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教授再出新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

厲以寧教授再出新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

厲以寧教授出新書了!

近日,《光明日報》刊文推薦了厲以寧教授新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

該書輯錄了厲以寧教授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40篇代表性論文。這些文章是厲以寧教授對中國經濟各個發展時期的精闢論斷,對中國今後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意義。

厲以寧教授再出新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 厲以寧 著

改革開放以來的每一個重要時刻,經濟學家厲以寧都會給出坦率的意見和建議。他是我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也是最早提出文化調節在市場調節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學者之一。他提出的中國經濟發展非均衡理論和針對“轉型”進行的理論探討,對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厲以寧迄今為止已出版50多本經濟學專著。今年5月,他的最新著作《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出版。該書集結了厲以寧從改革開放至今的40篇代表性論文,內容主要涉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探索與創新,我國經濟的機遇與挑戰,我國的農業、工業改革,以及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教育、管理等方面。全書由88歲高齡的厲以寧逐篇審定。

擺脫路徑依賴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發展中國家只顧發展,只顧引進外資,盲目發展,盲目開放投資,盲目輸出資源而不改體制,這是有害的,會使他們陷入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也能達到,但同樣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路徑依賴。

什麼是路徑依賴?厲以寧在書中解釋,路徑依賴就是走老路,走老路是最保險、最安全的,因為前人是這麼做的,後人跟著他們的腳步走,這樣的話不承擔責任,同時也就回避了走新路可能遭遇的風險。

這種觀念導致很多國家雖然感到現在的舊發展方式有問題、有矛盾,但還是堅持走老路。然而諸多現實案例都表明,走老路並不一定沒有風險,而且風險絕不比改成新模式的風險小。

厲以寧認為,必須要用新的發展方式。他談到,傳統發展模式是不會自動退出的。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央把新舊模式更替作一場革命,是發展方式的革命。儘管在強調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一再提到新發展方式要替代舊發展方式,但路徑依賴對我國的影響不可輕視。

他提出,新發展方式一定要通過改革才能得到。這些改革包括讓企業成為市場主體,使企業真正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還包括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才能提供新產品、新產能、新功能。

市場是決定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說公益性部門,特殊的行業、非營利性行業、科研單位。經濟轉型市場調節是主要的,但政府也要發揮規劃、引領和扶持的作用。

雖已是耄耋之年,但厲以寧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思路依然清晰。他認為,舊的模式不可留戀,新的發展模式必須通過改革來實現。真正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在競爭中實現的。讓企業成為市場主體,是一種改革;科技創新也是一種改革,而且是重要的改革。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讓國有資產增值更多。市場是決定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經濟轉型要用市場來調節,但同時也要發揮好政府引領和扶持的作用。厲以寧以獨到的見解提出,除了市場調節、政府調節以外,還要重視第三種調節,即文化調節。文化調節是通過道德的力量,人人自律,人人遵守公共規則。

他尖銳地指出,在發展的道路上,新常態要按經濟規律辦事,改革不能拖,更不可止步。

重視文化調節

2015年4月,厲以寧在定福莊文化產業論壇上演講中提出,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對我們有三個重要啟示:一是最大的紅利不是人力紅利,不是資源紅利,而是社會和諧的紅利。二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環境保護關係到文化生存,是全民族的事,也是人類的事。三是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就大大增加。

在這個論壇上厲以寧提問到,兩種資源配置,除了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是否有第三種調節?

就這個問題,耄耋之年的厲以寧親筆寫了6頁之多的草稿,並堅持站立著演講40餘分鐘。他認為,在我國過去的幾千年歷史中,相當多時期處於動盪階段。那時市場是失靈的,政府是癱瘓的,但社會得以延續下來,靠的就是道德的力量。他在收入此書中的《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一文中,專門列出“重視第三種調節——文化調節”一小節。

其中提到,資源配置的第一種調節方式是市場調節。市場是一隻無形的手,靠市場規律進行調節。第二種調節方式是政府調節。政府調節是有形的,用法律法規和政策調節。在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出現之前,主要靠道德力量進行調節。有了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後,道德調節也發揮作用。

因此,厲以寧提出,我們要重視第三種調節,即通過道德力量來調節,也就是文化調節。文化調節是指每個人都自律,每個人都遵守公共規則。社區文化建設、企業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等,都在促進人們加強自律。這對以後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好處。

轉變發展理念

厲以寧特別強調改革不能拖,發展理念一定要轉變。

轉變發展理念靠什麼?靠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理論。厲以寧說,只有發展理念轉變了,才能夠實現進一步發展。

厲以寧進一步表示,生產效率的重點在於微觀領域內的企業管理、生產部門管理;資源配置效率的重點則在宏觀方面,即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因此,今後要更加重視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要讓國有資產配置得更好,效率更高,增值更多。

他認為,世界上很多國家經歷過的高速發展都是暫時的、不能維持的,因為經濟學家都知道高速度不是常態。中高速增長對某些國家來說,走過了也不是常態。中國在目前的情況下,不再留戀高速度,能保持相當時期的中高速度就夠了。至於說去庫存、補短板、降成本等,要不要做?還需要做。補短板是繼續發展的機會,每一個企業家都應該重視,這關係到工人能不能繼續就業,市場是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對中國來說,中高速增長是維持經濟常態的一個必要。

厲以寧在2015年前後多次演講中都提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要按經濟規律辦事。他在收入此書中的《當前中國發展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篇章中提出,前些年中國經濟一直高速增長,高速增長並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轉入中高速比較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他指出,多年的高速增長帶來5個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是資源過度消耗,二是生態惡化,三是部分產產業產能過剩,四是普遍低效,五是為了促進高速增長而錯過了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機。他認為實現中高速增長需要兩個重要條件,一是經濟結構調整,二是創新。

怎樣保證今後的發展能夠繼續下去?厲以寧說,首要應該注意到,企業的對手也是企業。當別的企業有了新技術、新產品、新產能和新的人力資本的時候,就逼著企業去改革,去創新。

厲以寧早在1978年就提出,國家要實現工業化,必須具備相應的技術力量,包括一定數量的科研人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還應注意培養技術隊伍,在掌握先進技術的同時還要有所創新。他認為,真正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在競爭中出現的。有所為、有所不為,放棄一些東西,才能夠堅持下去。

改革不可止步。發展理念不轉變,遲早要被淘汰。那就不如出來拼,出來二次創業。民營企業今天正面臨二次創業階段的競爭,尤其是人才的競爭。不能再去依賴過去的路徑,只有通過競爭自己、改造自己、創新路子,中國企業才有更美好的前途。

來源:《光明日報》( 2018年07月08日 12版)

厲以寧教授再出新著《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1978—2018》

厲以寧,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始院長、名譽院長。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資料員、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教授於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屆、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2003年至2012年任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起任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教授在經濟學理論方面著書多部,並發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理論,並對“雙重轉型”進行理論探討,另外還主持了《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這些都對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