迷茫样子。就像武侠小说里讲到高手过招,从来都是举重若轻,一出手就定输赢,而且最好身上还是一尘不染。画中这若即若离的“一触”,就显示出了上帝的神力。

其次,画面中的亚当也很不一样。无论脸蛋还是身材,这个亚当都可谓是充满雄性气息的美男子。但在米开朗琪罗之前,艺术家们从未把亚当创作得如古希腊神祗那样健美。这就说明,米开朗琪罗追求着古希腊那种超越现实的美感,通过这个完美的人体,他令古典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教皇的礼拜堂之中重生了,彰显出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

最后,我们应该再仔细看看上帝周围那圈人,上帝左臂下的年轻女子戏很足,对于她究竟是圣母玛利亚还是夏娃,至今史学界仍众说纷纭。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米开朗琪罗在一幅看似角色明朗的画中,埋设了很多与宗教背景相关的细节。

现在,西斯廷礼拜堂天顶上这幅《创造亚当》,你看懂了吗?

看书?

看艺术这件事光看作品是不行的,那一边看作品一边听导览呢?可能稍有帮助。

其实更重要的还是看书,尽可能多的了解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然后再结合作品本身,才能更好地理解。

但是看什么书,说多了都是泪。

要想全面了解艺术,一定得读艺术史啊。可惜一口吃不成胖子,曾经立誓要读完的《艺术的故事》——将近700页、纵贯古今上下五千年的大部头,就如同英语词典一般,每次读到古埃及艺术我就abandon了。而曾经斥巨资购买的《詹森艺术史》,早就放在书架上落了几年灰。都是好书,可是内容太学术干货,硬啃容易消化不良。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后来又有很多零门槛的艺术八卦史,其中“猛料”比娱乐八卦还狗血,图多字少,一顿饭的时间就能翻完,可是一合上书,除了卡拉瓦乔是个流氓、德加是个变态,其他一概没印象。艺术八卦确实有趣,但顶多算茶余饭后的零食,西方艺术正史还没读完,先被野史洗了脑可不好。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没有耐心啃完厚重的艺术专著,又不甘心看没营养的艺术八卦,到底读什么才能从零开始了解西方艺术史,建立自己对艺术的欣赏系统呢?

艺术史能像小说一样好看吗?

如果艺术史也能像小说一样好看,别说能轻松把各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叫上名字来,还能对其伟大之处既知其然知又其所以然,从此逛艺术展、美术馆都能自信又自在。就算走进诺大的梵蒂冈博物馆,也胸不闷、气不喘,找到自己最想看的艺术佳作,畅快地欣赏。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就拿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这幅《摩西的考验》来说吧: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这幅画由文艺复兴巨匠波提切利所作。乍一看,这幅画还真热闹。但再仔细观察,肯定又会一头雾水:哎,怎么一个穿“黄绿配”袍子的男人在这幅画里出现了N次,一会儿喂羊一会儿杀人,一会儿又下跪,怎么有点儿乱?

那让我们生动形象的展开讲讲:

这幅画的主角就是《圣经》中的大名人摩西,一辈子充满了“神转折”——对,就是字面的意思:由上帝带来的转折。

摩西是个以色列人,却阴差阳错,在埃及宫廷当官。但当时的以色列人都在被埃及人奴役。本来他能荣华富贵一辈子,但某一天,他看到一个埃及人在殴打他的以色列同胞,于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直接将那个埃及人杀了。摩西一下成了杀人犯,奔上了逃亡之路。可他这一路也没闲着,救下了两个险遭恶人凌辱的牧羊姑娘,还帮姑娘喂了羊,和姑娘喜结连理,变成了一个平凡的牧羊人。摩西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结果某日牧羊途中竟然听到了上帝的召唤。上帝说:“你别怕,你把鞋脱了我跟你说正经的。”原来上帝指派他去拯救以色列人,摩西诚惶诚恐接下了使命,带着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

《摩西的考验》像“连环画”一样,一幅画涵盖上面我们讲到的全部内容,从右向左把摩西在“出埃及”之前的故事讲得明明白白。只要我们知道了摩西是谁,了解他的故事,就知道这幅画应该怎么看了。整幅画在人物位置安排和背景的运用上非常精妙,画面中部的矮墙、绿树和山坡,将“青年好汉摩西”“中年牧羊人摩西”和“人民英雄摩西”巧妙地分开,既条理清楚,又不会将画面割裂。这样即使是如此巨幅的尺寸,也不会觉得眼晕。

艺术的创作跟当时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家搞创作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如果讲艺术的人能把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说得又有趣又明白,就能帮我们顺利开启艺术世界的大门,把艺术植入我们的灵魂深处。

其实,看懂艺术真的没有那么难,关键是如何打好基础,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一些艺术常识,掌握一些艺术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毫无心理负担地把观看艺术当成一种美的享受。

是谁?把西方艺术史讲得这么带劲儿?

