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死後,明朝爲何沒有第8次下西洋?

朱元璋死後,朱棣看到自己的兄弟們相繼被侄子逼死,“無奈”起兵,經過四年的紛爭,把侄子趕了下去,他從一個藩王變成了永樂皇帝。他一生幾次北伐蒙古,南征越南,又發展航海,把明朝的國威發揚到了極致,甚至很多人把他和自己的父親朱元璋並稱。他在位時有一件舉世矚目的成就,那就是派鄭和下西洋,四夷島國紛紛對明朝頂禮膜拜。鄭和在朱棣時期下洋6次,在朱瞻基時期下洋1次,合計7次出海,那為何明朝沒有第8次下西洋呢?

鄭和死後,明朝為何沒有第8次下西洋?

先說一下鄭和下西洋的作用,此舉讓明朝以及西洋、南洋諸國享受到了紅利,加速了民族融合。因為在元朝時期,所有的陶瓷和絲綢等出海,都收到了嚴格的管控,諸國只聽說有中原強國,大多都也沒見過,鄭和的到來不僅讓他們大開眼界,也給他們帶來了絲綢等物品,他們也會把自己的香料、奇珍異寶以納貢或者貨物交換的形勢交給明朝,這種禮尚往來也讓明朝增強了自我認同感。

鄭和死後,明朝為何沒有第8次下西洋?

鄭和出航還有一點重要意義,就是向西洋(包括南洋)諸國傳達睦鄰友好的價值觀,鄭和每到一處,都會拿出朱棣的詔書,告訴他們:明朝天子是奉天命來輔助你們的教化,我們不欺負人,但是你們之間也要和睦相處,共享天下太平。這種和睦的思維和那些海洋諸國每天面臨的海盜思維不同,讓諸國欽佩不已,在見識明朝的強大之後,他們紛紛願意納貢,和明朝發展外交關係。

鄭和死後,明朝為何沒有第8次下西洋?

朱棣本質上是個軍人,他一生殺伐,也死在征途中,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後,沒有了父親的雄才大略,他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在這期間,他赦免了許多建文帝時期的罪臣,發展仁政,沒有顧得上下西洋的事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朱瞻基繼位後,他明朝經濟倒退,皇叔朱高煦造反,好不容易評定叛亂,越南又開始反叛,西洋諸國對明朝失去了信心,為了保留顏面,朱高熾讓年邁的鄭和最後一次出海,也正是這一次,鄭和死在半道上。

鄭和死後,明朝為何沒有第8次下西洋?

為何這一次之後,明朝在沒有下過西洋呢,小編分析,原因有三點:其一,朱棣安排下西洋,除了宣揚大明朝的國威,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四夷來朝拜,用政治成就來彰顯他繼位的合法性,本身就不打算長久進行。

其二,在朱棣晚期,雖然經濟復甦,但他在發動戰爭和建造皇城等大型事件上開支已經很大,國力逐漸不值,而下西洋是最為燒錢的政治舉措,每一次出航都要耗費朝廷三年以上的積蓄,在第四次下洋後,國庫已經不支,只是朱棣不想讓後人覺得他的偉大成就此夭折,勒緊褲腰帶勉強又出航了兩次。

鄭和死後,明朝為何沒有第8次下西洋?

其三,下西洋後帶來的蝴蝶效應,讓明朝叫苦不堪。例如呂宋國進貢十隻孔雀,明朝為了感謝,還要賞他上千兩黃金,明朝已經虧大了,但呂宋國也虧,這種長距離的交往,讓兩國都把財力消耗在大海上。隨著朱高熾繼位,朝廷官員反對出航的聲音越來越多。朱瞻基繼位後,面臨西洋諸國人心浮動,才勉強又去了一次。

基於以上三點原因,所以第8次下西洋沒有發生,從此後,明朝太湖的造船廠開始荒廢,但是鄭和的功績,值得肯定。

鄭和死後,明朝為何沒有第8次下西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