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朝元老貪十幾兩銀子,本可不殺,有人提到16個字,皇帝:斬了吧

《三國演義》中提到馬謖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以致失了街亭,最終諸葛亮不得已揮淚斬之。歷史上像這種上級迫於旁人的議論或者是鐵一般的制度而不得不殺手下的事有不少。但要說最“冤”的恐怕要數清朝的這一位了,他作為兩朝元老兼一品大官,居然因為貪了十幾兩銀子就被斬了,其實皇帝本也沒有殺他的意圖,只因有人提到16個字,皇帝才不得不除之,只因為這位大官已犯下3個錯誤,還渾然不覺。

兩朝元老貪十幾兩銀子,本可不殺,有人提到16個字,皇帝:斬了吧

(清朝大臣劇照,圖文無關,僅供示意)

咸豐八年,又是一年的科舉,全國的才子們又有了抒發才情的機會,但還剛好鄉試這一層就出了大問題,首先被揪出來的就是那第七名,那人名為平齡,有人知道這傢伙就是個京劇演員,平時就會唱戲,他都能得第七名,那可以說遍地都是才子了。咸豐聽聞此事便下令徹查,載垣、端華等人負責,其中最滑稽的要數其中一張試卷,史書上的描述是“訛字至三百餘”,有兩種解釋,一是光錯別字就有300多個,二是“抄錯”的字有300多個,意思其實也差不多,這張卷子的主人也的確是個“人才”,畢竟寫錯這麼多字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科舉考試出了這檔子事,主考官自然是脫不了干係,那主考官便是兩朝元老柏葰。

兩朝元老貪十幾兩銀子,本可不殺,有人提到16個字,皇帝:斬了吧

(清朝試卷,圖文無關,僅供示意)

在徹查之下,還發現一位名為羅鴻繹的考生有些蹊蹺,在逼問之下才知道他為了一個好成績,花了500兩銀子,買通了兵部侍郎李鶴齡,李鶴齡又找了同為考官的浦安,浦安再找柏葰的門丁靳祥,這其中浦安得了三百兩銀子,而李鶴齡則得200兩。那這又跟柏葰有啥關係呢?還真有,一是他不通融的話,這事肯定成不了,而且他也的確受賄了,浦安給了他十六兩銀子,若柏葰要早知道後來的是,你就是毒打他一頓,他也不會要這十六兩銀子。

兩朝元老貪十幾兩銀子,本可不殺,有人提到16個字,皇帝:斬了吧

(清朝皇帝劇照,圖文無關,僅供示意)

​在柏葰看來,他作為兩朝元老,又貴為文淵閣大學士,這等一品大員應該是罪不致死的,更何況他就拿了十六兩銀子,這對於他來說根本就不夠塞牙縫的。但咸豐皇帝最後還是下了命令:“斬立決。”聽到這消息的柏葰直接傻了,也許他至死的那一刻都不明白,難道就因為這十六兩銀子就要殺他?難道他歷仕兩朝的貢獻抵不過這十六兩銀子?其實咸豐皇帝本也不想殺他,只不過中途有人進言,他提到了十六個字,咸豐皇帝不得不做出這個令他痛心的決定。

兩朝元老貪十幾兩銀子,本可不殺,有人提到16個字,皇帝:斬了吧

(肅順劇照)

那位進言的大臣即是肅順,這人一向和柏葰處不來,這次柏葰出事,他自然得抓住機會給他點顏色看看,於是他提到:“取士大典,關係至重,亟宜執法,以懲積習。”這科舉考試3年才舉辦一次,多少學子寒窗苦讀只為擠這獨木橋,卻因為他一次受賄還亂了法紀,若開此先河,以後貪腐之風會愈刮愈盛。肅順自然是有公報私仇之嫌,但他這話還真是一點毛病都沒有,柏葰也只能認栽。

柏葰這人其實並非一個貪官,若他有心要貪,作為主考官又怎會只拿十六兩白銀呢?但他還是犯下了三個錯誤,這也是咱們大多數人都容易犯的錯誤。其一,自恃功高便覺得有恃無恐,正所謂“在其位謀其職”,他的官職越高並不代表他有免死金牌,反而更應該起到帶頭作用,他去當這出頭鳥,怎能不被打?其二,不能以貪多貪少而判定是否該罰,貪這回事,一旦越界便很難自拔,他這次是十六兩,下次呢?其三,不要得罪小人,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你能防住君子,但防不住小人,不是嗎?如此看來,柏葰之死還真是隻能怪他自己,可惜他已經沒有機會去反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