其实,能把上面那幅《摩西的考验》讲得那么带劲儿的,正是这位在知乎拥有超高人气的艺术达人——艺术经纪人翁昕。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翁昕出身艺术世家,父母都是国内著名油画家。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养,在中央美术学院、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接受了顶尖的艺术教育,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画廊、艺术机构都留下了翁昕的脚印。

回国后,翁昕成为了一名独立艺术经纪人,为国内的藏家介绍和寻找海外的艺术佳作,他的客户有很多都是零基础的艺术爱好者,其中不乏大型私人银行顶级客户。

为名流介绍名流作品之余,翁昕还非常喜欢为艺术小白普及艺术知识,在知乎创作专栏「不艺术不幸福」,也是知乎「艺术」「艺术史论」话题的优秀回答者,还先后举办了26场艺术主题Live,各个领域的知识类大V都是他的头号粉丝,表示“艺术就好翁昕这一口”。

外行聊八卦,内行讲历史。作为一个艺术教养优秀、艺术讲述经验丰富的内行人,翁昕特别擅长把枯燥无聊的艺术讲得像小说一样扣人心弦。时不时讲个段子皮一下,听他讲过艺术的人,想不记住都难。

跟翁昕回到伟大艺术诞生地,把西方艺术吃通吃透

4月,翁昕把他的西方艺术史知识集结成书,创作了这本《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带我们抵达西方伟大艺术的诞生地,“亲临”艺术现场,重新认识那些“眼熟”的艺术。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未读·艺术家《如何看懂艺术》

只有了解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看懂艺术。打开这本书,就如同走进罗马、梵蒂冈、那不勒斯、米兰四座古城,由翁昕亲自带着我们游走于各个博物馆、教堂和名胜古迹,生动地讲述伟大艺术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创作故事。

在翁昕的笔下,艺术品不再是孤零零摆在美术馆中的藏品,而是充满着迷人的故事和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如何看懂艺术》中的故事,是翁昕在和很多零基础的艺术爱好者交流时都会聊到的内容。他曾在无数次逛美术馆的时候发现,周围有很多游客因看不懂艺术而抱憾而归。于是他就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知识和看展的经验整理出来,完成了这本书。书中不仅有他在观看大师品真迹时的亲身感触,也有他从文献中发掘的最值得一看的传奇故事,希望以此能帮助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享受欣赏艺术的乐趣。

各行各业的大牛先行阅读了《如何看懂艺术》,每位大咖读罢都赞不绝口。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说:“在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翁昕仿佛站在艺术殿堂的入口,双臂张开,满脸笑容,他的手上还戴着两枚戒指,其上镶嵌了两颗宝石,一颗叫‘幽默’,一颗叫‘渊博’。”

就连大家最爱的博物君(张辰亮)也说:“作为科普工作者,我一直倡导科普时要‘说人话’。这本书虽然说的是艺术,算‘艺普’,但也是非常优秀的‘说人话’佳作。翁昕有大量和初级收藏家交流的经验,深知入门者需要的是什么知识。此书把西方艺术史脉络清晰、语言清爽地表达出来,并充满了有趣的例证,哪怕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翻开书也不忍合上。”

知乎艺术达人赵阿萌说:“翁昕的确是个‘讲故事的人’。他性格中nerdy的一面让他对细节有着‘考据癖’式的痴迷,而他艺术经纪人的身份又培养了他运用语言去‘抓住人心’的能力。”

其实,看懂艺术真的没有那么难。如果你也对艺术充满兴趣,并愿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学习艺术知识的话,不妨通过这本《如何看懂艺术》了解这些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再去逛美术馆,就能真正get到艺术的美妙之处了。

没有艺术细胞?我觉得可以再补救一下

未读·艺术家4月新书《如何看懂艺术》

点击 阅读原文纸质书、有声书同步上市,作者原声+趣闻彩蛋,先听后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