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升職記:比《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還能馳騁職場的奇女子

咸豐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歲),葉赫那拉氏(慈禧)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也有人說是懿貴人。懿這個字特別好,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太后或者皇后的旨意叫做懿旨,這個字一般來形容一個人德行美好,可以說是很高的一個評價了。而貴人也是比較高的一個位分了,之前聊過的康熙後宮很多生子的嬪妃也只封了貴人,作為一個剛進宮的女子“懿貴人”可以說是很高的起點了。所以首先慈禧的職業起點算是很高了。

咸豐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歲),晉封懿嬪。這個時候的慈禧還沒有生育,進宮剛剛兩年就已經升級為嬪了,嬪在清朝後宮的女人們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天塹了,嬪以上就是妃了,但是大部分人一輩子爭寵卻也就只有貴人的位分。

慈禧太后升職記:比《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還能馳騁職場的奇女子

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之前說過,咸豐皇帝的子嗣不豐,同治帝是所有皇帝中即位最沒有爭議的,因為同治帝是咸豐皇帝僅有的兩個兒子中存活下來的那個。

咸豐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歲),晉封懿貴妃。咸豐二年入宮,咸豐七年,也就是一共五年慈禧就爬上了當時自己在後宮的頂峰(當時咸豐已有皇后,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太后有可能有活著的兩個,皇后顯然不可能有兩個。

慈禧太后升職記:比《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還能馳騁職場的奇女子

因此在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慈禧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

也就是說在咸豐皇帝駕崩後,慈禧就又升職了。這一次她是母憑子貴,因為兒子當了皇帝所以她就成為了母后皇太后,並且還成了垂簾聽政的太后。

慈禧太后升職記:比《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還能馳騁職場的奇女子

而這並不是她職業生涯的頂峰,她職業生涯的頂峰是成為了晚晴政府的實際最高決策者。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太后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自此清政府就是慈禧太后的一言堂了。

今天我們就不討論她在歷史上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單純從她的人生職業走向來看,她在職業上是妥妥的人生贏家。

慈禧太后升職記:比《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還能馳騁職場的奇女子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慈禧作為亡國太后,晚清政府的實際決策人,對於中國當時簽下的喪權辱國的條款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但是實際上她並不是一個昏聵無能的掌權者,很多學者和國外對於慈禧的評價都是相當高的。

亞瑟·H·史密斯在《動盪中的中國》中對於慈禧的評價是:身為一個滿族女人,想要掌握那些軍國大事的知識,本來就機會渺茫,但是她卻與只瞭解女紅的東太后完全不同,處理大事的時候總能鎮定自若,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打開,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找一個原因,我想只能說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和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